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丛谈-评书界之刘继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评书界之刘继业

    说书的亦游艺之一,与戏剧、影片、歌曲同占艺术上之位置。书有大小之别。小书在南方最盛,因小书多是风流韵事,演时有弦相佐,或男女合唱。江湖人调(diào)侃儿说他们是鸳鸯档子,专以吸收女客而诱惑男客,实有伤风化,影响于社会也。大书是以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为主体,甚合北方人之味道,盛行于鲁、冀、晋、察、平、津也。北平为说评书发源之地,所说的书《包公案》、《于公案》、《施公案》、《东西汉》、《精忠传》、《隋唐》,穿插紧凑,道活

    (辈辈相传的评书)

    秘本,口传心授,颇有精彩,故有百听不厌之妙。“串花”是评书界的侃儿。北平的俗语呼乞丐为花子,《济公传》中的主角是济公,因为他形如乞丐,和化小缘的一样,行话管说《济公传》的就叫“串花”。早年以陈茂胜之徒一声雷陈胜芳说得最好,其次为张霈然,若文岚吉、高福山等辈皆平庸无奇。评书大王双厚坪在世时也常演“串花”,发托卖像,形容最好,当场能抓现哏,诙谐百出,真有“翻堂的包袱儿”。什么叫翻堂的包袱儿哪?江湖艺人,不论是哪行,在台上把人逗笑了,调(diào)侃儿叫“抖包袱儿”。多好的书料也不如好包袱儿有价值。若是抓哏、抖包袱儿没有人笑,调侃儿叫“闷了”,艺人必窘,当场难看,实是顶瓜

    (江湖人管可怕调侃儿叫顶瓜)

    。若能把全场的书座儿全都逗笑了,那调侃儿叫“翻堂的包袱儿”。单弦中随缘乐、德寿山,相声里万人迷,评书界双厚坪都有此拿手活儿。双厚坪故后,其徒杨云清摹仿,只有一二。其余的别说翻堂的包袱儿,就是素包袱儿也多不会使。在清末的时候有评书界怪人士殿城

    (现在北平说评书的品正三即其子也)

    ,能说《隋唐》、《聊斋》、《济公传》,专拱(

    使

    )“蔫包袱”,几句不要紧的事,使人发笑,颇有叫座儿魔力。自双厚坪、士殿城故去之后,说“串花”的艺人能继双、士之后者,只有刘继业一人而已。

    我老云日前有事到东城,偶在东安市场仁义轩见有说《济公传》刘继业海报,好在我白天无事,也可听听评书。约有下午三时,刘即登台。视其人身躯瘦小,脸面微麻,调侃儿说“梅花盘”也,约三十余岁。“夯(hānɡ)头(

    嗓子

    )”有限,喷口(

    嘴皮子上的功夫

    )最好,远近适宜。我原是略听一会儿就想回头,不料彼之艺术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乐而忘倦。他抖的包袱儿接连不断,荤、素、蔫三样皆有,还有翻堂包袱儿,实胜于相声。不怪座儿拥挤,实是其才灵敏,艺术高超,与众不同。直到掌灯时终场而归,途遇友人高君,偶谈刘艺。据高君说:“刘继业久居西城新街口一带,其父系棚行人,曾开布棚铺。自民初至今,布棚一行受了淘汰,继业即拜士殿城为师,学演‘串花’,后又得了道中秘本,能说至五云阵、小西天,同业人无有能及其艺的。其艺术之高,能以评书陶冶人情,感化社会人心。四九城均有叫座儿魔力。为人勤俭,无嗜好,不奢华。侍父最孝,十数年红运,置有薄产,小有积蓄。年前彼接有匿名信,受匪人恫吓,迁居数次,不敢贴刘继业海报,拧了万儿

    (江湖人管改了名儿调侃儿叫拧了万儿)

    ,改叫刘中轩,盖其人胆小心细也。不料书座儿不知刘中轩为谁,皆裹足不往,很受相当影响。由今春就休息静养,未能登台。现在有友人相邀,始在东安出演,因受过拧万儿的影响,他的‘幌幌(huàng)’

    (江湖人管海报儿叫幌幌)

    也书名刘继业了。”

    评书一道虽占艺术位置,势力还不及戏剧百分之五六,因有褒忠贬佞,引人向善之力,一般守旧礼教的人们还是嗜于此道,虽金钱奇窘,尚能维持百数多艺人生活。想评书一道,不及普及社会.仅能敷衍,也没有进化改革之力也。戏价已入贵族化中,评书尚守平民化故辙,听一天书茶资一毛钱,尚有富余,无怪闲散阶级人皆嗜评书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