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佐咬牙切齿,目露凶光,看得甄楚戈心中一寒,连忙应道:“是,臣已吩咐下去,明日海捕文书就会传送各州府县,那刺客只要还在我大宋境内,必难隐藏。”
“大宋境内……,他杀了一国之君,还会出现在大宋境内么?”赵元佐目中凶光消失,转而一片茫然,茫然半晌,才挥了挥手,甄楚戈忙躬身退下。
赵元佐的身子簌簌地发起抖来,杀死父亲的是壁宿,可他心里明白,壁宿本是天牢中一待决的死囚,如果不是他硬闯天牢,壁宿纵有天大的本事,也绝不可能脱逃,父亲又怎么会死?追根究底,父亲之死,他难辞其绺。
正内疚悔恨的当口儿,一个人悄无声息地闪进了大殿,不得小黄门阻拦通报即可入内的,除了内侍都知顾若离哪里还有第二个人。顾若离走到赵元佐身边,低声禀道:“官家,两宫太后有请。”
赵元佐的生母是李贤妃,如今他做了皇帝,母亲自然也晋为太后,与原正宫皇后,称为两宫太后。一听母后相召,赵元佐的神志清醒了些,讶然道:“朕正坐殿理事,太后何事相召?”
顾若离道:“两宫太后听说了边关接连吃了几场败仗的事,似乎也知道了岐王在关中兴兵的事情,听说如今天下人心浮动,四海不靖,大感忧虑,想召官家问个明白。”
赵元佐一听勃然大怒:“混帐,是谁把外面的事说与两宫太后知道的?不是吩咐过你们,在太后面前,要闭紧你们的嘴巴?”
顾若离退了一步,讷讷地道:“是,可……太后宫中人多嘴杂,奴婢实不知道是何人多嘴……”
赵元佐恨恨地一拂袖子,喝道:“摆驾慈寿宫。”
赵元佐秉性孝至纯至孝,既然母亲相召,却是不得不见的,立即出宫上了肩舆,急急向后宫行去。
赵元佐刚走,殿前司都虞侯翟沐丝便顶盔挂甲,一身戎装地出现在垂拱殿前,今天本来就是他当值,如此打扮、出现在这儿也不稀罕,只是他今天的神情显得有些凝重,部下们见了上司纷纷见礼,他平时本来笑呵呵的最是随和,这时也板着脸只是匆匆一挥手,那双眼睛,时不时的便瞟向大内方向,似有所待。
赵元佐进了后宫,忽地发觉肩舆不是抬向慈寿宫方向,忙拍拍扶杆,喝道:“停下停下,这是往哪里去?”
一直傍在肩舆旁边的顾若离说道:“圣上,宫中有人欲不利于圣上,为安全计,请圣上随奴婢出宫暂避!”
赵元佐又惊又怒地道:“顾若离,你这狗奴才,要造反么?”
顾若离道:“奴婢怎敢,奴婢这可都是为了圣上着想呀。”他一面说,一面急急挥手,那些肩舆的内侍脚下如风,行的欲发的快了。一路下去,穿亭阁经殿宇,每过一道宫门,都有几个内侍守在那里,看情形早就受了顾若离嘱咐似的,一见他们过来便急急打开宫门,根本不理会赵元佐的叫喊。
行至东门,靠近原太子宫后殿方向的角门儿,此处已是一片荒凉,平素少有人来,地面虽还洁净,每日有宫人洒扫,宫墙顶上却是早已长了小草,从琉璃瓦缝隙中顽强地钻出来。此时已近冬季,草已枯黄,在风中瑟瑟发抖。
角门前停着几辆马车,老远就有一股异味随风飘来,好在天气已冷,那味儿还不算太浓重。
“官家,为了您的安全起见,奴婢得委曲官家一阵儿了。”
顾若离一摆手,几个力大身高的亲信宦官立即一拥而上,将赵元佐牢牢抓住,先封了他的口,便将他拉上一辆车去,车前车后摆了几只马桶,原来这些竟是宫中运送五谷轮回之物的车子。
随即就听宫门开启,外边又有兵士喝问,验看腰牌,紧接着便开关放行,驴车吱扭吱扭地驶了出去,压着平整的青石板路碌碌作响。
陪在赵元佐身边的顾若离这才轻轻吁了口气,先举袖轻轻拭去鬓边的冷汗,再掀开车帘儿往外面看了一眼。赵元佐怒瞪双眼,瞧见顾若离举袖间,袖中隐见寒光闪闪,也不知他暗藏利刃是为了应变却敌还是准备事败自杀,这时一掀帘子,又看见车子外面早有骑马的步行的十余条大汉随行于侧,想来另一侧也是这般安排,看那些人身材高大魁梧,非禁军中不出这样的好汉,一个个腰间鼓鼓囊囊,俱都是暗藏利刃的模样,想来是宫外接应的人马了。
见车中有人向外探望,那些人中一个首领模样的人向车中微微一点头,顾若离这才放心地放下窗帘,亲手取下赵元佐的塞口布,陪笑道:“官家,奴婢方才得罪了。”
赵元佐一向喜怒无常,情绪多变,此时身落敌手,反而冷静下来,他直勾勾地盯着顾若离,问道:“你是受皇弟德芳所命么?”
