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鉴赏-白居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诗人名片

    白居易(772—846)

    字号: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籍贯: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作品风格: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

    个人简介:贞元十六年(800)及进士第,历任左拾遗、京兆府户曹参军等职,为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求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凶手,遭当权者嫉恨,被贬江州司马。穆宗即位后,召为尚书司门员外郎。后又历任杭州刺史、刑部侍郎、太子宾客等。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四年后病逝洛阳。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元和年间他提倡新乐府,主张“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全唐诗》编其诗三十九卷。

    白居易

    草①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②,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③,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④,萋萋满别情⑤。

    【注】

    ①草:此题一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②离离:形容野草繁茂,长长低垂的叶子随风摇动的样子。

    ③远芳:指绵延到远方的野草。侵:侵占,覆盖。晴翠:阳光朗照下的野草。荒城:荒凉、破败的城镇。

    ④王孙: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的朋友。

    ⑤萋萋:形容野草连绵、茂盛的样子。

    草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

    首句指出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一岁一枯荣”两个“一”字重叠,先状出一种周而复始的情味,为后面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两个字的进一步发展,呈现了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只要残存一点根须,第二年就会绿意盎然,蔓延原野。诗人抓住这样的特点,用“野火烧不尽”造就一种悲壮的意境。野火燎原,转瞬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前面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后面突出再生的力量,再生的精神。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雨滋润,野草的生命就会很快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天盖地。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中有吴无穷力量,“又生”二字意味深长。这两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怎样唱叹有味,对仗也是工致天然,所以卓绝千古。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上,引出“送别”题意。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的形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翠曰“晴”,就是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是写出一种蔓延不可阻挡的气势,再一次突出生存竞争强者形象。“古道”、“荒城”紧扣题面“古原”。虽然城路荒凉,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生机。诗人并不是为写“古原”而写古原,而是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冬去春来,古原景象如此迷人,在这样的背景下离别,该是多么令人惆怅,诗意盎然。“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结尾意味深长!全诗到这里点明“送别”,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浑然天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语言自然流畅而又不失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所思所想,字里行间,饱含真情,余味无穷,不但得体,而且独具风格,所以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后人点评

    清人屈复: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馀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唐诗成法》卷五)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①,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②,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③。

    春寒赐浴华清池④,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⑤。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⑥,玉楼宴罢醉和春⑦。

    姊妹弟兄皆列土⑧,可怜光彩生门户⑨。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⑩,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11,惊破霓裳羽衣曲○12。

    九重城阙烟尘生○13,千乘万骑西南行○14。

    翠华摇摇行复止○15,西出都门百馀里○16。

    六军不发无奈何17,宛转蛾眉马前死18。

    花钿委地无人收19,翠翘金雀玉搔头20。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21,云栈萦纡登剑阁22。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23,夜雨闻铃肠断声24。

    天旋日转回龙驭25,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26。

    君臣相顾尽霑衣27,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28。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29,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30,椒房阿监青娥老31。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32。

    鸳鸯瓦冷霜华重33,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34,能以精诚致魂魄35。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36,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37,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38,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39,雪肤花貌参差是40。

    金阙西厢叩玉扃41,转教小玉报双成42。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43。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44。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45,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46,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47,蓬莱宫中日月长48。

    回头下望人寰处50,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51。

    钗留一股合一扇52,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53,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54,在地愿为连理枝55。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

    ①汉皇:此指唐玄宗李隆基。御宇:治理天下。

    ②杨家:蜀州司户杨玄琰,有女杨玉环,因父早死,由叔父杨玄珪抚养长大,开元二十三年(735)时年十七岁的杨玉环被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二十八年,玄宗命其出家为道士,道号太真。天宝四年(745)被封为贵妃。所谓“养在深闺人未识”,是诗人有意为唐玄宗隐讳。

    ③六宫:古代皇帝设六宫,正寝(日常处理政务之地)一,燕寝(休息之地)五,合称六宫。粉黛:指宫中女子。

    ④华清池:即华清池温泉,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南的骊山下。

    ⑤承恩泽:受到皇帝的宠幸。

    ⑥金屋:据《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幼时,看上姑母长公主之女阿娇,曾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后人们用金屋指宠姬居所。

