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鉴赏-柳宗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诗人名片

    柳宗元(773—819)

    字号:字子厚

    籍贯: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

    作品风格:精绝工致

    个人简介: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登博学宏词科,后入朝为官。因其积极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因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元和十年(815)回京,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卒于柳州任所。人称“柳河东”、“柳柳州”。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世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现有《柳河东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柳宗元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②,双垂别泪越江边③。

    一身去国六千里④,万死投荒十二年⑤。

    桂岭瘴来云似墨⑥,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⑦。

    【注】

    ①宗一:柳宗元从弟。

    ②“零落”句: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③越江:柳州诸江。因柳州是百越之地,故称。

    ④国:都城长安。

    ⑤投荒:抛弃于荒野。此喻被贬谪。

    ⑥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瘴:瘴气,热带山林中湿热蒸发致人疾病的气。

    ⑦荆、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元和十一年(816)春,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送别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情同手足的骨肉亲情。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越江”,即粤江,这里是指柳江。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一颗雄心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雪上加霜。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泪流满面,依依作别。

    第三联重在写景,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被瘴气笼罩,天空不满乌云,象征自己处境非常危险。“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再见很难了。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有才无用,处境艰难,兄弟又远在他乡,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是单纯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流放到“蛮荒”之地,令人绝望、令人愤慨!

    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后人点评

    纪昀:“语意浑成而真切,至今传诵口熟,仍不觉其烂。”(《瀛奎律髓刊误》卷四)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①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②,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③,妄迹世所逐④。

    遗言冀可冥⑤,缮性何由熟⑥。

    道人庭宇静⑦,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⑧。

    澹然离言说⑨,悟悦心自足⑩?

    【注】

    ①诣:到。超师:法名为超的僧人。禅经:佛经。

    ②贝叶书:指佛经。因古印度僧人常在贝多罗树叶上写佛经,故有此称。

    ③真源:指佛的真谛。

    ④妄迹:指虚妄的事,即世俗琐事。

    ⑤遗言:指佛家先贤的遗言。这里指佛经中语。冀:希望。冥:暗合,心里悟到。

    ⑥缮性:修养本性。

    ⑦道人:有道之人,这里指超师。

    ⑧膏:油脂。

    ⑨澹(dàn)然:宁静。离言说:难以用语言表达。

    ⑩悟悦:悟道的快乐。

    诗人被贬永州后,一次读禅经有感写下这首五古诗。表达了他身处逆境读经养性,寻求追求真理而又超脱尘世,清净自适的复杂心情。

    前四句叙述诗人清晨去读禅经。“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诗人一早起来,用井水漱牙,又拂去衣服上的灰尘,使自己内外都很清净,反映了诗人一片虔诚之心,表露了诗人对佛教崇信。“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贝叶书,泛指佛经。“闲”字,表明他很清闲,为整首诗奠定了抒情基调。“读”字,统摄下文。

    “真源了无取”四句,紧承上文“读”字,写读经的感想。“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写世俗中一些人不去领悟经书中真意,却对其中的妄诞事迹追逐不绝。以世俗一些人的读经态度不正,反衬了诗人学习佛经的态度端正,对佛经的理解深刻。“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佛教教义艰深难懂,必须深入钻研,如果只用修持本性的目的去精通它,怎么能达到圆满呢?言外之意就是,不能愚妄地信佛,要用辩证的眼光去寻找佛中对变革社会有益的内容,才算是读佛有所得。这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教义和社会作用之间关系的理解。

    最后六句承接上文的“闲”字,写诗人醉心于寺院中清净幽闲的环境。“道人”四句主要描写寺院幽静的环境。寺院“庭宇”安静,苔色青青连接翠竹。旭日东升,晨雾还没有完全消散,青松被雾露滋润,如涂膏沐。“静”字既表明环境幽静无声,也流露了诗人心境宁静闲适。苔色青青,翠竹浓密清脆,青青颜色渲染了一种幽深清净的氛围。“日出”二字紧扣题目中的“晨”字,点明时间。诗人通过优美宁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清逸放达的心境。结尾两句“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直接抒情,写诗人触景而生的愉悦心情。但是,诗人此时的喜悦无人分享只能“心自足”,也流露了诗人孤单寂寞之情。这正好和眼前的景物烘托的意境、读禅经的感受相呼应,融为一体。