顾若离陪笑道:“岐王远在关中,奴婢怎么见得到岐王呢,这是朝中文武大臣们眼见国家势危,不得已而为之的法子。”
赵元佐恨恨问道:“都有何人?”
顾若离道:“曹彬、潘美、罗克敌……,呵呵,咱们这去的就是潘将军的府邸,到了那里,圣上自然就都清楚了。”
赵元佐呼出一口气,慢慢闭上了眼睛。
既然有潘美参与,他倒不虞自己会被杀,潘美此人虽战功卓著,乃是战场上的一员武将,但是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昔日他皇伯父赵匡胤陈桥兵变,挥师返京,搜出周世祖柴荣的两个儿子,簇拥赵匡胤谋反的众文臣武将皆示意斩草除根,唯独潘美扶柱不语,面色不愉。赵匡胤见了,也觉得欺侮孤儿寡母,取了人家江山就已经很过份了,再斩杀人家幼子未免有违天和,遂拒绝了众将领。柴荣遗下的第二子尚年幼,又被潘美带回家中抚养,以之为倒,改名潘惟正,视若亲子一般,如今业已成为一个年轻的武将了。
本朝开国的立国功臣,而不怕皇帝猜忌,亲自抚养先朝皇帝子嗣,这样的人物,古往今来又有几人?所以一听潘美也参予其中,赵元佐就知道,自己必无杀身之祸,只是……连潘美也参予其中,难道我这个皇帝真的当得那么失败?
“好,好好,国朝本出自太祖之手,今还于太祖之子,亦是天理正道。”赵元佐惨然一笑,便闭目不语。
宫门一封,顾若离留在宫内的小内侍便立即飞奔出去,向殿前都虞侯翟沐丝报讯去了。
在诸位武将的策划之中,上策是把悄无声息地把皇帝控制起来,然后控制整个内廷,再与关中岐王取得联系。如果事情有变,则执行第二计划,由殿前都虞侯翟沐丝,利用当值的机会,以他控制的力量,迅速缴除其他指使、都虞侯的人马,以武力掌控内廷。如果这样也失败,才动用最后一步,用曹彬、潘美、罗克敌三位枢密院长官,调动禁军实行兵变。
而禁军没有皇帝诏命,合斟虎符,根本是调动不得的,三位将军倚仗的只是他们对禁军中一些将领的掌控力,在皇权衰落,军心动荡的情况下,大多还是很听从调动的。这样一来就是下下策了,与忠于皇帝的兵马一场恶战,势必闹得满城风雨,使得汴梁形势雪上加霜,不利用岐王就位,更不利于安抚边关众将,尤其是国舅李继隆。
如今赵元佐顺利被控制住,接下来就好办了,宫中有翟沐丝出面,先控制住今日当值且不属于他这派系的人马,罗克敌则立即点将,将赵光义突击提拔起来,并非自己心腹的几员大将兵不血刃地控制在枢密院,曹彬出面安抚京营禁军,潘美带人分头抓捕张洎、程羽、宋琪、贾琰等人,顾若离控制大内,罗公明等文臣则软硬兼施,“说服”赵元佐禅位。
事隔十多年,东京汴梁再度上演了一出禅让的戏码,大概是五代以来汉人自相残杀血流成河,杀得实在是太狠了些,十多年前赵匡胤兵变当国,基本没有出现屠杀场面,更无任何扰民举动,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就谋夺了大位,十多年后的今天,同样的戏码再度上演了一回。
汴梁城,不声不响地就变了天了……
※※※
东京遽变,消息传到关中,立即引起转然大波。狂喜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激烈的争执。