    ⑦醉和春:醉态中含着春情。

    ⑧列土:分封土地。杨玉环被封贵妃后,其父追封太尉、齐国公,叔擢升光禄卿,母封凉国夫人,大姐、三姐、八姐分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宗兄杨銛、杨錡、杨钊(国忠)分封鸿胪犹卿、御史、右丞相。

    ⑨可怜:值得羡慕。

    ⑩骊宫:即骊山华清宫。

    ○11渔阳颦(pín)鼓:指安禄山起兵叛乱之事。渔阳,唐郡名,在今河北蓟县一带。安禄山时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而渔阳是范阳节度使所辖八郡之一。颦鼓,指战鼓。

    ○12霓裳羽衣曲:唐著名舞曲,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献西域乐曲,经唐玄宗润色、配歌辞,改用此名。乐曲着意表现虚幻的仙境和仙女形象。后失传。

    ○13九重城阙:指京城长安。烟尘生:指发生战事。

    ○14“千乘”句:指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大队人马向西南逃跑。“千乘万骑”是夸大之词。

    ○15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这里指皇帝的车驾。

    ○16百馀里:指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17六军:泛指禁卫军。当护送唐玄宗的禁卫军行至马嵬坡时,不肯再走,请求杀杨国忠和杨贵妃。玄宗无奈之下,杀杨国忠,令杨贵妃自缢。

    18宛转:哀怨委屈的样子。蛾眉:指杨贵妃。

    19花钿: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朵形头饰。委地:丢弃在地上。

    20翠翘:像翠鸟长尾的一种头饰。金雀:雀形金钗。玉搔头:玉簪子。

    21黄埃:黄尘。

    22云栈:高入云宵的栈道。萦纡:指栈道萦回盘绕。剑阁:又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是入蜀的要道。

    23行宫:皇帝外出时的临时居所。

    24铃:指入蜀栈道上所挂的铃铛。

    25天旋日转:指时局好转。肃宗至德二年(757),郭子仪军队收复长安。龙驭:皇帝的车驾。

    26空死处:只见杨玉环死的地方。据《新唐书·后妃传》载,唐玄宗回京,经马嵬坡,派人以礼改葬贵妃,见其香囊犹在,不胜悲伤。

    27霑衣:流泪。

    28太液:太液池,唐时在大明宫北。未央:汉有未央宫。这里以此借指唐长安宫苑。

    29西宫南内:皇宫之内称为大内。西宫即太极宫,故址在今西安市迤北故宫城内。南内为兴庆宫,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玄宗返京后,初居南内后迁西宫,被软禁。

    30梨园弟子:指玄宗当年教习的乐工舞女。

    31椒房:后妃居所,因以花椒粉和泥抹墙,故称。阿监:宫中侍从女官。青娥:年轻的宫女。

    32耿耿:明亮的样子。

    33鸳鸯瓦:屋顶上俯仰相扣的瓦。

    34临邛(qióng):今四川邛崃县。鸿都:东汉都城洛阳北宫门名,这里借指长安。临邛道士和鸿都客指同一个人,意为从四川来长安的道士。

    35致:招来。

    36排空驭气:即腾云驾雾。

    37碧落:道家所说东方第一层天叫碧落,这里指天堂。黄泉:指地府。

    38五云:五色祥云。

    39太真:杨玉环为道士时的道号。

    40参差:好像,差不多。

    41金阙、玉扃(jiōng):道家说,天堂上有上清宫,左金阙、右玉扃。金阙,指黄金装饰的仙宫。玉扃,玉制的门。

    42小玉:吴王夫差之女,传死后成仙。双成:传说中西王母侍女董双成。这里皆借指杨贵妃的侍女。

    43九华帐:绣百花图案的华美帐子。

    44珠箔:珠帘。迤逦(yǐlǐ):指接连不断。

    45寂寞:神色凄黯。阑干:纵横。

    46凝睇:凝视。

    47昭阳殿: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这里借指杨贵妃住过的宫殿。

    48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杨贵妃在仙山的居所。

    50人寰:人世间。

    51钿合:镶金花的盒子。寄将去:托道士带给玄宗。

    52钗留一股:金钗有两股,留下其中一股。合一扇:盒子有底有盖,分开则成两扇,杨玉环自留一扇。

    53长生殿:在骊山华清宫内,为祭神之宫。

    54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据说只有一目一翼,雌雄并在一起才能飞。常以此比喻夫妻。