    这首五言古诗,从晨起读经写到日出赏景,自然流畅。语言优美,有淡淡的禅味,又充满情趣。

    后人点评

    元人元好问:柳州《超师院晨起读禅经》五言,深入理窟,高出言外。(《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木庵诗集序》)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①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②,骚人遥驻木兰舟③。

    春风无限潇湘意④,欲采蘋花不自由⑤。

    【注】

    ①酬……见寄:接受别人寄赠的作品后,写作品答谢。侍御:侍御史。象县:唐代属岭南道,即今广西象州。

    ②破额:象县沿江的山。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澈碧绿像碧玉一样。

    ③骚人:一般指文人墨客。这里指曹侍御。木兰:木兰属落叶乔木,古人常用它来比喻美好的事物。这里称朋友所乘之船为木兰舟,含赞美意。

    ④潇湘:湖南境内二水名。

    ⑤蘋花(pín):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

    这首小有名气的七言绝句,是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写的。一、二两句,切“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经过象县的时候作诗寄给作者)”;三、四两句,切“酬(作诗酬答)”。“碧玉流”指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江;“破额山”是象县沿江的山。诗人称曹侍御为“骚人”,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如此优美的环境,如此清幽世界,“骚人”本可以一面赶路,一面赏景,悦性怡情;如今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怀念起“万死投荒”、贬谪柳州的友人来,“遥驻”而亲自到访,望“碧玉流”而只能兴叹,只有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思念之情。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让人产生许多感慨,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说不清道不明,无法具体细说。这正是这首优美的小诗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这也并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细细地品味起来,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能够清晰地说出来的。“潇湘”一带,使屈原哀怨的地方。作者不是把曹侍御称为“骚人”吗?把“潇湘”和“骚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有了着落。这是第一点。更重要的是,结句中的“欲采蘋花”,显然汲取了南朝柳恽《江南曲》的诗意。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这是第二点。而这两点,又是像水和乳那样完美融合一起的。

    “春风无限潇湘意”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也就是说,它主要表达作者怀念朋友“骚人”之情,但也包含“骚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春风送暖,潇湘地区,花草树木,都抽芽开花了,朋友们能够在这个时侯相见,使很美好的事情!然而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相思满怀而相见无期,就想到采花以赠故人。然而,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花相赠,也没有自由啊!

    这首诗语言简炼,画面感很强。诗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很有新意,不仅准确地表现出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风平浪静、水平如镜的江面也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和后面的“遥驻”、“春风”自然承接,自有一种艺术的和谐美。从全篇看,特别是从结句看,其主要特点是比兴并用,虚实相生,情景相容,能够唤起许多美好的联想。

    后人点评

    沈德潜:欲采蘋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未由意,与《上萧翰林书》同意,而词特微婉。”(《唐诗别裁》)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②,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③,密雨斜侵薜荔墙④。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⑤,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①柳州:今属广西。漳州、汀洲:今属福建。封州、连州:今属广东。刺史:州的行政长官。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柳宗元和刘禹锡等人均被贬为州郡司马,史称“八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改任柳州刺史,韩泰改任漳州刺史,陈谏改任封州刺史,韩晔改任汀州刺史,刘禹锡改任连州刺史。此诗就是柳宗元寄给这四刺史的。

    ②大荒:广阔的原野。

    ③惊风:狂风。乱飐(zhǎn):吹动。

    ④薜(bì)荔墙:指爬满薜荔的墙。薜荔,一种蔓生植物,又称木莲。

    ⑤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少数民族地区。文身地:指蛮荒之地。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习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眼前的景物,很真切,很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纯洁。从高楼望近处,特意指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与诗人心灵产生共鸣。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一切都在,却又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就是联想。“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差别很大。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对仗工整。而从意义上看,虚实结合,因果相生,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不但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后人点评