此时,萧俨、徐铉都已赶到了长安,玩政治,就算是种放也嫌嫩了点儿,这两位可都是一国鼎柱重臣,见多识广,经验丰富。这两位唐国的吏部尚书、枢密军机和宋国的前后两代宰相,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几位中,萧俨、徐铉、卢多逊都是博学之士,赵普虽然读书少,号称只知半部论语,却是自学成才的方家,论辩的本事丝毫不在其他三人之下,见识甚至尤有过之,这四个人吵起架来,当真是引经据典,天马行空,旁人根本就插不进嘴去,就连丁承宗也得瞠目结舌,退避三舍,杨浩见此情景,干脆装聋作哑,只等四人争出一个结果来。
徐铉病了,年纪大了,又长途奔波,天气又寒冷,赶到长安便病倒了,一直低烧,咳嗽不止,就这样,老头儿也是吹胡子瞪眼睛,情急起来拍桌子大喊大叫,丝毫不落人后。
四人争论的焦点其实只有一个:是让西夏王杨浩现在就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接受赵元佐禅位,还是先让永庆公主继续冒充岐王,待权力顺利过渡,再由永庆公主禅位于杨浩。
原本,他们只想尽可能的争取宋国前朝老臣的拥戴,等到打败赵光义,后来变成了赵元佐,再由“岐王”让国,那时江山砥定,顺利传承权力,谁也翻腾不起什么浪花了。
可是曹彬、潘美那是怎么的人?要么不为所动,既然决定投靠,又岂是包袱一卷,全家翘班,跑到关中做个寻常顺臣的人物,他们都是当世英雄,自然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样一来,就打乱了杨浩的原有计划,先由岐王接受禅位,再由杨浩接受禅位,短短时间,一连两禅江山,在赵普和卢多逊看来,未免太儿戏了。
现在他们后退无路,已经死心踏地保了杨浩,当然,前提条件是杨浩对天地鬼神盟誓,答应了他们三个条件,也是场浩答应永庆公主的三个条件。
赵普道:“若一禅再禅,视江山如无物,天下必然人心不安,难免有人再生异志,此其一也。第二,若由公主先继皇位,必得赶赴汴梁,在这里,识得公主的人不多,一旦到了汴梁,公主身份难免被人识破,大义名声本在我们手中,一旦到了那时,反而让人捉了短处……”
“咳咳咳……咳咳咳……”徐铉咳的满脸通红,上气不接下气地道:“赵相此言差矣,以我看来,若是直接由我王接受禅位,才是弊大于利。岐王继位,天下归心,想来边关众将也不会有所反弹,等天下尽入掌中,再从容禅位,可保四海安定。而我王兵马现在尚未出关中一步,中原虽心向关中者中,其心在岐王,而不在我王,此时由我王出面,大为不妥。”
萧俨也道:“正是,其实则平所虑并不要紧,岐王檄文曾有言,北朝一日不退兵,便一日不出关中,这个理由正好拿来利用,‘岐王’可以接受禅位,但是不到汴梁登基,这样就不虞身份泄露。至于潘美、曹彬诸将,已然做下这桩大事,再也无法回头,他们纵然知道真相,也只有帮助我们隐瞒真相。
我王本是宋国属臣,这样就可由公主颁诏,由我王监国,率兵出关,统御宋、夏兵马,北驱胡虏,到那时兵马已尽数掌握手中,又立下收复故土,驱逐外敌之大功,那时由公主禅让皇位,岂非名正言顺,亦可少了许多凶险?”
