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重金招揽人才
所谓“千里马”就是高贵难得的人才。对这样特殊的人才就应特殊的对待。胡雪岩招揽人才从来是不惜出以重金,在他看来,以财揽才就如将钱买货,货好价必高,值得重金揽得的人也必是忠心而得力的人。他说用人和买物一样,“一分钱,一分货”,话是糙点但理却不糙。
胡雪岩在管理人的时候,除了以诚相待、用人不疑、用之不拘之外,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以重金揽才。
他在筹办阜康钱庄之初,急需一个得力的“档手”。经过考察,他决定让原大源钱庄的一般伙计刘庆生来担当此任。钱庄还没有开业,周转资金都没到位,胡雪岩就决定给刘庆生一年二百两银子的薪水,这还不包括年终的“花红”。而且一经决定,他就预付刘庆生一年的薪水。当时住在杭州,保持每顿荤、素都有,冬夏绸、布皆备的生活水准,一个八口之家一个月吃、穿、住的全部花销也不过十两银子出头。不用说,一年二百两银子,实在是高薪延聘,连刘庆生都感到这实在是太慷慨了。
胡雪岩的这一慷慨,也着实厉害得很。首先,它一下子打动了刘庆生的心。当他气派的将二百两银子的预付薪水拿出来的时候,刘庆生一下子便激动不已,他对胡雪岩说:“胡先生,你这样子待人,说实话,我听都没听说过。铜钱银子用得完,大家是一颗心。胡先生你吩咐好了,怎么说怎么好!”这意味着胡雪岩的慷慨一开始就让刘庆生心悦诚服了。
其次,胡雪岩的慷慨也一下子安定了刘庆生的心。正如胡雪岩为刘庆生打算的,有了这一年二百两银子,可以将留在家乡的高堂妻儿接来杭州,上可孝敬于父母,下可尽责于妻儿,这样也就再无后顾之忧,自然也就能倾尽全力照顾钱庄生意了。而且,手里有了钱,“心思可以定了,脑筋也就活了,想个把主意,自然就高明了”。
不用说,就是这一慷慨,胡雪岩便得到了个确实有能力,也的确是忠心耿耿的帮手,阜康钱庄的具体营运,他几乎可以完全放手了。
另外,胡雪岩招揽得力助手周一鸣也是采用不惜重金而如愿的。
当时周一鸣在另外一个钱庄里任职。胡雪岩去过几次,发现周一鸣做事认真并且颇有章法。于是他很想把周一鸣收为己用。但是考虑到周一鸣当时在那个钱庄待遇也相当不错,所以要想留下周一鸣,非得比那个钱庄开的待遇要高。
胡雪岩找到周一鸣,当时周一鸣在扬州。刚开始他并没有说想让他跟自己去杭州的钱庄任职。胡雪岩先跟他闲谈一会儿,然后问他的职业生涯规划。他说:“我希望自己以后每年可以挣到两百两银子,然后过两三年将自己的妻子和父母接到扬州城里一起住。”
这时胡雪岩的心里有底了。他便开口说想让周一鸣跟自己去杭州钱庄任职。胡雪岩开的条件是:每月给他50两银子,每年600两银子,年终视经营情况酌情给予分红。并且,胡雪岩先支付周一鸣一年的工钱,让周一鸣将妻子父母都接到杭州城里住。
周一鸣深深为胡雪岩的条件吸引住了,他彻底被胡雪岩收服了。当然,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因为他知道,跟着胡雪岩做事,不但爽快干脆,而且凡事都是占上风。所以,他理所当然地答应了胡雪岩的邀请。
后来,在阜康钱庄的打理上,周一鸣做得相当出色。周一鸣一直为胡雪岩效劳了几十年。
胡雪岩在生意场上有极响的够交情的名声,无论黑道红道都把他看作是做事漂亮的场面人物,愿意帮他做事或与他合作,这与他的不惜重金礼聘、以财揽才是分不开的。而且,更可贵的,胡雪岩在对人的问题上从来不吝惜钱财,也显示出他对人的一种真正的尊重。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在胡雪岩看来,以财揽才就如将钱买货,货好价必高,值得重金揽得的人也必是忠心而得力的人。
会识人才会去管人
识人,就是要了解一个人,洞悉一个人,摸透其脾性,掌握其德行,知道其才识。这既是良好交往之所需,也是管人之所需。在胡雪岩看来:老板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管好一个人。所以,识人是胡雪岩管人的前提。
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店铺里新来了一个小伙计叫李祥生。当时李祥生只有十六七岁的样子。看起来并无过人之处。但他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店铺里的其他伙计经常指使他去做很多事情,他也从无怨言。
李祥生家境贫穷,他将每个月得到的工钱都分文不少地交给年老的母亲。他从不跟其他员工去酒馆和茶馆。更多的时候,他会呆在店铺里研究药材的来源和类别。
胡雪岩来店铺的次数不多,他将大部分的事情都交给店铺的掌柜打理,他只是偶尔来一次,做做视察。在胡庆余堂里,各种药物原料鉴别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种工作一般都会由店铺的掌柜亲自挑选人才。而李祥生在胡庆余堂里已经做了将近两年,但是掌柜却很少注意到他。
一次,胡雪岩来店里查看。最近,胡雪岩想研制一种新的药材,掌柜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并将药物的原材料和药性成分都写好,汇报给胡雪岩。胡雪岩听完掌柜的汇报,既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掌柜见状,便问:“大人有何指教?”
