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丛谈-挑(tiǎo)青子生意之内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挑(tiǎo)青子生意之内幕

    在从前,有一种逢集赶集,逢庙赶庙卖剃头刀子的生意,江湖人管他那行儿调侃儿叫“挑青子”的。

    做这种生意的也是一种“笨头”

    (江湖人管做买卖的资本调侃儿叫笨头)

    搁(gé)念(

    老合,江湖艺人

    ),他们背个包儿,有个几把刀子,打走马穴(xué

    ,走一处,不能长占,总是换地方挣钱,江湖人叫走马穴

    )儿,顶个“凑子”(

    集市

    )就能挣钱。到了集上,找个过路口儿,将包儿一放,左手拿着一缕儿“苗西子”

    (江湖人管头发调侃儿叫苗西子)

    ,右手拿着一把剃头刀子,就能圆粘(nián)子(

    招徕观众

    )。他说:“我是刀剪铺子耍手艺的,从幼小儿学了这份打刀子的手艺。总给人家耍手艺,挣不了多少钱,我要自己做个买卖,因为本钱小,开不了铺子,耳挖勺里弄芝麻——小鼓捣油儿。自己的手艺在家里打了几十把刀子,来到市上卖。”他嘴里叨叨念念,瞧着人们都围满了。他说:“真金不怕火炼,好货不怕试验。咱们这刀子受使不受使,咱们当面试验试验。”说着他把左手的那缕头发一攥,叫人瞧着足有四十多根,用剃头刀的刃儿对着那缕头发,用嘴一吹气,那缕儿头发就全都断了。围着的人们瞧着他那刀刃如同迎风斩草似的,谁不爱呀?剃头的手艺人使用的刀子虽快,到了剃头的时候,还得用热水把头发洗好喽,抹上洋胰子才能剃哪。他这刀能将一缕干头发一吹就断,较比剃头棚儿手艺人用的刀子还好使哪,谁不买呀?他把刀子试验得人人都要买啦,他又自言自语地说道:“这刀子能把头发割断,大概许是净能动软的,不能动硬的,咱们动回硬的叫众位看看。”说着话他一伸手,从包儿内取出一根锈铁棍儿,有核桃粗细,他往那小凳上一坐,把铁棍用腿夹住了,拿着那剃头刀儿往铁棍上愣刮,哧哧的直响,刮得往下掉铁末子,刮完了他举着刀儿说:“众位瞧瞧。”围着的人们一看,那刀的刃并没有受伤。他说:“咱们这刀是材料地道,手艺降人,才能那样。众位要买这样的刀子,到了刀剪铺得卖你三毛钱一把,我这是头趟来赶咱们这集,张天师卖眼药——舍手传名,名不去,利不来;小不去,大不来。这趟我是不赚钱,只卖个本儿,把手工白饶上,卖两毛钱一把。那位说我全要了,都要我可不卖,我就卖十把刀子,过了十把刀之外,我还卖三毛钱一把。”说到这里把脚一跺道:“我今天豁出去赔本了,卖一毛钱一把!有要的伸手。”他说到这里,便有人买,十把刀眨眼卖净了,一块大洋到手了。赶一个集就卖这么三四回,几块大洋到了手,除去本钱能赚一多半儿。

    在从前,我看他们当面试验,东西好,价钱便宜,要买他一把哪!有个江湖人对我说过,他们卖的刀子是“里腥啃(lǐ xing kèn)儿”

    (江湖人管假东西叫

    里腥啃

    儿)

    。我说:“他那刀子能够吹毛就断,刮铁棍,怎么会是里腥啃哪?”他说:“卖刀的能够吹毛断发,刮铁棍,那是他们练好的‘托门(

    假的步骤

    )’,要是到了别人手里就不能刮铁棍了,一刮刀就毁坏了,断毛断发,净吹就不断了。他们把‘托门’练好了,先说个大价钱,后来往下落价儿,由两毛一直落到一毛钱,调(diào)侃儿叫‘海(hāi)开减卖’,‘催啃(kèn)的包口儿(

    挣钱说的话

    )’。做这种生意的分为三样儿:一种是顶凑子(

    赶集

    ),使托门儿,海开减价,挑(tiǎo)的是里腥啃;一种是用尖局(

    真的

    )的啃(kèn)儿,走常穴(xué

    )(在长期地点做买卖

    )的。什么叫尖局的啃哪?就是真正的地道的好东西,要是摆个摊子等主道候客,那可卖不动,赶个集走几十里路也就能卖三两把,不用说赚钱,就是本钱也卖不出来。若是逢集便到,挑尖局的东西,走常穴、卖出主顾来,细水长流,也能获利。不过是慢点,利钱又薄,日子又长,那样做法也是百里挑一呀。还有一种假装剃头的手艺人,预备一块磨刀布,一个刷子,几把刀子,在各集市上摆摊出卖。有些人疑惑他那刀子一定好使,看他那样子一定是剃头的手艺人,要卖了家伙改行似的,就有人买他那刀子。可是他将那刀子故意弄成了旧的才能成哪!”在早年社会的风气不开,都不讲求卫生,剃头刮脸都是找个剃头棚儿,那剃头棚儿都是破烂不堪。社会人士不尚奢华,都是克勤克俭,花个几吊钱买把剃头刀子,又刮脸又剃头,也是很经济的办法。那时候各大都市、各大商埠都有做挑(tiǎo)青子(

    卖剃头刀子的

    )的生意的。到了如今,无论穷富都讲究修饰外表,剃头匠改为理发师(

    教给我念书的老师也改为教员了

    ),剃头棚改为理发馆。社会的人士都日趋浮华,谁还花钱买把剃头刀儿自己剃头刮脸哪!卖刀子的生意可就不在都市省城、商埠码头卖了,都改了路子到乡间去了。如今挑青子的买卖都做“科郎(kē lang)”

    (江湖人管农人、老乡们调[

    diào

    ]侃儿叫科郎)

    去了。再过些年,挑青子的生意恐怕就要天然地淘汰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