卢多逊道:“此言大谬,公主以岐王身份向西夏借兵,这个说法也还过得去。可是如今元佐让国,‘岐王’却不就位,反而避居长安,就连文武百官也不见,却让我王监国,统御宋夏所有兵马,百官会怎么想?士卒会怎么想?士子百姓们会怎么想?唯一的解释就是岐王只是一个傀儡,已受制于我王,自西夏兵出萧关开始,所有的一切,都是出自我王的谋划。”
徐铉反驳道:“难道直接由我王接受禅让,便没人有这种想法了么?”
赵普微微笑道:“有又如何?大位已定,名份已定,纵有些风言风语,也不会撼动朝廷根本,日久自然散去。而缓登皇位,转承禅让,在这个过程当中,猜疑传言便会愈演愈烈,监国非比当国,封赏恩赐出自圣意,宋国属臣不会承我王的情,安知背后不会搞出什么事来?
眼下宋国内部之争已尘埃落定,不管是谁当国,第一件事必然是集结宋夏两国兵力,驱逐北朝犯边之兵。我王以西夏王身份监国,宋国各路大将能做到俯首听命吗?上下不能一心,旗号仍分宋夏,如何抵挡北朝兵马?一旦胜了还好,一旦落败,那时还有何名目接受禅让?”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永庆公主先接受禅位,还是杨浩直接接受禅位,都是有利有弊。从名声上来说,不管是和平演变,还是武力夺国,不管你用什么的样子,你都不可能统一天下所有人的看法,做到人人拥戴,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承认你是正确的,你就是真做到了圣贤那份上,也一样有人说三道四,揣己度人,把你说的肮脏不堪。
从眼前形势来看,用柔和委婉的手段避免内部强烈反弹,也就埋下了种种祸根,在抵御外敌时会遭遇重重凶险,而当仁不让直接自赵元佐手中接掌江山,没有经过一场战争,庞大的宋国文武臣僚体系没有经过一个厘清敌我的过程全盘接收过来,一旦挥军驱逐北朝兵马时,这找毛病的、扯后腿的、撩阴腿下绊子的都蹦跶出来,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前敌战场上,那可是凶险之极。
不管怎么选择,利弊各半,就看你如何取舍罢了。萧俨、徐铉和赵普、卢多逊立场不同,自然大起争执。
萧俨和徐铉对宋国并没有感情,而且因为宋国灭了唐国,害死了旧主李煜,而对宋国怀有很深的敌意,他们只希望杨浩能以最顺利的法子成为中原之主,至于这样做对宋国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或者因为内忧外乱死更多的人,丧失一部分边关领土,他们就无动于衷了。
赵普和卢多逊倒不是笃信和平能解决问题,暴力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狂人独夫,他们希望杨浩能一步到位,立刻、马上接受禅让登基为定,是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哪怕有些人会冒出头来,也能迅速解决反对力量,否则拖的越久,内耗的损失越大,宋国的黎民百姓便越受苦。他们毕竟是宋国的宰相出身,多年为相,治理天下,当然不希望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原因就是:杨浩一旦马上登基,就属于先入洞房,然后拜堂,娘子虽然娶到了手,一应手续却还没办,也就不至于干出佳人娶进房,媒人抛过墙的事来,眼下对永庆公主还有许多倚重,他依约履行那三个承诺就大有保障。不然的话,将来杨浩如想背信毁诺,他们也毫无办法。对效力多年的赵匡胤和宋国,他们还是相当有感情的,如今他们能为宋国、能为赵匡胤的子嗣所做的,也就只有这么一点事了。
杨浩一直在静静聆听双方的发言,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听到这里,终于下定了决心,他轻轻咳嗽一声,赵普、卢多逊、萧俨、徐铉立即住声,一起向他看来,就连一直眼观鼻、鼻观心,状若禅定的永庆公主也张开一双妙目向他瞟来。
杨浩清咳一声,说道:“殿下,我看……咱们就按赵相说的办吧!”
第628章
禅让
铮铮的琴声悠然扬远,满树黄叶飘摇而下,一片萧杀。
柳朵儿一袭白衣,盘坐树下,如出水芙蓉,天然不饰,可那姿容,偏生更加水润不可方物。
纤纤十指捺挑拨弹,一缕缕清幽的琴音便自指下弦上荡漾而出,听来中正平和,可谁又能听得见她心底里的滚滚涛声?