    55连理枝:不同根的树木,其枝干连在一起,叫连理。此二句是两人私语誓词。

    长恨歌

    杨玉环

    元和元年(806),时任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的诗人,和朋友陈鸿、王质夫游览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便创作这首千古名篇。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开始叙述安史之乱前期,杨贵妃、唐玄宗两人的奢靡生活,后又写安史之乱中,两人的爱情以悲剧结局,而这悲剧的酿造者正是他们自己,这也让他们遗恨终生。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部分进行赏析。第一部为前三十句,写安史之乱前杨贵妃和唐玄宗骄奢腐化的生活。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写悲剧发生的原因,总领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求色的过程。“多年求不得”体现了唐玄宗重视美色。最后,唐玄宗终于找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凝脂”、“娇无力”、“云鬓花颜金步摇”这些词,细腻传神地勾勒了一位娇柔美丽的杨贵妃形象,仿佛杨贵妃踏着金步正款款走来。杨贵妃因有色得宠,杨家“姊妹弟兄皆列土”,唐玄宗从此不早朝,在后宫纵欲享乐,终日沉湎在歌舞酒色中。之后诗文用大量词句如:“承欢“、“春游”、“娇侍夜”、“仙乐”、“缓歌慢舞凝丝竹”,极力渲染皇帝骄奢淫逸的腐化生活。“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可见明皇快乐到了极点。含有讽刺意味,这里的行乐无穷和之后的悔恨绵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上种种,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也是“长恨”的内因。

    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被赐死,唐玄宗在蜀中悲思。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叙述叛军大军进攻长安,明皇仓促逃跑,马嵬坡兵变。在马嵬坡“六军不发”,愤怒于唐玄宗沉迷美色,祸国殃民,坚决请求处死杨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不忍割爱却又无能为力时的矛盾和痛苦心情。血泪诀别,生发了之后无尽的恨意。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悲凄寂寞,蜀地山青水碧,景色优美,而玄宗孤单寂寞,这使他内心更加痛苦。回京路上徘徊追思,回宫后物是人非,白日里睹物思人,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美丽容貌,展现了玄宗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玄宗看“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甚至当年“梨园弟子”和“阿监青娥”现在白发衰颜,都会使他想起曾经的欢娱。晚上“孤灯挑尽”也难“成眠”,如此日夜思念之情,令人回肠荡气,动人心魄。

    第三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结尾),写在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道士“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终于在海上仙山找到了杨贵妃,杨贵妃“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脉脉,不忘旧情。她又让道士给唐玄宗送去信物,发誓永作夫妻,这照应了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诗人在这部分采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大胆想象,构思一个美妙奇幻的仙境,使故事曲折回环,思念之情更深刻,也进一步深化了“长恨”这个主题,将整首诗推向高潮。最后,诗文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结尾点题,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回味无穷。

    诗人在这首七言古诗中,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交融在一起,故事曲折动人,情感缠绵悱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读来荡气回肠。诗人没有直抒“长恨”之情,而是将它融入到了叙事中,通过烘托、渲染等,使“长恨”之情逐层深入,使人对这两个字体会更加深刻。

    后人点评

    清爱新觉罗弘历:居易诗词特妙,情文相生,沉郁顿挫,哀艳之中,具有讽刺。“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君王掩面救不得”,皆微词也。“养在深闺人未识”,为尊者讳也。欲不可纵,乐不可极,结想成因,幻缘奚罄,总以为发乎情而不能止乎礼义者戒也。(《唐宋诗醇》卷二十二)

    大林寺桃花①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②,山寺桃花始盛开③。

    长恨春归无觅处④,不知转入此中来⑤。

    【注】

    ①大林寺:位于庐山大林峰上,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是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②人间:指庐山下的村落。芳菲:盛开的鲜花。

    ③山寺:指大林寺。

    ④长恨:常常惋惜。

    ⑤不知:想不到。此中:寺庙里。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的纪游诗。

    全诗一共短短四句,不管是内容还是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深奥、出奇的地方,就像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简单地做了一番记述和描绘。但细细品味,就会惊喜地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意境深邃,情趣盎然。