胡雪岩捋捋胡子,他隐约感到药物的搭配欠妥当,但是他并不确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正在这时,李祥生端着茶壶过来续水,他偶然看到了放在桌子上的药单。由于将太多的注意力放到药单上,他不知不觉将水倒溢出来了。
掌柜立即大声呵斥他,李祥生吓得不知所措。但是胡雪岩却注意到了李祥生的表现,他摆摆手让掌柜不要责怪,和颜悦色地问李祥生:“这副药单你觉得怎么样?”
李祥生先看看胡雪岩,又看看掌柜,不知道该不该回答。
掌柜说:“大人让你说你就说吧。”
李祥生说:“回大人,药单里有两味药不能放在一起,因为此两类药的药性会发生相克。”
胡雪岩思考了一会儿,便询问是哪两种药。李祥生不卑不亢,一一道来。
胡雪岩点点头,便询问起李祥生的情况。然后,他就让李祥生下去了。
李祥生走后,他对掌柜说:“店铺里有这么个人才你都没注意到啊!”
掌柜不解,因为李祥生看起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人物。胡雪岩说:“他一眼就能看出药性会相克,说明他对药材的性质了解得十分清楚。他只做了两年就有这样的水平,可见他的智力过人。所以,这样的人应当重用啊。”
掌柜恍然大悟。不懂生意经,买卖做不通。于是他将李祥生提升为店铺的大伙计,果然,李祥生在药材方面的天赋逐渐显露出来。他甚至只是闻一下药材就能够猜出药材的药性和药理作用。李祥生后来为胡庆余堂的招牌药八宝红灵丹等的研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此外,胡雪岩因为事务繁多,他想为自己找一个得力的助手帮他打理生意上的一些事情。他先让阜康钱庄的庄主推荐几个人,然后由他亲自筛选。
庄主根据钱庄里各位伙计的表现,经过筛选,留下了两个人。这两个人为钱庄作的贡献不小。一位姓王,一位姓陈。尽管业务成绩非常出色,但是这两人的性格差距很大。姓王的伙计喜欢出风头,凡事不愿意落在后面,有种锋芒毕露的感觉。而姓陈的伙计一直比较沉默,此人比较忠厚老实,看起来并没有过人之处。
当时,很多伙计都认为王姓伙计将会成为胡雪岩的得力助手,因为在其他人看来,此人无疑是员工中最为出色的一个。而陈姓伙计并没有过多地将此事放在心上,依旧忙自己的工作。
胡雪岩来了,两位伙计过来见他。两人刚到,王姓伙计就急着将自己介绍给胡雪岩,而陈姓伙计等李姓伙计介绍完之后,仍旧默不作声。
胡雪岩问:“你也介绍下自己吧。”这时陈姓伙计才将自己的名字、家世等报了出来。
胡雪岩问他们:“你们当中只有一个人能成为我的助手,你们觉得会是谁?”
王姓伙计再一次抢先,他说:“大人,小人觉得一定能够成为您的得力助手,小人愿意为大人鞍前马后,誓死效忠。”
而陈姓伙计说:“不管大人选谁,都自然有大人的想法。若是小人能选上,自然为大人竭尽心力,若是选不上,小人自当做好本分工作。”
胡雪岩微笑着点点头。
随后,胡雪岩又问:“你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王姓伙计说:“小人若是能有大人的万分之一成就也就知足了,大人是小人的楷模。”
陈姓伙计说:“衣食无忧,平淡生活。”
胡雪岩让两位伙计下去了。然后,他对庄主说:“让那位姓陈的伙计收拾行李,明天跟我去上海。”
庄主不解,问为何选陈姓伙计。
胡雪岩说:“性格淡定,不动声色,宠辱不惊,能够担当大任。他会是个得力助手。”
庄主又问:“那王姓伙计呢?”