身在一笑楼,本就可以听到许多旁处人得不到的消息,何况现在已经完全明朗化了。
此前,程羽、宋琪、贾琰,尤其是张洎等一干朝中重臣的突然消失,就连一些消息闭塞的闲散官儿还一无所知的时候,身在一笑楼的柳朵儿就已听到了些风声,接着,一向还算勤勉的皇帝突然停了早朝,不见任何外臣,开始在民间引起种种猜测,这时候,柳朵儿依据掌握的消息已经猜测的八九不离十了。
紧接着,随着长安和汴梁频繁而密切的往来,她得知的消息也越来越多。现在,一切终于公诸于众了,朝廷放出消息,值此国家存亡关头,官家自觉无力挽回局面,同时也承认了岐王讨伐先帝的七宗大罪,正所谓父债子偿,官家向天下发《罪己诏》,决定逊位让国。
而长安岐王则再发第三篇檄文明告天下,声明他向西夏借兵讨伐,本为正国统,诛奸佞,岐王并无意于皇位,而且一路以来,完全仰仗西夏王大力,而其本人年幼,并无执掌国器的能力,眼下内忧外患,无明主则天下难安。圣人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黎民,应当举贤为帝,方能解民倒悬者,而有此大魄力者非西夏王杨浩莫属,故尔谢辞禅让,转授西夏王。
这一诏一檄同时传抄天下,一时举世皆惊,人人哗然,但是细细想来,这又是必然的结局。借力复国者自古有之,但是那多是上古年间,春秋战国时候的事,诸侯之间不管怎么争怎么斗,上面都还有一个周天子在,诸侯们闹家务,除非拥有了与全天下为敌的能力,否则还真不敢轻言兼并,而现在已经是什么时候了?
“铮铮铮……”余音袅袅,十根葱指轻轻搭在琴弦上,树梢一片败叶轻轻落在她的削肩上,柳朵儿伸出两指,轻轻挟住那片黄叶,幽幽叹息一声:“尘埃落定了么?”
盘坐树下,抚往思今,心神悠悠,她也说不出自己是一种什么心境,灵台一片空明,想的最多的,却是她初来汴梁,受人挤兑,名士垂涎,走投无路,却被开封火情院长援手相助,花魁大赛,吐气扬眉,既尔兴建“千金一笑楼”,又在杨家后宅学戏歌舞的一幕幕场面。
“朵儿姐姐……”
随着一声轻唤,雪润双娇联袂而至,雪若姌、润娇玉年虽双十已过,却是保养得宜,看娇容仍只十七八,丽色容颜妩媚自生,一到朵儿面前,三个绝色佳人娉亭生姿,竟令草木生辉,虽是深秋迟暮,也掩不住那满园春色。
雪若姌道:“不知姐姐今日相召,可有什么事吗?”
现在千金一笑楼是朵儿当家,虽说能见到得她的权臣勋卿没有几个人,可是凭着她的手段,日进斗金的千金一笑楼却始终牢牢控制在她的手中,没有人敢尝试从她手中分权,各院管事、主事婆子,全都是她的心腹,有一点点风吹草动也休想瞒过她去,你如何拉拢恩客,得了多少缠头之资,她从不插手,可是涉及帐房和人事等内部柄力,试图挑战她权威的,但有一点苗头,就会马上遭到严厉的惩罚,积威之下,就算是雪若姌、润娇玉这排行第二第三的当家头牌,见了她也有些畏惧。
“没什么,有点事儿吩咐你们。”
朵儿浅浅一笑:“近来我身体有些不适,大概是秋冬之季着了凉了,身体酸乏疲惫,懒懒的总是提不起精神。”
那湛湛如水的眸子向两人瞟了一眼,又道:“这几年你们做事小心,为人也算警醒,所以,我想让你们帮我分担一下,多承担些事情。”
润娇玉忙陪笑道:“姐姐若是身子乏了,那就只管歇息,寻常琐事自然不必理会,钱帐人事这些大事儿,我们每日来向姐姐禀报也就是了。”
朵儿淡淡地道:“累了,我想歇歇……”
润娇玉和雪若姌对视了一眼,轻声应道:“是。”