    诗的开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间是夏季的第二个月,正是大地春去,百花落尽的时候。但没想到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登临之前,就曾经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惆怅,而失望。因此,当这不曾期待的一片春景映入眼帘时,该诗使人感到无比的惊异和欢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发展──由一种愁怨不已的哀叹春去之情,突然变为惊异、欣喜,以至喜笑颜开。在首句开头,诗人就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真实世界,突然来到到一个悠然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幻境。正是在这一情景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空间无比高远。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想不到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远去,只不过是像以顽皮的小孩子,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指代了春光,把春光写得非常具体可感,清新自然,又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长了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它不仅有脚,你看它简直还有顽皮的一面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如此的生动可感,天真活泼,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眷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颗童心,哪能这么风趣灵动。这首小诗的值得称赞的地方,正在立意新奇,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有启人神思,惹人怜爱,真是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明珠。

    后人点评

    何良俊评白居易诗:不事雕饰,直写性情(《四友斋丛说》)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①,伐薪烧炭南山中②。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③?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④。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⑤。

    翩翩两骑来是谁⑥?黄衣使者白衫儿⑦。

    手把文书口称敕⑧,回车叱牛牵向北⑨。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⑩。

    半匹红绡一丈绫11,系向牛头充炭直12。

    【注】

    ①卖炭翁: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

    ②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一段,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③营:经营,使用。

    ④辗(niǎn):同“碾”,轧的意思。辙:车轮碾过后留下的痕迹。

    ⑤市:集市。

    ⑥翩翩:轻松潇洒。这里指趾高气扬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⑦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⑧把:拿。敕(chì):皇帝的诏书、命令。

    ⑨牵向北:把炭车赶向皇宫。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城的北边。

    ⑩驱将:赶着走。惜不得:舍不得。

    11绡(xiāo):生丝。绫:丝织品。

    12直:同“值”,价值。

    中唐时,宦官专权,肆无忌惮,他们常常以低价强购物品,有时甚至分文不给,反而胡乱捏造名目,勒索百姓钱财。这首诗就是写一个卖炭翁卖薪遭遇,强烈斥责了统治者对人民横加掠夺的罪行。

    前四句,写卖炭翁烧炭的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取炭辛勤过程。“南山中”点明了劳动地点是终南山,那里荒无人烟、经常有豺狼出没,环境十分恶劣。“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生动地描画了卖炭翁的形象,也衬托了劳动的辛苦。我们可以想象,在荒凉的大山里,一个满面灰尘,两鬓斑白,双手脏黑的老人,在山上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是多么不容易啊!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原来,卖炭所得的钱是为了维持生计,可见,炭对于这位老翁非常重要,这一问一答,使行文起伏跌宕。这为后面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身上衣服单薄,就希望希望天气暖和。而卖炭翁却为了炭能卖个好价钱,正冻得瑟瑟发抖,还在希望天气能更寒冷。语言简洁,而老翁艰难处境和矛盾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可怜”二字,流露了诗人对老翁的无限同情。

    卖炭翁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夜来城外一尺雪”,“一尺雪”,表明雪之大。下了这么大的一场雪,老翁终于不用担心炭贱了。

    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辗冰辙”进一步衬托了老翁卖炭的艰辛。此时,他心里定然是喜悦并充满希望的,也许正在想着这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取多少衣服和食物。然而,他遇到了宫使,“翩翩”和上边“牛困人饥”形成了强烈反差,反衬了劳动百姓和统治者之间境况相差悬殊。“手把文书口称敕”,接着就“叱牛”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尺红纱一丈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揭露了宫使们掠夺之残暴。此时,卖炭翁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到“泥中歇”这艰难漫长的过程中所希望都化成了泡影。卖炭翁之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呢?在这个天寒地冻的日子,老翁饥寒交迫,心中痛苦。宫使们的暴虐行为不是把老翁推向了绝路吗?此时,对统治者痛恨之情油然而生。