胡雪岩说:“锋芒毕露,沉不住气,爱出风头,早晚得罪人。”
庄主恍然大悟,暗叹胡雪岩识人高明。
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表面和内心未必是表里如一的。因为人心的不同,所以不能够一概而论,因为受到资历、资望、资格、现实等因素的限制,人才是很容易被埋没的。作为领导者,要知道下层的个性,要客观了解员工的情况,从细节之处出发,这样才能发现员工的闪光点,开发员工的潜能,对员工情况作出合乎情理的评价,万不可先入为主,臆断评定。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胡雪岩说:“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够用好一个人。”了解一个人,洞悉一个人,摸透其脾性,掌握其德行,知道其才识。这既是良好交往之所需,也是用人之所需。
用人应不拘一格
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是,如果在用人上拘于一格,老天“不拘一格降人才”又有什么用?
拘于一格,意味着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形式呆板,以至于不敢大胆用人、灵活用人。如此做法,往往使得人才无法冒尖、无法尽其所能。所以,胡雪岩认为:“用人之道,不拘一格;能因时因地制宜,就是用人的诀窍。”
从太平军手里攻占杭州后的一天深夜,胡雪岩正在思忖着如何应对大局,突然发觉墙外有人在敲锣打梆子,这是在打更。久困之城,刚刚光复,一切还都是兵荒马乱的景象,居然还有巡夜的更夫。对此,胡雪岩有着空谷足音的喜悦和感激。他觉得这位更夫是一个非常尽忠职守的人。如果能让他去巡守仓库,肯定是一位让人放心得下的上上人选。
清人顾嗣协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人各有所长,用人贵在择人任势,使天资、秉性和特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得其所。
在创业的过程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一般来说,在用人问题上,白璧无瑕、文武全才者固然是最为理想的人选,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这个时候,到底是用“有瑕之玉”还是用“无瑕之石”,就完全看用人者的眼光了。
此外,胡雪岩在经营管理中,非常善于用人之长,客观待人,《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国宝》一书记载了这样两件事:
有一年,胡庆余堂负责进货的“阿二”千里迢迢到东北采购大批药材,可当他风尘仆仆地回到杭州后,药号“阿大”见人参质量不如往年,价格却比过去高,就埋怨阿二不会办事。阿二认为质次价高是因为边境有战事之故,两人一直吵到胡雪岩处。胡雪岩了解情况后,留他们吃饭,并特意向阿二敬酒,感谢他万里奔波,在货源短缺的困难时期为胡庆余堂采购到大量紧俏药品。用这些话打动阿二的心,他也向阿大举杯敬酒,两人一笑泯怨怒。饭后,胡雪岩吩咐阿大:“古人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商事如同战事,应当用人不疑。以后凡采购的价格、数量和质量,就由阿二负责。”阿大怕这样做有了两个阿大会坏了店规,胡雪岩说:“我们就叫阿二为‘进货阿大’。”从此,胡庆余堂便有了两个“阿大”,两位阿大各司其职,把生意做得更红火了。
又有一次,胡庆余堂的一个采购人员不小心把豹骨误作虎骨买了进来,而且数量还不少。由于进货阿大了解这个采购人员平日做事很牢靠,加上自己手头正忙,也就未加详察的把豹骨直接入库备用。有个新提拔的副档手(副经理)得知此事,以为又有晋升机会了,就直接找胡雪岩打“小报告”,胡雪岩当即亲自带人到药库查看了这批药材,发现确实把豹骨误作虎骨了。胡雪岩对进货阿大说:“你知道什么是生命之源吗?它指的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能把假药、次药用来欺骗我们生身养命的父母吗?”然后,就命药工全部烧毁。眼看由于自己工作失误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进货阿大羞愧地向胡雪岩递了辞呈。不料,胡雪岩却温言相劝,说:“忙中出错,在所难免,以后小心就是。”那位阿大心怀感激地对胡雪岩说:“烧了这些药,您心里踏实。我们也可以引以为戒。”
