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纳科幻经典-上尉和二副终于解开了这个宇宙秘密的谜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弗芒特拉!”蒂马塞夫伯爵和塞尔瓦达克上尉几乎同时喊了一声。

    这是位于地中海巴利阿里群岛一个小岛的名称,它明确地指出了字条的书写者所在的地点。可是,这个法国人待在那儿干什么呢?如果他还在那儿,那么他还活着吗?

    很显然,这位学者就是从弗芒特拉送出这些信息的,他在字条里明确地指出了他命名为“加利亚”的这块地球的土地不断变化的位置。

    总而言之,由信鸽带来的字条表明,4月1日这一天,也就是十五天之前,他还在他所在的那个地方。不过,这张字条和先前的那几张字条隔了有一段时间,所以不容乐观。这一次只用法文写的,而没有用其他文字写“Vabene”“al right”“Nil desperandum”。另外,内容只是在最后呼救,因为弗芒特拉岛上的粮食就要没有了。

    塞尔瓦达克上尉对这几个字进行了一番分析,然后便指出:“朋友们,我们得立即前去救援这位落难者……”

    “说不定还有其他一些落难者,”蒂马塞夫伯爵补充说,“上尉,我已经准备好同您一起去了。”

    “很明显,”普罗科普二副说道,“我们在探索昔日马利阿拉群岛的位置时,‘多布里纳’号就在弗芒特拉附近驶过。如果说我们没有看到一点儿陆地的话,那是因为无论是在直布罗陀还是在休达,那片群岛就只剩下一个小岛了。”

    “这个小岛不管它多么狭小,我们一定要找到它!”塞尔瓦达克上尉说,“普罗科普二副,‘热土地’与弗芒特拉相距有多远?”

    “大约一百二十法里,上尉。我想问问您,您打算如何实施这个计划?”

    “当然是走着去,”赫克托尔·塞尔瓦达克回答道,“因为大海已经封冻,而我们又会滑冰,是不是,蒂马塞夫伯爵?”

    “那咱们说走就走,”伯爵说道,“救人如救火,刻不容缓!”

    “伯爵大人,”普罗科普二副急切地说,“我有一点看法想告诉您,倒不是想阻止您去做一件好事;恰恰相反,是想让您能够更加有把握地去完成这一使命。”

    “你说吧,二副。”

    “塞尔瓦达克上尉和您,你们马上就要出发了。可是,严寒更加厉害了,温度已经降到零下二十三摄氏度了,而且从南边刮来的一股狂风会让气温下降得更加厉害。如果你们一天走上二十法里,就得六天才能到达弗芒特拉。另外,粮食也必须带足,不仅你们得吃,而且你们将要救援的人也得吃。”

    “我们将背上背包,像两名战士一样。”塞尔瓦达克上尉急忙说道,他既不愿只考虑困难,也不愿关心这么一趟远行是否能达到目的,反正他必须前往。

    “那好吧,”普罗科普二副冷冷地说,“不过,你们中途必须多休息几次,但是,冰面光滑平整,你们不可能像爱斯基摩人那样凿冰搭窝棚。”

    “我们会日夜兼程的,普罗科普二副,”塞尔瓦达克上尉回答道,“我们不是用六天,而是只用三天时间,甚至两天,赶到弗芒特拉!”

    “好吧,塞尔瓦达克上尉。就算你们在短短的两天时间——老实说,这是不可能的——赶到,那你们又如何将你们在岛上找到的人救回来,他们可是已经饥寒交迫、生命垂危了。如果他们已经死亡,你们将他们带回‘热土地’又有何用!”

    普罗科普二副的话说到根子上了。大家心知肚明,这个救援行动在这种条件之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显然,塞尔瓦达克上尉和蒂马塞夫伯爵在这片广袤的冰原上无处休息,万一遇上暴风雪将他们吹得连站都站不住,那必死无疑。

    赫克托尔·塞尔瓦达克满腔的侠义精神,一心想要完成这一使命,不愿面对明显的死亡威胁,他对普罗科普二副的话不屑一顾。另外,他那忠实的勤务兵本-佐夫也支持他,宣称如果蒂马塞夫犹豫不决,他愿意与他的上尉一起前往。

    “怎么样,伯爵?”赫克托尔·塞尔瓦达克问。

    “您怎么干我就怎么干,上尉。”

    “我们不能抛弃我们的同胞,他们可能既无粮食又无住所了……”

    “我们不能抛弃他们。”蒂马塞夫伯爵回应道。

    随后,伯爵便转身对普罗科普说道:“这个办法你不赞成,不过如果没有别的办法,那我们也只有照这个办法做了,普罗科普,上帝会帮助我们的!”

