中国现代诗歌名篇赏析-草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康白情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那喘吁吁的耕牛,

    正担着犁,

    眙着白眼,

    带水拖泥,

    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

    “呼——呼/”

    “牛叱,你不要叹气,

    快犁快犁,

    我把草儿给你。”

    “呼——呼/”

    “牛叱,快犁快犁。

    你还要叹气,

    我把鞭儿抽你。”

    牛呵!

    牛呵!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在大地上不停地耕耘

    康白情的名字恐怕已经不为当下一些诗人所熟悉。他的这首《草儿》,不仅在“五四”时期的诗坛颇受赞誉,即使今天读来,也依然感到韵味无穷。

    说它是一首写农事的诗固然不错,但是稍具诗歌常识的人,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它的象征意味上。诗中的耕牛,显然只是一种“喻象”,但是隐藏在它身上的丰富内涵,却是值得慢慢品味的。

    “五四”时期那些呼风唤雨的一代诗人,大抵都是国学根底深厚的学者。这一特点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他们诗的感受和表现的灵性,而中国传统诗歌中的那些被提炼出来的“精神”,对他们的影响却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虽然他们在提倡和使用白话文上充当了叛逆的先锋,但在诗歌精神上却并没有体现出彻底的决绝。这就是我们从当时的许多白话诗中依然读出熟悉的旧体诗的境界的根本原因。

    康白情的《草儿》可以说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很大的突破。它不仅在白话文的运用上摆脱了那些依然存在于一些诗人身上的“古韵”,而且在诗意的营造上也是颇具现代意味的。

    在“草儿在前,鞭儿在后”的吟咏中,“耕牛”出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一幅图景,是“眙着白眼,带水拖泥”的苦苦挣扎的形象。让人们意想不到的也许是这一句:“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耕牛犁田踩水,的确会产生“东”或“冬”的响声,但康白情的这“一东二冬”显然属于一语双关。这是一切学过“诗韵”的人都能够体会的。他之所以在这里突然地插入这“一东二冬”,也许是突然的灵机一动,但更多的却应该是长期“耕读”的一种铭心刻骨的体验。

    把读书人或自身比喻为牛,不仅是一种积淀甚深的传统,而且在现代知识分子身上也常有不同视角的观察和体验。鲁迅就说自己是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还“俯首甘为孺子牛”。康白情笔下的“耕牛”,不像鲁迅那种单一的视角。

    他笔下的“耕牛”,一方面是吃尽辛苦,另一方面却颇有点“腐儒”的味道,把艰辛化成了“一东二冬”的诗韵。你说它是可爱可敬,还是有点令人为之扼腕,哀其不幸又恨其不争呢?他呈现的这幅图景,画面单一明朗,而其内蕴却颇为复杂耐人寻味的。

    作为一个意识到自身处境的现代知识分子,康白情显然会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亲历感和现场性有很深的体会。尽管他在诗中把自己虚拟成了“主人”,而“耕牛”只不过是他奴役的对象,但明眼人却一望而知这不过是虚拟化的现场而已。他思想深处所意识到的那种“你不要叹气,快犁快犁,我把草儿给你”的属于统治者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认识和觉醒。自然,还有另外一副“硬”的手段,这就是当“你还要叹气”时,他就要“把鞭儿抽你”了。无怪乎康白情要在诗的最后咏叹道:

    牛呵!

    牛呵!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如果不苛求于前人,不以喻象的直露和语言的平实诟病此诗,我想是应当把《草儿》视为“五四”以来的优秀诗篇之一的。仔细品味一下康白情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处境的透视,固然还是离不开古今一脉相传的“帝”与“士”之间那种关系的剖析,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康白情在上个世纪初所意识到的那种处境和现场性,为什么在其后的数十年间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呢?是知识分子自身的痼疾所致,还是另有别的原因呢?要想改变“草儿在前,鞭儿在后”这种尴尬的处境,从根本上说,还是得挣脱那根牢牢地穿在牛鼻子上的绳索才行。否则,这样的处境将永远沿袭下去。这绝非危言耸听。

    (叶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