摆平了阿大失察这件事,那位自以为举报有功,等着奖赏的副档手,正在美滋滋儿地偷着乐的时候,突然接到了胡雪岩发来的一张辞退书。胡雪岩不仅没有奖赏他,反而炒了他的鱿鱼。因为在胡雪岩看来,身为副档手、发现伪药不及时向进货阿大汇报,已是渎职,而背后打“小报告”更是心术不正,继续用此类人,肯定会造成上下隔阂。
胡雪岩宁愿用有一技之长的“刺头儿”,也不愿要那些唯唯诺诺的平庸之辈。胡雪岩认为,人力管理是经营的关键,就应不拘一格。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用人的原则,应当从一个人壮年精力旺盛的时候就使用他。如果拘泥于资格,那么一个人往往要到昏乱糊涂的老年才会得到重用。如果其才能可以任用,就要不限资历,超级提拔。
放手和监督并用
对于手下人,要有放手去用的气度,可以想象,一个整天指手画脚又疑神疑鬼的人很难用好人才。只要是胡雪岩认准的人,他会让你放手去干,甚至鼓励你去犯“必要的错误”;另一方面,他也会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考察,做到万无一失。
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战机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及时抓住机遇,事后悔之晚矣。通常情况下,影响人们抓住机遇的因素很多,除了才能等因素之外,还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对于老板来说,还要敢冒蚀本破产的风险;对伙计来说,则不能不看老板的脸色、考虑老板的愿望来行事。老板与伙计各有顾虑。这是一般的常情。但如此一来便会放不开手脚,也就容易失去许多宝贵的机会。
然而,胡雪岩在用人上与众不同,除了自己敢于开拓,敢于出奇招,常做人不敢想、不敢做的生意之外,还特别善于培养手下人独当一面,敢于负责的能力。
阿珠的父亲老张在妻子和儿女的鼓动之下,接受了胡雪岩的聘请,弃船登陆,回到湖州开丝行。老张本来就是一个老实本分、没有见过什么场面的人,回到湖州既不知道怎么打开局面,也不敢拉开架式大干,就连胡雪岩几番催促,要他赶紧寻找一间气派宽敞而临街的房子搬家的事,也一拖再拖,直到胡雪岩二下湖州,他们一家还住在地处偏僻深巷的狭窄老屋里。老张不肯搬家,一是考虑搬家是一件麻烦事,需要时日;二来更是因为怕搬家之后,架势拉大了,弄得轰轰烈烈,而自己却照应不过来,以后难以收场,因而也下不了决心。胡雪岩用生意人的眼光开导老张说:只要丝行开张,他们就有进账,因此“要勤、要快,事情只管多做,做错了不要紧!有我在错不到哪里去”。
胡雪岩的这番话既是对老张的鼓励,让他放开手脚去干,同时也透露出他的自信。
胡雪岩是个善于把握大局、掌握大方向的人。在他看来,只要大的方向对了,即使在个别环节和小的细节上出了问题,也不会影响全局。因此,只要看准了,就应该大胆地行动,决不能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事事观望请示,不然轻则错过商机,重则影响大局,反而是犯下了不错之错。
另外,胡雪岩的这番话也是他在用人上一直奉行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即放手使用、用而不疑。一般来说,除非是那些必须他拿主意的、关系生意前途的重大决策,在一些具体的运作上,胡雪岩总是放手让手下人去做,决不随意干预。即使在阜康钱庄开办之初,当他认定自己聘请的钱庄档手刘庆生可以独自料理生意事务之后,也几乎是完全放手让他去做。他只是规定了几条大的原则。
由于钱庄档手每天在“钱眼里翻跟斗”,动不动就是几万或者数十万银子,所以档手除了具备才干之外,必须操守好才能真正让人放心。这天,为了进一步考察刘庆生的才干和操守,在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胡雪岩突然从湖州赶回杭州的阜康钱庄,胡雪岩是故意叫刘庆生猝不及防,想看看他一手经营之下的阜康,究竟是怎么个样子?进了阜康店堂,胡雪岩一边轻松地和刘庆生谈着路上和湖州的事,一边很自然地把视线扫来扫去。店堂里的情形,大致都看清楚了,伙计接待顾客也还客气,兑换银钱的生意,也不算少,所以对刘庆生觉得还满意。
“麟藩台的两万两银子,已经还了五千两……”刘庆生把这些日子以来的业务情形,做了个简略的报告,然后请胡雪岩看账。
“不必看了。”胡雪岩问道,“账上应该结存的现银有多少?”
“总账在这里。”刘庆生翻看着账簿,说结存的现银,包括立刻可以兑现的票子,一共是七万五千多两银子。
“三天以内要付出去的有多少?”