    这首叙事诗语言深沉,表达思想深刻。多用衬托和对比手法,将统治者的暴虐和劳苦百姓艰辛,真实地表现了出来。结尾发人深思。

    后人点评

    蔡絛(tāo):“自擅天然,贵在近俗“(《西清诗话》)。

    暮江吟①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②,半江瑟瑟半江红③。

    可怜九月初三夜④,露似真珠月似弓⑤。

    【注】

    ①吟:古代诗体名。

    ②残阳:太阳落山残留下的阳光。

    ③瑟瑟:碧绿颜色。

    ④可怜:让人怜爱,可爱。

    ⑤真珠:即珍珠。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系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词一句中融入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中,诗人选取了日落西山到新月当空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对照描写。前两句写夕阳余晖中的江面。“一道残阳铺水中”,快落山的太阳照射在江面上,“铺”字恰到好处,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确像“铺”在江面上,很有画面感。从动作角度,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温馨、闲适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江水静静的流着,江面偶尔溅起细小的水花。光照面积大的部分,呈现一片神奇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发现江面上的两种颜色,描绘出夕阳照射下,江面细波粼粼、光色瞬息万变的奇景。诗人陶醉了,把自己的心绪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升起的夜色。诗人欣赏着眼前的美景,直到初月升起,露水散布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低头一看:呵呵,绿色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露珠,就好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喻露珠,很贴切,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光照下,露珠闪烁的晶莹的光泽。偶以抬头:哟,一弯新月冉冉升起,这就像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明亮的的弓!诗人由低到高,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从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的夜晚,不禁脱口赞美它的皎洁,直抒胸臆,把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通过对“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自然、宁静悠远的意境!用这样神奇巧妙的比喻来着力为大自然真实着色,描景写形,叹为观止。由描绘江上落日,到赞美皓月清露,这中间好像少了一个时间上的“接头”,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承接连起来了,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在江边,从落日黄昏一直观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七言绝句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后人点评

    《升庵诗话》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②。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③。问其人,本长安倡女④。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⑤,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⑥。遂命酒使快弹数曲⑦,曲罢悯然⑧。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⑨,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

    句⑩,歌以赠之11,凡六百一十二言12,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13,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14。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15,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16,初为《霓裳》后《六幺》17。

    大弦嘈嘈如急雨18,小弦切切如私语19。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20,幽咽泉流冰下滩21。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22。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23,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24。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25。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26。

    五陵年少争缠头27,一曲红绡不知数28。

    钿头云篦击节碎29,血色罗裙翻酒污30。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31。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32。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33。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34。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35。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36,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37。

    凄凄不似向前声38,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39。

    【注】

    ①左迁:贬官。

    ②湓(pén)浦口:湓水入长江处。湓水,即今龙开河,源于江西青盆山,至九江入长江。

    ③京都声:指唐代长安流行的乐曲声调。

    ④倡女:以歌舞演奏为业的女子。倡,古时歌舞艺人。

    ⑤善才:能手。

    ⑥委身:这里是嫁的意思。贾人:商人。

    ⑦命酒:叫人摆酒。

    ⑧悯然:悲伤的样子。

    ⑨出官:出京城做官,外调。

    ⑩为:创作。长句:指七言诗。

    11歌:作歌。

    12言:字。

    13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瑟瑟:风吹草木的声音。

    14回灯:重新拨亮灯火。重:再。

    15转轴拔弦:指调节琵琶的音调。

    16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捻:弦左右揉。抹:向左拔弦。挑:向右弹。

    17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献给朝廷,经唐玄宗配词润饰改此名。六幺:为京都流行的曲子。

    18大弦:琵琶弦有粗细,最粗的称大弦,发出的声音低沉。

    19小弦:指最细的弦,发出的声音尖细。

    20间关:鸟鸣声。这里形容乐声流畅,如莺声从花下滑过。

    21水下滩:指乐声喑咽低沉,好像滞留在了水滩中。

    22凝绝:凝滞。

    23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这是曲子结束时经常使用的右手手法。

    24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也是歌女聚居之地。

    25教坊:唐代官办管理音乐歌舞、杂役艺人的机关。第一部:指第一队,意为最优秀的演奏队伍。

    26秋娘:唐时歌舞伎的通称。

    27五陵年少:指豪门子弟,五陵,是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所在地。是当时豪门贵族聚居地。缠头:艺伎在演出时用锦缠头,客人们便以缠头锦作为赠礼,后来成为专送歌舞伎的礼物。