    二副沉思着,没有回应蒂马塞夫伯爵。

    “啊,要是我们有一架雪橇就好了!”本-佐夫大声说道。

    “雪橇倒是很容易打造的,”蒂马塞夫伯爵说,“不过,造好之后,到哪儿去找狗或驯鹿呢?”

    “我们自己就有两匹马,可以替它们加上马掌吗?”

    “这么寒冷的天气,马是忍受不了的,会死在路上的!”蒂马塞夫伯爵说。

    “管它呢,”塞尔瓦达克上尉说,“不能再犹豫不决了,打造雪橇吧……”

    “已经打造好了。”普罗科普二副回答道。

    “那好,赶紧套上马……”

    “不,上尉。我们还有一个比马更加快速安全的办法,省时省力。”

    “什么办法?……”蒂马塞夫伯爵问道。

    “风呀!”普罗科普二副回答道。

    没错,就是借助风力。英国人就很会借用风力来吹动带帆的雪橇滑行。这些雪橇在英国广阔的大草原上比火车速度都快,可达每秒五十米,也就是每小时的速度为一百八十千米。而现在是南风劲吹,如果将雪橇挂上风帆,速度可达每小时十二至十五法里。这样的话,太阳在“加利亚”海平线上升起两次的话,就可能到达巴利阿里群岛,至少,可以抵达可能是这片广袤荒原上唯一幸存的小岛——弗芒特拉。

    风帆已经准备就绪,普罗科普二副还补充道,雪橇也安排妥当,准备上路了。“多布里纳”号上的小艇长十多英尺,可以坐五六个人,正是一个绝好的雪橇。是不是应该在小艇下面临时装上两根铁条,支撑起小艇,似两只冰鞋般在冰上滑行?那么,装这两根铁条需要多长时间?顶多也就是几个小时罢了。在这片光滑如镜、毫无坑坑洼洼也无隆起或裂缝的冰面,这个轻快便捷的风帆雪橇的速度之快不难想象。另外,还可以在小艇上方用木板搭上一个顶篷,再盖上厚厚的帆布,这么一来,它就可以让雪橇上的人不受寒风吹袭之苦了。还可以带上皮衣、粮食、药品之类的,甚至还可带上一个酒精炉,就不用担心来回途中挨饿受寒了。

    一切都想得十分周全细致,但尚有一点应加以考虑。

    往北行驶,南风劲吹,顺风而行,可是返回时,却是由北往南行驶,怎么办呢?

    “这没什么关系,”塞尔瓦达克上尉大声说道,“咱们就一门心思尽快到达小岛吧,以后再考虑返回的问题也不迟。”

    再说了,如果这个风帆雪橇不能像船一样依靠船舵来抵御逆流,无法逆风行驶的话,它也许会偏离顶头风,斜着向前驶去也未尝不可。它的那两根铁条紧咬着冰面,起码可以让它靠着后侧风向前驶去。因此,如果返回时风向不变的话,照样可以逆风换帆行驶。究竟如何,只能到时候再看了。

    “多布里纳”号的机械师在几名水手的协助下立即动手干了起来。当日傍晚时分,风帆雪橇下面已安装好两条前面往上弯曲的铁条,雪橇顶上搭了一个顶篷,并装有一个金属摇柄橹,以抗逆风吹袭,而且备有一些食物、用具、被褥等,准备出发了。

    但是,这时候,普罗科普二副硬在塞尔瓦达克上尉面前要求让自己替换下蒂马塞夫伯爵。原因很简单:操纵风帆,控制方向,必须有一名熟练老到的水手。但又不能三人同去,因为还要将那边的人带过来,雪橇可能装不下。

    然而,蒂马塞夫伯爵坚决不肯换人,但经不住塞尔瓦达克上尉一劝再劝,他总算答应不去了。不管怎么说,这趟行程危险重重,风帆雪橇上的人也难保万无一失。只要遇上稍微强烈的暴风雪,风帆雪橇便难以抵御,而且,万一塞尔瓦达克上尉回不来了,那么蒂马塞夫伯爵便可以代替他料理这帮人的一应事情……因此,他便答应留了下来。