“三万两不到。”
“明天呢?”胡雪岩又问。
“明天没有要付的。”
“那好!”胡雪岩说,“我提七万两银子,只要用一天就好了。”说着拿笔写了一张提银七万两的条子,递给刘庆生。
胡雪岩这是一种试探,要看看刘庆生的账目与结存是不是相符。如果叫他拿库存出来看,显然是对人不相信,所以玩了这么一记小小的花样。
等刘庆生毫不迟疑地打开保险箱,点齐七万两的银票送到胡雪岩的手里,他又说:“今天用出去,明天就可以收回来。你放心,不会耽误后天的用途。说不定用不到七万两,我是多备些。”
就是这么片刻的功夫,胡雪岩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刘庆生的操守与才干考察了一番。此事过后,胡雪岩更加放心地将阜康的生意交给刘庆生了。
从商务运作的角度看,放手让自己的帮手做主办事,其实是十分必要的。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并且瞬间万变,所有的机遇几乎都是稍纵即逝。因此,搏战于商场之上,就必须牢牢把握一个又一个的机遇。如不能及时抓住机遇,要想获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用说,要抓住机遇,既要有敏锐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能力,更要有果断的决策和迅速的行动,而要做到果断决策、迅速行动也并非易事,它不仅要求决策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许多时候更需要那些手下人有敢于任事、创造性地开拓具体事务运作的能力。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如果那些伙计们光知道事事看老板的脸色、等着老板的指令来运作,而不能放开手脚发挥自己的能量,当老板的不仅会像诸葛亮那样在事必躬亲的繁忙中累得吐血,而且必定会因为办事者的犹豫延误,放过许多失不再来的机会。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就识人用人来说,放心放手,实际上也是让对方诚心办事,并且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将事情办得圆满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老板不能对自己的员工缺乏一定的监督,并且注意一定的监督技巧。
人才用心思栽培
天底下没有那么多现成的人才供你使用。当你发现一个可造之材,就应像胡雪岩这样,用足心思下大力气栽培。一般情况下,只要你付出了,总会有回报的。
陈世龙,绰号“小和尚”,原本是一个整日游手好闲、混迹于湖州赌场街头、吃喝玩赌无一不精的“小混混儿”。这样的人,在别人眼里自然是不值得一提,况且郁四本来就不太喜欢他,甚至都不让他上自己的门,所以当胡雪岩提出要将他带在身边时,郁四就对胡雪岩说:“小和尚这个人滑得很,你不可信他的话。”并劝阻道:“我有点讨厌小和尚。不过,讨厌归讨厌,该管我还是要管。这个人太精,吃喝嫖赌,无一不精,你把他带了去要受累。”
但胡雪岩却对“小和尚”颇为欣赏,认为他虽不是做档手的材料,却是一个跑外场的好手,因而决意要好好栽培他。
胡雪岩主要欣赏“小和尚”的三个优点:第一,这小伙子很灵活。胡雪岩与“小和尚”的认识,其实非常偶然,是他在湖州认识的,恒利丝行档手让“小和尚”带他去找郁四,才使他与这小伙子有了一面之缘。但就是因为这一面之缘,胡雪岩却发现他与人交往时既不露怯,又对答得体,第一印象就觉得这小伙子可以造就。
第二,这小伙子不吃里扒外。胡雪岩对郁四说:“吃喝嫖赌,都不要紧,我只问郁四哥一句话,小和尚可曾有过吃里扒外的行为?”虽然郁四不喜欢“小和尚”,对这一点,还是很肯定地说:“那他不敢!要做出这种事来,不说三刀六洞,起码湖州这个码头容不得他。”有了这一点,郁四说的“小和尚”太精,反倒恰好证明了胡雪岩认为这小伙子很机灵的第一印象不错。
第三,最难得的是这小伙子很有血性,说话算数。这是胡雪岩自己试出来的。胡雪岩在正式决定将“小和尚”收到自己身边之前,和他谈了一次话,临分手时给了他一张五十两的银票要他拿去随便用。此前“小和尚”已经答应郁四和胡雪岩要戒赌,胡雪岩知道好赌的人身上只要有钱手就会痒痒,他要试试这小伙子是不是心口如一。当天晚上,“小和尚”虽然忍不住还是到赌场转了一转,但终归还是拒绝了别人的蛊惑没有出手下场。这一点更让胡雪岩看重,胡雪岩本来就有一个说法,要看一个人怎么样,最重要的就是看他说话算不算数。
在胡雪岩看来,一个小伙子吃喝嫖赌,都不要紧,只要有了上面这三条,也就有了很大的再造的余地。吃喝嫖赌,人很滑头,这自然不是什么优点,但它却也从反面说明这个人在场面上“玩”得转,而他能心口如一,这说明他还是有向善之心,这些短处也就有可能促使他改掉。比较而言,培养一个人的外场能力,比改掉一个人的毛病要难得多。
另外,陈世龙还在牙行帮过忙。“牙行”是最难做的一种生意,就凭手里一把秤,要把不相识的买卖双方撮合成交易,赚取佣金。陈世龙在牙行干过,说明他很能干。胡雪岩越发中意了,便决定把陈世龙带到自己的身边,让他跟古应春学“洋文”,让他跟自己跑市面。
后来,通过几次考察,胡雪岩有意好好栽培重用,便想把阿珠嫁给陈世龙。只是阿珠一心想做“胡家人”,不会想到陈世龙身上。倘若一方面自己慢慢与她疏远,而另一方面尽量让陈世龙跟她接近,两下一凑,这桩姻缘就大功告成了!胡雪岩心想,这件事绝对是好事。阿珠的父母,必定喜欢这个机灵能干的女婿,他们小夫妻也必定心满意足,饮水思源,都是自己的功劳。别的不说,起码陈世龙就会死心塌地帮自己好好做生意。