    28红绡:精美的红色丝织品。

    29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银簪子。击节:打拍子。

    30阿姨:鸨母。

    31颜色故:容颜衰老。

    32浮梁:古县名。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为唐朝茶叶的集散地。

    33梦啼妆泪:梦中啼哭,上过脂粉的脸上留下泪痕。阑干:纵横。

    34重唧唧:再次叹息。

    35独倾:独自饮酒。

    36更坐:再坐。

    37却坐:退回到原处坐下。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38向前:刚才。

    39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品级是最低的九品将仕郎,故穿青衫。

    琵琶女

    “序”中已经交代,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为九江郡司马。次年,送客湓浦口,在船上结识琵琶女。这首七古,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技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诗人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心情。

    本诗可分为四部分进行赏析,第一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在送别宴上,诗人邀请商人妇弹琵琶。“浔阳江头夜送客”,首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事件,简洁精炼。“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了秋夜送客萧条寂寞之感。正因为寂寞,所以诗人写“无管弦”“醉不成欢”,为琵琶女的出现做了铺垫,接着,又用“别时茫茫江浸月”这一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使铺垫作用更加有力。就在大家想要音乐的时候,琵琶声出现了,“忽闻水上琵琶声”,“忽闻”二字,使人有千载难逢之感,声音一出,使得“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通过前面对琵琶女出场的一系列铺垫,已经让人对琵琶女的出现有种迫不及待的感觉,而邀请琵琶女的时候,又出现了波折,“千呼万唤”才出来,出来的时候还“抱琵琶半遮面”,让人不能一睹为快。

    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琵琶女先“转轴拨弦三两声”校弦试音,诗人赞道“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情”字。

    从“弦弦掩抑声声思”到初为《霓裳》后《六幺》,总写弹奏《霓裳》、《六幺》过程,其中“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撚抹复挑”描写琵琶女弹奏的神态,“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写了琵琶女借乐抒情。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用语言描写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摹写声音,“如急雨”用比喻使声音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也是如此。接着“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使美妙的声音,通过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完美地展现了出来,让人应接不暇。紧接着旋律开始变“滑”后又转“涩”。“间关”声,轻松流畅,这种声音好像“莺语花底”,通过视觉形象的展现进一步表现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声,悲凄哽塞,这种声音就像是“泉流冰下”,通过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听觉形象的冷涩。接着声音“凝绝”,“声渐歇”,接着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传神地描绘了余音袅袅、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声音好像到此就结束了,岂知“幽愁暗恨”在“声渐歇”中凝聚了无穷力量,并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一般喷薄而出,又好像“铁骑突出刀枪鸣”,此时,琴曲突然上升到高潮,曲声刚刚到高潮,随即琵琶女“曲终收拨当心画”,曲声戛然而止。听罢此曲让人回肠荡气。接着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曲声给人留下无限回味的广阔空间。诗人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曲声,不仅体现琵琶女的记忆高超,同时,音乐的千变万化也是琵琶女内心起伏回荡的表现,这就为下边写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做了铺垫。

    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的遭遇。诗人省去了询问句,而是直接通过琵琶女的动作和表情描写过渡到自言身世,琵琶女“沉吟”神态,暗指被询问,同时这也反映她内心矛盾欲说还休。而“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描写,表现了她意欲克服矛盾,倾诉身世。

    从“自言本是京城女”,诗人用凄哀的抒情笔调,如泣如诉地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这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形成互补,完整地展现了一个生动真实的琵琶女形象。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极具代表性,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所有艺人们被人轻视侮辱的命运。

    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呕哑嘲哳难为听”),写诗人表达对琵琶女的同情,并诉说了自己被贬之苦。诗人先写对琵琶女的同情,接着用“同是天涯沦落人”,表明自己和琵琶女同病相怜,自然转到对自己坎坷经历的吐露。“终岁不闻丝竹声”前面的“忽闻水上琵琶声”相呼应,暗示自己内心痛苦无处倾诉。

    第五部(从“今夜闻君琵琶语”到最后)写诗人邀请琵琶女再弹一曲。“我”的诉说,反过来又激起了琵琶女的情感,所以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哀动人,“满座重闻皆掩泣”,而这声音又进一步使诗人激动不已,以至热泪纵横,湿透青衫。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和被迫害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浑然一体。乐曲和两人不幸遭遇,回环反复地出现,交织在一起,荡气回肠,余音袅袅。