    至于塞尔瓦达克上尉,他是绝不会让别人替代他的。毫无疑问,他是一名法国军官,救人助人是他的天职,责无旁贷。

    4月16日,太阳刚刚升起,塞尔瓦达克上尉和普罗科普二副便坐上了风帆雪橇。他俩向同伴们频频挥手告别。看到他俩在零下二十五摄氏度的严寒下,在那白茫茫的广袤冰原上准备冒险前行,众人无不激动不已。本-佐夫心里难受极了。俄国水手们和西班牙人全都拥上前去与上尉和二副握手告别。蒂马塞夫伯爵紧紧地拥抱着勇敢的上尉和他那忠诚的普罗科普二副。最后,小尼娜止不住泪水哗哗地往下流淌,向二人告别。随即,风帆展了开来,雪橇像长了两只翅膀似的,没多大工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雪橇上拉着一张后桅帆和一张三角帆。三角帆是横向挂起的,以兜住狂风,吹动雪橇急速向前。雪橇的速度确实很快,估计时速不低于十二法里。木篷后面留有一个窗口,供普罗科普二副将他那裹得严严实实的脑袋伸到外面去,而又不致太让自己受冻。因此,他可以借助指南针调整方向,径直向弗芒特拉驶去。

    雪橇滑行得极其平稳,没有一点儿摇晃,比火车还稳当得多。它在“加利亚”表面上比在地球表面上要轻得多,因此感觉不到任何一点儿晃动和震荡,而且速度也更快。塞尔瓦达克上尉和普罗科普二副有时会觉得像是在空中飞翔,犹如一只飞艇在冰原上方凌空而去。但是,他们并未离开这广袤的冰原表面,雪橇下面会带出一些小冰碴来,形成雪雾聚集在雪橇后面。

    一眼望去,这冻结的冰海一片白茫茫,不由得让人感到荒凉凄楚。不过,倒也不失为一种诗情画意,但二人毕竟性格并不相像,虽同路而行,感触却不尽相同。普罗科普二副以学者的眼光在观察,而塞尔瓦达克上尉则是以艺术家的眼光看待一切新的令人动情的事物。当太阳即将落山,阳光斜射在雪橇上时,雪橇的左边投下了风帆那庞大的影子;最后,当夜幕突然降临,不见一丝阳光的时候,他俩便不由自主地紧紧地靠在一起,默然无语。

    天已完全黑下来了,因为自前一天起便有新月,不过,繁星满天,在暗黑的天空中闪闪发亮。即使没有指南针,普罗科普二副也照样能辨清靠近海平线在闪烁着北极星。大家很清楚,无论现在“加利亚”离太阳有多远,这一距离与无比遥远的星星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至于“加利亚”与太阳的距离,已经是相当远了。那位匿名的学者最后的那张字条说得十分清楚。普罗科普二副正在思考着这一问题,而塞尔瓦达克上尉却在想着另一个问题:他只是在考虑着他要去救援的那一个或多个同胞。

    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69],“加利亚”在沿着它的轨道运行时的路程,从3月1日到4月1日,已经减少了两千万法里。与此同时,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三千二百万法里。它现在所在的位置差不多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那位匿名学者字条上所写的那个“奈丽娜”已经被证明是被“加利亚”吸过来了,那是一颗最近才被地球上的人发现的星球。因此,“加利亚”根据一条确定的规律,一直在远离它的引力中心。可是,我们是否能够期盼字条的作者能计算出它走的这条椭圆形轨道的参数,并准确地预计它将到达远日点的时间呢?这个远日点将表明“加利亚”离太阳的最远距离有多少,而从这一刻起,它就将重新开始转向太阳。这么一来,大家就将准确无误地知道太阳年的长短和“加利亚”星球上的一年究竟有多少天了。

    普罗科普二副正在思考那种种令人不安的问题时,突然间天就亮了,塞尔瓦达克上尉和他便开始商量事情。他俩计算了一下,认为他们自出发时起,直线距离走了至少有一百法里,所以他们决定放慢雪橇的速度。于是,他们便将风帆卷起了一部分,尽管天气极其寒冷,二人仍然在仔细地、毫不松懈地观察那白茫茫的原野。

    冰原上一片荒凉、死寂。连一块大一点儿的岩石都看不见,仍然是一片光洁平滑。

    “我们是不是往弗芒特拉岛的西边偏离了一点儿?”塞尔瓦达克上尉查看了一下地图后说道。

    “这有可能,”普罗科普二副回答道,“因为正如我在海上航行时那样,我是顺着岛的方向走的。我们现在就这么往前走好了。”

    “那好吧,二副,”塞尔瓦达克上尉回答道,“抓紧时间,向前走吧!”