所以,当有一天陈世龙对胡雪岩说:“张小姐她一片心都放在胡先生身上”时,胡雪岩趁机暗示陈世龙说:“这我知道,就为这点我只好慢慢来。好在我跟她规规矩矩,干干净净,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麻烦。”
照这样一说,胡雪岩是决定不要阿珠了。这为什么?陈世龙深感诧异:“胡先生,有句话,我实在忍不住要问。”他眨着眼说,“张小姐哪一点不好?这样的人才,说句老实话,打了灯笼都找不着的。”
由这两句话,可见他对阿珠十分倾倒。胡雪岩心想,自己这件事做对了,而且看来一定会有圆满结局,所以相当高兴。但表面上却不露声色,反而叹口气说:“唉!你不知道我的心。如果阿珠不是十分出色的人才,我倒也马马虎虎安个家,不去多伤脑筋了。就因为阿珠是这样子打着灯笼都难找的人,所以我才于心不忍。”
“于心不忍?”似乎越说越玄妙了,陈世龙率直地问道,“为什么?”
“第一,虽说‘两头大’,但别人看来总是个小,太委屈阿珠。第二,我现在的情形,你看见的,各地方在跑,把她一个人冷冷清清摆在湖州,心里过意不去。”然后,胡雪岩又低声说道:“我真正拿你当自己小兄弟一样,无话不谈。你人也聪明,我的心思你都明白。刚才我跟你谈的这番话,你千万不必给阿珠和她爹娘说。好在我的意思你也知道了,该当如何应付,你自己总要有数。”
陈世龙这才恍然大悟,喜不可言,原来是这样子“推位让国”!怪不得口口声声说跟阿珠“规规矩矩,干干净净”,意思就是表示并非把一件湿布衫脱了给别人穿,这番美意,着实可感。不过胡先生既不愿明说,自己也不必多事去道谢,反正彼此心照不宣就是了。
为撮合“小和尚”与阿珠姑娘的婚事,胡雪岩的确下了不少功夫,甚至请出了漕帮老大尤五帮助自己演好这出“移花接木”、劝阿珠嫁陈世龙的好戏,让阿珠晓得给人做小是委曲的,并且意识到给胡雪岩做小,更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从而使她心甘情愿地嫁给“小和尚”。
在胡雪岩看来,一个人感情的事不可能不考虑,但不论怎样,“生意归生意,感情归感情”,决不能因为感情而影响到生意。胡雪岩对于阿珠这件事的处理,开始想弄成“两头大”的局面,固然是为了生意考虑,但后来又撮合她与“小和尚”成婚,同样也是出于生意上的考虑。因此,胡雪岩不仅终于撮合成了一对好姻缘,同时也为自己造就了一个生意上的好帮手。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一个好的帮手很难找,不仅要在业务上用心思栽培,还要从生活上关心对方,这样才能让对方忠心为你办事。
积极对待老员工
“老马识途”的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描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来人们就用老马识途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的人能看清方向。当组织在考虑老员工管理时,首先要知道,他们就像那些识途的老马一样,是组织记忆的体现。老员工了解组织的成长过程,了解组织重大决策的背景,了解组织的成功和失败。
当然,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会出现体力、视力与脑细胞记忆力明显衰退,其内心的激情也会自然消减。因此,老员工出现求安稳的思想也属正常。他们对于事业的态度不再像最初的时候,甚至对组织的未来缺乏兴趣。过往的经历使他们世故、畏缩、踯躅不前,他们不会像新员工那样张扬激情。这其实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激情。事实上,曾经的辉煌本来就是从未熄灭的火种。与新员工相比,点燃老员工内心的火种当然要更加困难一些。但只要充分了解他们,把握他们变化了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方法,他们“想当初”以及渴望得到尊重的心情就可以被激发,“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依然是有的。对此,红顶商人胡雪岩深知这些。
当年老的伙计体弱之后,往往面临着艰难生活的境地。胡雪岩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设立了“阳奉”和“阴奉”。阳奉也就是退休金,发给那些老弱多病,无法继续工作的老伙计。而阴奉主要是在职工死后,按照其工龄长短发给其家属的生活费。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伙计都能够拿到这样的奖励,必须要为胡庆余堂作出过贡献,也有论功行赏的意义。尽管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胡雪岩这个方法却解决了老伙计的后顾之忧,由此也激发了老伙计在晚年也能够竭尽心力工作。
当然,胡雪岩所建立的激励机制并不只是限于物质激励。他在他的店铺里用“仁术为本”等精神因素来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正是因为这种良好的制度,胡庆余堂里老伙计很多,很多老伙计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里。
有一位老伙计甚至从16岁一直干到了76岁,整整为胡雪岩效力60年!