    后人点评

    明人郝敬:以诗代叙,记情兴,曲折婉转,《连昌宫词》正是伯仲。(《批选唐诗》卷一)

    钱塘湖春行①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②,水面初平云脚低③。

    几处早莺争暖树④,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⑤,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⑥,绿杨阴里白沙堤⑦。

    【注】

    ①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②孤山寺:在西湖北部孤山上。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5)建。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

    (785—804)中,贾全在任杭州刺史时,于西湖建亭,称“贾亭”或“贾公亭”。

    ③水面初平:指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和湖岸持平。云脚低;指云层低垂。脚,古语称下垂的东西为“脚”。

    ④莺:黄鹂,鸣声婉转悦耳。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⑤乱花:色彩缤纷的野花。欲: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⑥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白沙堤就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

    ⑦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岸。

    钱塘湖春行30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就是西湖。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诗,就是真的看到了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倩影,更加真切地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精妙。白居易在杭州时,写了许多以湖光山色为主题的诗作。这首诗注重把握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涂上春天色彩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美不胜收。

    “孤山寺北贾亭西”。在后湖与外湖之间的就是孤山,山峰高高耸立,上面有一座孤山寺,是湖中登高游览的好地方,也是西湖一个非常著名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的一处名胜。有了第一句地理位置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指的就自然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面下降,春天雨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沌交接处,天空中舒卷起一片一片重重叠叠的白色云朵,和湖面上荡漾起伏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所以叫“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大概轮廓。接下来的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把西湖春天的活力,在寒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有名的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美丽春景;燕是候鸟,春天到了它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对季节的敏感和判断,成为春天的一个象征。诗中,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独到的;而他的笔墨,则是入木三分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到处”;说“谁家”,可见不是“每家”。因为还是料峭的初春,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起到互补的作用,把两者联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选择栖息在向阳的树木上试它清脆的歌喉;由于是“新燕”,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世代传诵,正是因为他写出了季节更替时这种偶见的欣喜。这首诗在意境上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湖上风光,视野非常宽广,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着重写“湖东”景色,最后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指明地理环境,然后展开写景;后面是先写景色,后介绍环境。全诗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结,由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空间轮回转换,不着一丝痕迹。结构的巧妙,条理包含在浑成的笔意之中;如果不细心体味,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看似一般,其实它和“白沙堤”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春天来了,西湖周围哪儿都是绿草遍地;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如织,来往频繁。唐朝时候,西湖堤上骑马游春的风俗盛行。诗中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的景色。

    这是一首七律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淋漓尽致的细致刻画,而在于情景相容,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视觉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后人点评

    薛雪评白居易诗: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

    轻肥①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②。

    朱绂皆大夫③,紫绶悉将军④。

    夸赴军中宴⑤,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⑥,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⑦。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⑧!

    【注】

    ①轻肥:诗题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概括豪奢生活。

    ②内臣:宦官。

    ③朱绂(fú):古代系佩玉或印章的红色丝带。

    ④紫绶: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以作印组或服饰。朱、紫二色,皆高级官员才能使用的颜色。

    ⑤军:这里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

    ⑥罇(zūn)、罍(léi):盛酒器皿。九酝:美酒名。罗:摆设、罗列。

    ⑦脍:细切的肉、鱼。天池:海。

    ⑧衢州:唐代州名,其治所即今浙江西部的衢县。

    前八句,描写宦官们赴军中宴的骄奢。该人神态骄慢,竟能满路,鞍马的光滑,竟能照尘,描写绘声绘色,让人惊异。顺其自然,大家就会想如此骄奢的人“何为者”,最后引出“是内臣”。

    内臣只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这么骄横神气?原来,内臣都系着“朱绂”和“紫绶”,掌握着军政大权,怎么会骄奢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二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后照应,互为补充。进一步描写宦官的骄奢之态。同时,根据以上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表明内臣众多。“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宦官们管理着神策军。他们就更加嚣张肆虐、为所欲为。