    清人陆贻典:子厚诗律细于昌黎,至柳州诸咏,尤极神妙,宣城、参军之匹。(《瀛奎律髓汇评》卷四)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①。

    孤舟蓑笠翁②,独钓寒江雪。

    【注】

    ①万径:虚指所有的道路。

    ②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蓑衣是用棕编成的雨衣。

    江雪

    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这首诗就是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作,诗中以写江南雪景,寄托自己坚忍不拔、抑郁苦闷的情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了广阔空旷的环境。千山万径没有鸟飞也没有人迹,到处都是白色的雪,这是多么空寂的环境。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勾勒了一个广袤辽阔的背景。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正是在这样一个荒无人烟,寂静萧瑟的大雪中,只有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在寒冷的江中独自垂钓。“孤舟”和“独钓”衬托了“千山”和“万径”,老翁的形象在这样大的环境背景中显得醒目而突出,并且给这个及近绝对寂静的环境带来了一丝生气。从这两句简单的叙说中,我们可以想象,在远处有这样一个钓鱼的老翁,就产生了一种空灵、可望不可即的感觉。蕴含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清高孤傲感情。结尾“江雪”二字和题目相照应,使整首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雪,但是诗人在前三句都没有正面描写雪,最后点出雪,却把雪和江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知道江是不存雪的,雪到江中就化成了水,而只有在远处,才会有江中覆雪的错觉,无论是天上地下,到处都被大雪覆盖,一片苍茫,使人产生了一种空蒙、遥远意境,天地间只有老翁独钓这一景,这就使渔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样寒冷寂静的日子里,渔翁却仍然江中专心钓鱼,他清高孤傲、凄凉倔强的形象就很清晰地展现了出来。诗人没有说渔翁是否钓到了鱼,钓了多长时间。而仅仅叙述他垂钓的形象,诗人感觉那孤独垂钓的形象融入到了白茫茫的大雪之中,给人无限虚白空寂之感,诗人生发无限遐思,韵味无穷。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得天趣,独由落句五字道尽矣。(《唐诗品汇》卷四十三)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①,晓汲清湘燃楚竹②。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③。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④。

    【注】

    ①傍:靠。

    ②清湘:清澈的湘江水。楚竹:楚地的竹子。因永州古属楚国,故称。

    ③欸(ǎi)乃:象声词,摇桨之声。

    ④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指随意飘荡的云。

    渔翁

    永贞革新失败,诗人被贬永州,此篇就是他任永州司马期间所写。诗人以写山水小诗排遣自己郁闷心情。

    “渔翁夜傍西岩宿”,写渔翁晚上休息的地点。“晓汲清湘燃楚竹”写拂晓时打水、燃柴。这本是寻常事情,但诗人写得很奇特。他夜宿“西岩”,打的是“清湘”,燃的是“楚竹”,造语奇特,烘托了超凡脱俗的意境。这也暗示了渔翁清高的品格。

    “烟销日出不见人”,诗人从大水声和火光中知道有渔翁,待到“烟销日出”,他仍然在山水之中,却见不到他,让人惊异。“烟销日出”本和“山水绿”互为因果,但是,诗人将“山水绿”和“欸乃一声”联系在一起,好像是那摇橹的声音把山水唤绿了,这就让人有赏心悦目,美妙而充满情趣。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结尾“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两句,写渔翁已乘舟“下中流”,“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白云缭绕着好像跟随着渔舟,烘托一种孤独意境,余味无穷。

    这首七古,以“奇趣”见长,诗人精选词句和意象,把飘渺的渔翁形象和幽静美丽的山水融入一体,清高而充满情趣,而最后两句透露了诗人孤寂的心情。意韵悠远,耐人寻味。从中可见,山清水秀背后蕴含着诗人无限哀愁。

    后人点评

    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