朵儿曾经对杨浩暗生情愫,她们两个自幼在欢场中打滚,如何还看不出来?到后来,朵儿又成了赵光义的禁脔,其实仍不能忘情于杨浩,这她们也是知道的,一个年少英俊知情识趣,一个黑矮粗鲁不解风情,如花少女喜欢哪个不问可知。只不过论起地位来,杨浩却与赵光义相差不止以万里计。可现在不同了,杨浩居然要登基坐殿,成为一朝天子,尤其是娃儿和妙妙,一个是她昔日的竞争对手,一个是她身边侍候的小丫环,如今马上就要成为皇妃,贵不可言,恐怕她心中的那种失落的确是……,两人又岂敢多言。
朵儿道:“帐房从今天起,就交给若姌打理了,人事就由娇玉接手,婆子管事们那里,我已经交待过了,一会儿你们就过去点收一下。”
“是!”润娇玉答应一声,略一迟疑,又道:“‘女儿国’……”
朵儿浅浅一笑:“‘女儿国’向来自成一体,老黑和张牛儿……也算识大体的人物,彼此照拂着吧,他们那边的事,我们不要插手。”
“是!”听朵儿的意思,有些心灰意冷,说不定以后这权柄就真要交到自己手上了,润娇玉心中兴奋,却不敢露出半分欢喜神色,只是那俏若桃花的脸蛋上,又露出了淡淡的绯红色。
朵儿盈盈起身道:“没别的事,你们忙去吧。”
朵儿转身,一袭白衣,飘然远去,纤腰不堪一握,削肩弱不胜衣,倩影渐渐消失在黄叶飘零的林间小径尽头,轻风拂过,树上落叶纷飞,轻轻打在琴弦上,发出细若蚊蝇的嗡嗡声,痴痴地望着朵儿离去的方向,雪若姌忽然轻轻叹了口气。
润娇玉眉梢眼角尽是欢喜,笑问道:“苦熬多年,终有出头之日,千金一笑楼偌大家业,你我姐妹终于也可分一杯羹,这是一桩大欢喜,姐姐何故叹息呢?”
雪若姌毫无喜悦,她轻轻张开莹白如玉的手掌,接住一片风中翻滚的落叶,意兴萧索地道:“玉儿,姐姐……心累了,真想寻一良人托付终身,就此嫁人了事。”
“嗯?”诧异地看着雪若姌翩然而去,润娇玉眼波潋滟,完全猜不出小姐妹的心事,此刻的她,恰如当初技压汴梁众花魁,一举夺得青楼行首的柳朵儿般,满是欢喜、满是憧憬,野心勃勃,就连一向情同亲姊妹雪若姌有所感悟的心事,也是琢磨不到半分了……
※※※
“咨尔夏王:昔者帝尧禅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我皇伯父于国家危难之际受命于柴周,方有赵宋。惟朕平庸,治国无道,世失其序,大乱兹昏,群凶肆逆,宇内颠覆。赖夏王神武,拯兹难於四方,勋德光于四海。以保绥我宗庙。
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尽四海而乐推,非一人而独有。贯之百王,由来尚矣。西夏杨王,天纵圣德,灵武秀世,一匡颓运,拯倾提危,刑法与礼仪同运,文德共武功俱远。爱万物其如己,任兆庶以为忧。手运玑衡,躬命将士,芟夷奸宄,刷荡氛昆,化通冠带,威震幽遐。
火德既微,水德当兴,天之历数,实有所归,握镜璇枢,允集明哲。朕虽庸暗,昧于大道,稽览隆替,为日已久,敢忘列代遗则,人神至愿乎?予其逊位别宫,敬禅于杨,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一依魏晋宋齐故事。君其祗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洋洋洒洒三百多字的禅位诏书,假托了赵元佐的名义,其实是出自罗公明的手笔。赵元佐为人愚腐,至诚至孝,讲究的是子不言父过,这皇位他根本就不想坐,让他禅位容易,可要他承认自己父亲的过失,他却是不肯的。不过罗公明也算给他留了脸面,禅位诏书中只是代他自承没有治理国政的能力,只字不提七大罪,但是在此前下发天下州府的邸报中,却是已经明言了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