    从“樽罍溢九酝”到“酒酣气益振”,写军中宴的场面着重写内臣们的奢侈生活,也写最后写他们骄态。喝“九酝”,食“八珍”,美食应有尽有,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宴席中的宦官们定然个个大腹便便,油光满面。“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二句,由奢写到了骄。“气益振”三字,照应首句。赴宴时,已经是“意气骄满路”,而现在“食饱”、“酒酣”,自然就更加意气骄横,不可一世了。

    诗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内臣们的行乐图,他们的骄奢形态暴露无遗。紧接着诗人写到了江南,“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两句中叙述的“人食人”的悲惨情景和前面内臣们的骄奢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样遭遇旱灾,一乐一悲,境况却是判若天壤,震撼人心。

    这首五古,只是把两种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写在一起,没有发表任何议论,通过鲜明对比,自然使人产生激愤之感,使诗人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后人点评

    赵翼称白居易的诗:“看是平易,其实精纯”(《瓯北诗话》)。

    问刘十九①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②,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

    ①刘十九:是诗人在江州的朋友,为崇阳处士。

    ②绿蚁:新酿的酒,尚未滤清时,酒面上有酒渣漂浮,颜色微绿,细小如蚁,称为绿蚁。醅(pēi):没有滤过的酒。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江西九江期间写的一首劝酒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新酿的酒,和正烧得旺盛的炉火,烘托了温馨优美的意境。红色的炉火,照映着浮着泡沫沫的绿酒,非常诱惑人,正是把酒畅饮的好时候。

    紧承上一联,诗人写“晚来天欲雪”,交代了时间季节,给人一种寒意,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天气,就更应该喝上几杯酒御寒了。并且,此时天色已晚,没有什么事情可做,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能消度黄昏呢?所以,诗人问刘十九:“能饮一杯无?”这是多么充满生活情趣的场面。

    这首五绝小诗,写得非常有情趣,通过对饮酒环境和对外面天气的描写,反复渲染饮酒气氛,自然引出最后一句,写得韵味无穷,同时,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和刘十九的深厚情谊。我们可以想象,刘十九在看来白居易的诗后,定然是立刻欣然而来,两人痛快畅饮,也许此时屋外正写着鹅毛大雪,但屋内却是温暖、明亮,是多么温馨惬意,令人身心俱醉。整首诗语言简炼含蓄,又余味无穷。

    后人点评

    《唐诗评注读本》:“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②。

    明月好同三径夜③,绿杨宜作两家春④。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

    ①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河南人,排行第八,故称元八。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卜邻:即选择作邻居。

    ②墙东:典出《后汉书·逸民传·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这里用此指隐士隐居的地方。

    ③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这里借指隐居的地方。

    ④“绿杨”句: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示诗人想与与元八作邻居。

    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和宗简均在朝廷任职,宗简在长安升平坊购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和他作邻居,于是,写下这首七律诗相赠。

    前四句写两家适合作邻居。开首写两人“平生心迹最相亲”,接着就具体写“相亲”处,“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有关隐居的典故,表明两人都是希望隐居不求功名利禄的人。所以,不如,我们结为邻居,让明月光辉共照两户,绿杨春色同来两家。诗人想象两家结邻之后的情景,“明月”和“绿杨”使人倍感温馨,反映了诗人对结邻的美好憧憬。在苍郁浓密的树林中,时而看到朵朵野花,发出淡雅的香味,池水清澈,岸上绿柳如茵,两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散步畅谈,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这里用典非常多,但不矫揉造作,非常自然适宜。

    后四句写诗人想和宗简结为邻居的恳切心情。诗人说短暂的外出,还希望和他人做伴,现在要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邻居呢?结尾邻居后,不仅两人可以终身时常相见,而且,子孙后代也能永远友好相处下去。“暂出”、“定居”、“终身”、“后代”,逐层递近,越写越长远,把人们带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中,令人神往。这也反映了诗人渴望心情。“岂得”,“可独”,不断反问,也表现了诗人渴盼心情。语言朴实真挚,推心置腹。

    诗人在这首诗中用丰富多彩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如画的环境,笔力明快,充满诗情画意,使人读来倍感舒畅惬意。

    后人点评

    胡应麟评乐天诗云:唐诗文至乐天,自别是一番境界、一种风流。(《题白乐天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