    雪橇的方向稍稍改变了点儿,向东北方向驶去。赫克托尔·塞尔瓦达克迎着凛冽的寒风,站在雪橇上。他集中精力,两眼盯着前方,想看看哪儿有一缕青烟从那不幸的学者的隐身处冒出来,但他的燃料很可能如同粮食一样,已经消耗完了。不!那儿是不是冰原上有什么小岛在矗立着呀,他竭力地想要在海平线上发现点儿什么。

    突然间,塞尔瓦达克上尉眼前一亮,他用手指着远方的一个黑点。

    “那儿,就那儿!”他大声地嚷着。

    他在指着天空与冰原间呈环形线上突出来的某种屋架形的建筑。

    普罗科普二副已经拿起他的望远镜来了。

    “没错!”他回答道,“那儿……那儿……那是进行某种大地测量用的标杆!”

    用不着再怀疑了。寒风吹鼓着风帆,雪橇像飞了起来似的离那标杆只有六千米左右了。

    塞尔瓦达克上尉和普罗科普二副心情异常激动,一句话也没有说。那标杆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在他们的眼前,很快他们就看见了插着标杆的那堆岩石了,它在冰原上的那块白地毯上显现出来。

    正如塞尔瓦达克上尉预感到的那样,小岛上没有一丝烟冒出来。天气如此寒冷,别指望有活人存在,雪橇风驰而去的那个地方,想必是一座坟墓。

    十分钟之后,离目的地只有大约一千米了,普罗科普二副便将风帆收起,因为雪橇的惯性足以将它驶到岩石堆前。

    这时候,塞尔瓦达克上尉心情更加激动,心里紧张得要命。

    标杆顶上有一块蓝色平纹布被风吹卷了起来……仔细看去,竟是一面法国国旗。

    雪橇抵达岩石堆前,小岛方圆也就只有半千米。除了弗芒特拉之外,巴利阿里群岛再没有残留下什么了。

    在标杆下面,有一个破烂不堪的小木屋,护窗板关得严严实实。

    塞尔瓦达克上尉和普罗科普二副下了雪橇,艰难地爬上溜滑的岩石,来到小木屋前。

    赫克托尔·塞尔瓦达克拼命地猛撞小屋的门,门从里面顶住了,推不开。

    他大声喊叫,但无人应答。

    “帮我一把,二副!”塞尔瓦达克上尉说。

    二人齐用力,用肩膀头拼命地顶门,破烂不堪的门终于被顶倒了。

    小木屋只有一间房,黑漆漆的,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要么这间屋子的最后那位居住者已经不住在这里了,要么他已经死在屋里了。

    护窗板被推开了,光线射了进来。

    壁炉的炉膛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点点烧过的木柴灰。

    屋里摆着一张床,床上躺着一个人。

    塞尔瓦达克上尉走近前去,突然发出凄惨的叫声:“冻死了!饿死了!”

    二副立即上前,躬身查看这个不幸者的身体。

    “他还活着!”他大声嚷道。

    普罗科普二副立即打开一瓶强心剂,往对方嘴缝中滴了几滴。

    那人立即轻轻地叹息了一声,随即声音极其微弱地说了一句:“加利亚?”

    “对……对……”塞尔瓦达克上尉回应道,“就是……”

    “它是我的彗星,是我的,是我的彗星!”

    说完这一句,那人随即又昏迷过去。塞尔瓦达克上尉在想:“我认识这位学者!我到底是在哪儿见到过他呢?”

    在这个破烂的小木屋里照料他,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根本就不可能,因为这儿什么都没有。于是,塞尔瓦达克上尉和普罗科普二副立刻做出决定,没用几分钟,垂危者、他的几件物理和天文方面的器材、衣服、纸张、书籍和一块作为黑板用的破门板,悉数被搬上了雪橇。

    幸好,此时风向已经转为东北风了,很有利于雪橇的滑行。他们立即扯起风帆,离开了巴利阿里群岛仅存的这个小岛。

    4月19日,也就是三十六个小时之后,这位学者仍未睁开眼睛,也没有说过一句话,他被抬到“尼娜蜂巢”的那个大厅里,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凯旋的人们一起向塞尔瓦达克上尉和普罗科普二副这两位英勇无畏的同伴大声欢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