积极地看待老员工所拥有的历史和经验,全面地判断老员工的技能变化以及适当地点燃他们的激情,这正是胡雪岩用人管理智慧给我们的启发。
客观地说,科学技术和组织发展会使组织内老员工的技艺越来越受到局限,曾经非常有价值的技艺也许已经成为不必要的了,但这绝不表示他们的技能就一无是处。每个人都是一个技能组合,在变化的环境中,有些技能在贬值,而有些技能则可能是在升值的。埃德加·沙因教授就曾明确指出,虽然一个人的技能不能随他的年龄的增加而增长,但智慧却可以。
另外,一个人技能的状况与其学习状况高度关联,而与年龄的关联其实不大。虽然年龄对新技能的掌握会有影响,但不能据此认定老员工就缺乏工作技能。
所以,企业不应当忽视老员工的作用。若是管理者刻意忽视这类下属,就未免有些过于目光短浅了!老员工凭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从而省时省力。管理者除了在言语上进行称赞和鼓励之外,更要留意提供给这些老员工晋升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真正地发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可以让老员工帮助组织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所以老员工所拥有的经验是极其宝贵的,不仅不应该被遗忘,还应该让更多的组织成员去分享。
以奖惩福利推动激励
以奖惩福利推动激励,其核心意思就是确定目标激励。目标是人活动的一种目的和理想。这种目的和理想是由人们的需要所规定的,它反映着人们争取达到某种意想结果的标准、规格和状态。目标是鼓舞人们努力工作的一种有效的刺激因素,只要目标设置得恰当、科学,就能起到诱发需要和动机,规定行为的作用。
胡雪岩关于奖惩激励的管理,主要主张是:赏,不忘记普通员工;罚,不回避管理阶层。
员工的劳动态度、技术水平、熟练程度各不相同,如果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必然造成平庸怠惰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才高勤奋者不能脱颖而出,企业的发展也必将大受影响。为此,必须建立一种赏罚分明的竞争激励机制。
胡雪岩激励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分红,对那些没有资本的职员,会根据经营的好坏,在年底分红。二是入股分红,对那些有钱的职员,就让他们入股合伙。这样,职员的利益和胡雪岩的利益就紧紧连在了一起,他们不光是为胡雪岩效力,也是在为自己效力,做到了真正的“祸福同当”。
胡雪岩的另一激励措施是职位晋升、增加工资。凡是贡献大、能力强的员工都可以得到职位和工资的提升。当时,叶种德堂有个切药工,业务上功夫好,人称“石板刨”,因脾气耿直火爆而得罪人,在叶种德堂待不下去了,经人介绍来到了胡庆余堂。胡雪岩没有因他有“牛脾气”而对他另眼相看,反而按他的能力给以高工资,并提拔他当了大料房的头。“石板刨”见闻名天下的“胡财神”如此器重自己这个在叶种德堂受气的小人物,感其知遇之恩而加倍努力。从叶种德堂投到胡庆余堂门下后,“石板刨”从22岁一直做到77岁,整整为胡庆余堂效力55年!
