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丛谈-天桥茶馆各有不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天桥茶馆各有不同

    天桥评书茶馆,只有福海居

    (即王八茶馆)

    一家,在该书馆最发达前为清茶馆,提笼架鸟的闲散阶级人物都到那儿喝清茶去。后为评书馆,不卖清茶,所上的茶座儿都是好听评书的。

    北平这个地方,评书茶馆共有七八十家,王八茶馆屋内宽阔,能坐三百多书座,为书馆之冠。说书的先生们挣钱最多也数该馆笫一。白天上座最多,灯晚座客稀少,不及白天的三分之一。评书界演员有叫座魔力的在该馆讲演,能上满堂座儿,能力稍差者就无人去听。在王八茶馆说书虽能挣钱,也要艺术高超,第一路角色才能上得住一转(zhuǎn)儿

    (每两个月为一转儿,过期改换新角)

    ,第三四路角色皆畏而不往。第二路角色也时常有磕出去做不到一转(zhuǎn)儿的

    (凡是说书的演员到某书馆说书,如不上座,演员辞了馆另寻他处时,同业人讥诮他在某书馆磕出去了。磕出去为评书界最耻辱的事儿)

    。

    在清末时,该馆能叫座的说书演员为王致廉、王傑魁、田岚云、杨云清、张智兰、群福庆、张诚斌。自民国以来,在该馆能叫座的说书演员为陈士和、潘诚立、张少兰、袁傑亭、袁傑英、金傑丽、品正三、刘继业、阎伯涛。最近评书界老人物相继去世,后起无人,人才缺乏,在该书馆能挣钱能叫座的只有品正三、刘继业、阎伯涛、刘继云数人。王傑魁、袁傑英为评书最有声望的角色,也因该馆生意难做辞了转儿,另搭别的书馆了。陈士和、金傑丽去津未返,张少兰改行行医。该书馆每年只用六个演员即可表演全年,至今评书界演员尚有百数余,欲邀六个相当角儿都感觉困难,评书界人才缺乏为百年来所未有,望该界同仁设法培养人才方好,倘不设法维持,评书界的事业就要破产了,不知说书的先生们以为然否?

    今年该书馆的角色大有更动,除正、二月,仍为刘继业说《精忠传》,三、四月袁傑英辞去另换蒋坪芳说《水浒》,五、六月连阔如辞去另换张荣久说《施公案》,七、八月仍为品正三说《隋唐》,九、十月阎伯涛说《清烈传》,冬、腊月刘继业说《济公传》外,因评书转(zhuǎn)儿(

    每一个评书演员在一个书馆只说两个月,名为一转儿

    )仍然沿用旧历,闰三月又邀王傑魁说《包公案》。按王傑魁在该馆献艺有三十余年,可保能叫座儿,至于蒋坪芳、张荣久等演时能否上座,实难预料也。

    劈柴陈茶馆主人姓陈,因售劈柴得名。该馆在天桥西沟沿路北,六楼八底,底下的茶座儿大多数是附近手艺工匠、摊贩商人。楼上则分两路的,每日早晨有十数人在那里喝茶、研究活儿。许荣田、陈荣启、马阔山、曹阔江、马荫良等是天天准去的。这里算是个清茶馆,如若有人邀说评书的,到那里去邀,是绝不能空的,即是团柴的牙淋窑儿

    (团柴是说评书的,牙淋窑儿是茶馆)

    。

    六合楼茶馆在魁华舞台北边,四楼四底,虽是个清茶馆,白天卖清茶,夜里是店,瓦木匠、拉车的老哥们盘踞之所。清茶馆儿地势宽阔,楼上楼下,设备完善,讲卫生,真清雅。买卖发达的第一为西华轩,俗称红楼茶馆;第二为同乐轩,在红楼茶馆以东,俗称三起大楼。野茶馆真凉爽的为长美轩,在电站总站以西,每逢夏季,天天高朋满座,其余的野茶馆则无定所,年年改变,营业如何也没一定的。小小茶园、天桂茶园、小桃园、万盛轩,都是蹦蹦儿棚子,又叫奉天落子,半班戏,所唱玩艺儿,生、旦、净、末、丑等等的角色都有,我老云听过些回,他那戏里始终也没唱出个皇帝、元帅,美其名叫评戏,称为半班戏倒是名副其实的。

    如意轩、二友轩、三友轩都是落子馆,一班不得时的鼓姬全在那里演唱,询局的先生们如好耳目海(hāi)轰儿

    (听玩艺儿的人江湖调[

    diào

    ]侃儿叫询局的,管听大鼓调侃儿叫耳目海轰儿)

    ,可以去耳目吧。爽心园、春华园、天华园又都是唱坠子的、唱山东大鼓的杂耍(

    是杂耍曲艺形式的综合叫法

    )馆子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