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丛谈-江湖艺人孙宝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江湖艺人孙宝善

    余在民国十年前后赋闲无事,羁于旅舍,每日午后必往天桥巡礼。在魁华舞台后边,有个玩艺儿场,周围四通长凳,当中设一高案,铺以洋毡,皮包一个,粗布毛巾一块,约有尺来见方,毡角放茶碗一个,当中放着五个红豆。案后立着个矮胖矮胖的人,长得四方大脸的,两只手先敲茶碗,后变五个红豆,招惹那逛天桥的人们围得不透风,挤着观瞧。我记得他身后挂个布匾,两旁八个小字:“专教戏法,当面学会。”当中有三个小字“幻术家”,三个大字“孙宝善”。他是在天桥卖戏法的,每天游人盛多之时,就在做那“挑(tiǎo)厨供(gòng)”(

    卖戏法的

    )的生意,凡是老逛天桥的人都见过这个孙宝善。直到民国十八年,这孙宝善才“开穴(xué)”

    (江湖人管出外调[

    diào

    ]侃儿叫开穴)

    。据彩立子(lì zi)行(

    变戏法的

    )的人说:“要讲究使苗子

    (江湖人管变仙人摘豆的豆儿调侃儿叫苗子)

    ,就数孙宝善第一。”他变的豆儿个头最大,可豆儿越大越难变,两只手十个手指,要藏那五个豆儿,越小是越容易藏的。孙的豆儿只是他一个人能用,到别人的手内可就变不了啦!他有个徒弟叫祁栋亮,身材小骨体瘦,如若变仙人摘豆的时候,不使孙宝善的苗子,另使自己的五个小豆儿。我因烦闷无聊,学他几手戏法,无事消遣,日期多了,与孙宝善交为朋友,和他三五日一见。二年有余,耳濡目染,得知厨供行内幕与孙宝善的小史。

    孙宝善是北平人,自幼念书的时候就顽皮无比,常常逃学。他的“老戗(qiāng)儿”

    (江湖人管父亲调侃儿叫老戗儿)

    土

    (死)

    得最早,只有他的“磨(mó)头”

    (江湖人管母亲调侃儿叫磨头)

    在堂。他是念排琴

    (江湖人管昆仲一人,无兄弟姐妹调侃儿叫念排琴)

    ,成天价去逛东安市场。在清末民初,东安市场有个卖戏法的老人,姓杨,江湖人都叫他“厨供杨”,那是北平卖戏法儿开荒的人

    (江湖人管首创之人调侃儿叫开荒人)

    。孙宝善在厨供杨的摊子前边,天天去起腻,后来他就给厨供杨叩了瓢儿

    (认师傅调侃儿叫叩瓢儿)

    ,学习卖戏法。他初学之时不会做后棚的买卖

    (即是不会在屋内教人学戏法,挣大钱)

    ,也不会做前棚的买卖

    (管变仙人摘豆圆粘[

    nián

    ]子、卖戏法叫前棚的买卖)

    。他光卖那仙人点戏。在早年,厨供行的人收了徒弟,都是先教徒弟们做仙人点戏的买卖。仙人点戏就是用两个小纸本,印上些戏名,一出出印上,每本三十页,每页印三十出戏名,每本共有几百出戏。如若有人在前本暗中记了一出戏,再翻第二本儿,问他哪页有他记住的戏,就能猜出记的是哪出戏。在民初的时代,卖仙人点戏的,各市场全有,每天能赚两三毛钱的利益,虽是没有本钱的生意,也颇能养赡自身。到如今可就见不着这种生意了。到了民国十年前后,孙宝善就成了厨供(gòng)行的大将

    (江湖人管最有能力的人调[

    diào

    ]侃儿叫大将)

    。敝人曾听江湖人传说,孙宝善虽是个大将,他是个没“开赚”

    (没赚过万儿八千的调侃儿叫没开赚)

    的生意人,后棚的买卖最软

    (即不善于敲诈人财的意思)

    ,只会做前棚

    (场上)

    的买卖。若是讲究搁场子(

    在明地做生意

    )、圆粘(nián)子(

    招徕观众

    )、做包口(

    说完一段故事,再售其货,调侃叫包口

    )、使拴马桩(

    用话扣住了观众,不让走了,调侃叫拴马柱

    )、挑(tiǎo)幅子(

    撒传单

    ),他哪天也能挣个两三元钱。他每天出来挣钱,就指着卖几手小戏法,向来不会将学戏法的人带到屋中去敲诈。我和他交了几年朋友,没见过他出过“鼓”儿

    (江湖人管骗了人家的钱,被骗的人觉悟了,找他们打官司动凶,调侃儿叫出了鼓儿)

    。挑(tiǎo)厨供(

    卖戏法的

    )虽是个腥(

    假

    )到底的生意,他骗的人们只是不痛不痒。不料,到了民国十六七年之后,国都南迁,北平的市面萧条,逛天桥的渐渐稀少。因为时势变迁,孙宝善指着卖戏法只能卖三四毛钱,一家数口,受了经济的恐慌,挤得他无法,也和同行人学会了“安瓜瓦点”

    (即是敲诈秘诀)

    ,大瓦特瓦

    (即大敲特敲)

    ,哪天也能敲到手内百八十元,收入日渐增加,衣食丰足了。那被骗的人也随着增加,受骗之后醒了攒(cuán)儿(

    明白过来了

    ),都找他往回要钱,不是吵闹,就是打官司,他的鼓儿

    (吵子)

    天天不断。孙宝善顶了瓜

    (即是害了怕)

    ,他携着果食、怎科子

    (果食是他媳妇,怎科子是孩子)

    跑到天津去了。到了天津,在三不管(

    天津市南市的一个露天市场

    )撂地,又挖个点儿

    (敲诈个人)

    ,弄到手中千数多大洋,怕点儿倒(dǎo)杵

    (怕被敲的人往回要钱)

    ,又携家眷跑到奉天,在小西关做了几天买卖,染了时疫就土了点

    (即是死了)

    。孙宝善死后,他的媳妇带孩子回到北平,孤门孤户,又无恒产,为经济所困。未几,孙宝善的媳妇也土了点啦,抛下个七八岁小孩,孤苦无依,有多可怜!天桥的人们还有义气,有好几家收养其子。不料,那孙宝善的孩子竟不学好,到了谁家就祸害谁家的东西。害得孙宝善之友人无计可施,只好不要他。在年前我还瞧见他一次,至今这个孩子到哪里去了,恐怕飘零无所,流落他方了。我当初还想着要学些骗术图个眼前快乐,自从瞧见孙宝善家败人亡了,吓得我云游客也不敢妄为了。老合们(

    走闯江湖的同行们

    )!我说的这段故事,不可不想自己,殷鉴不远,急速醒悟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