胡雪岩激励的又一措施是设立了“功劳股”,这是从盈利中抽出一份特别的红利,专门奖励给那些对胡庆余堂有贡献的人。这种功劳股是永久性的,一直可以拿到本人去世为止。这种合理而带有激励性质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胡庆余堂有位年轻的药工就受到过这种奖励,这名药工名字叫孙永康。
有一次,胡庆余堂对面的一排商店失火。火势十分猛烈,眼看就要蔓延到胡庆余堂门前的两块金字招牌。孙永康见状,毫不犹豫地用一桶水将全身湿透,然后迅速地冲进火场,将招牌抢了出来。他的头发和眉毛都让火给烧掉了。
胡雪岩闻讯,当众宣布给孙永康一份“功劳股”,并大大赞扬了他的行为。此外,胡雪岩每次招聘职员时,总会先询问他们家里的情况,家用需要多少,然后先支一年的薪水给他们,帮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这一举措很得人心,使员工们干起活来特别卖力。
有一句古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虽然忽略了人们的精神需要而显得有点偏激,但是却也肯定了人们的正常物质需要。
总之,任何经营者要想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注重奖惩激励的作用。须知,完善的奖惩制度,会使员工感到这种保障的坚实可靠,从而进一步增进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凝聚起事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在心理学中,目标被称之为诱因。由诱因诱发需要和动机,再由动机达成目标的过程即是激励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关键的时候不心软
对于领导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发现一个人的才能,并且还要有约束此人行为的能力。若是没有约束此人的能力,即使此人有再大的才能也无法更好地为自己服务。一个拥有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办事的生意人,势必能够有效地端正手下员工的作风和态度。
胡雪岩善用人,他能够让有才能的人呆在合适的位置上。他给予每一个有才能的人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但是,他也能够处理在用人过程中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胡雪岩从来不感情用事,他始终要求自己的下属不要居功自傲,要踏实本分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凡是在工作中达不到要求的员工,胡雪岩都会果断地将他们除名。他并不想因为一个人而导致整个事业的不良发展。
王三江也是胡雪岩发现的人才。当时王三江只是胡雪岩阜康钱庄的一个小伙计,胡雪岩慧眼识才,发现此人做事谨慎小心,且极有远见。于是他升王三江为钱庄大伙计,管理大小事务。
王三江的确是个人才,他为阜康钱庄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为钱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因为如此,王三江开始放松自己,他开始在一些经营观念上不再听从胡雪岩的调遣。甚至有的时候反其道而为之。在人际关系上,王三江也开始放任起来。他不把其他伙计放在眼里,对他们大呼小叫,俨然钱庄离了他不行。
这与胡雪岩长期经营阜康钱庄形成的管理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胡雪岩逐渐无法接受王三江的做法,他曾建议过王三江应当改善工作态度和做事风格,但是王三江对此并不在意。他曾对胡雪岩说:“你放心,有我在,钱庄不会出问题的。”
胡雪岩对王三江的自信深表怀疑。他觉得有此人在,将会对钱庄的发展不利。果然,没过多久,王三江在酒醉之后被朋友硬拉去赌场,结果中了别人的圈套。不仅身上的钱财输了个精光,还欠下很多钱。
这时,赌场的打手们将他从赌场赶了出去,并威胁他若是三天之内不还钱,将会对他不利。王三江酒醒之后也猜想到这是个圈套,但是他深知若是自己不还钱,那些人根本不会放过自己。但是他实在是无法拿出那么多的银子,此事也不能让家人知道,更不能让钱庄的伙计知道,否则自己将颜面无存。
后来,他终于想到要假借胡雪岩的名义挪用钱庄的钱财。他深知此事的后果,但是他没有多想,而且胡雪岩现在也不在杭州,自己也有相当的权力。所以,他就用钱庄的钱还了欠债。
他本以为此事做得天衣无缝,但是他却不知道,此家赌场的老板曾经受过胡雪岩的恩惠,没过多久,胡雪岩就知道了此事。
胡雪岩自然大怒。他将王三江赶出钱庄,王三江苦苦求情,并说只要让自己留在钱庄,不管胡雪岩怎样处罚都好。也有伙计替王三江求情,但是胡雪岩斩钉截铁地说:“现在的王三江已经不是过去的王三江,此种事情你既然能干出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所以,钱庄不能留你。”
就这样,胡雪岩将王三江罢免,但是临走的时候他还是命令伙计给了王三江一些银钱。随后,他任命另外一个伙计接替王三江的位置。王三江的事例,也为员工们敲响了警钟。即便是贡献再大的人,也要遵守制度,否则,等待他的只有被罢免。
胡雪岩这样做的理由除了王三江挪用公款之外,更重要的是如果在钱庄中开始形成了一种习惯势力,管理出现真空,那么必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危险。
尽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管理理念,但是有一点是十分肯定的:那些无视纪律、无视制度的员工,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不受欢迎的。也许他们的一些行为对老板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但是当这些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时,对老板生意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一个有远见的生意人,应当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方针,这样才能够顾全大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