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715—770)
籍贯: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
作品风格:雄奇瑰丽,热情奔放
个人简介: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自幼遍读经史。二十岁到长安,献书求仕。不成,漫游长安、洛阳等黄河以北地区。天宝三年(744)进士及第,任兵曹参军。天宝八年(749),在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书记,天宝十年(751)岑参返回长安。天宝十三年(754)又作安西北庭(今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奇台县北附近)节度使封常清任判官。至德二年(757)才回朝。在这期间,诗人写下了大量著名的边塞诗。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刺史,世称岑嘉州。任满罢官,卒于成都旅舍。有《岑嘉州集》,存诗三百六十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①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②,胡天八月即飞雪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④。
散入珠帘湿罗幕⑤,狐裘不暖锦衾薄⑥。
将军角弓不得控⑦,都护铁衣冷难着⑧。
瀚海阑干百丈冰⑨,愁云惨淡万里凝⑩。
中军置酒饮归客○11,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12,风掣红旗冻不翻○13。
轮台东门送君去○14,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
①歌:诗体名,《文体明辨》:“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武判官:其人不详,判官,官职名,唐时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招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
②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秋季干枯后变白。
③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④梨花:这里比喻树枝上的雪花。
⑤珠帘:用珠子串成的挂帘。罗幕:用丝绸做的幕帏。
⑥狐裘(qiú):狐皮做的大衣。锦衾(qīn):丝绸做的被子。
⑦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箭。控:拉开。
⑧都护:镇守边疆的长官。
⑨瀚海: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百尺。
⑩惨淡:昏暗无光的样子。
○11中军:古时分兵为左、中、右三军,中军为主帅亲自率领。这里指主帅的营帐。归客:武判官。
○12辕门:军营的大门,古时行军扎营,以车周围作屏障,在出口处用两车的车辕相向竖立,作为营门,故称辕门。
○13掣(chè):拉,牵。冻不翻:冻住不飘动。
○14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人在开头先声夺人,先写了凶猛的风势,狂风使“白草折”,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猛烈的西北风刮得断草乱飞的景象。这也暗示了读者雪势也很大。“胡天八月即飞雪”中一个“即”字,生动地写出了从南方来的人的惊奇心理。
北风怒号,大雪纷飞后。诗人惊奇地看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景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树枝上都缀满了晶莹的雪花,这好像是一夜春风使梨花开放了。诗人把白雪比作了梨花,非常贴切生动,雪花显得更加洁白美丽了,这也流露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忽如”二字用得非常妙,既写出边塞天气变化之快,大雪来得迅速,也再次流露出来诗人惊喜和好奇的心情。“千树万树”,渲染了雪景的壮美。诗人将边塞寒冷的冬景写成了温暖的春景意境,让人内心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可谓神妙。
诗人写完帐外的雪景后,接着掉转笔头,开始写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雪花穿过“珠帘”,沾湿了幕帏。这一句承上启下,自然转入了接下来雪带给人们的影响。人们穿“狐裘”也不暖和,柔软的“锦衾”也显得薄了。“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两句互文,写有勇力的将军竟然连角弓都拉不开了,铠甲冰冷难穿。这些在南方人看来反常的现象,诗人写得细致入微,津津有味。这种冷反倒充满了情趣。
接着诗人将视角重新转移到帐外,“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广袤的沙海上遍布冰雪,辽阔的天空中乌云密布。“百丈”、“万里”这些都是虚数,诗人用夸张的写法描绘了一幅瑰丽雄伟、苍凉浩瀚的大漠雪景,气势豪迈。“愁”字也暗示了诗人对朋友在这样恶劣环境下离别的担心。
接着诗人由写景转写人事,“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是写饯别的情景。在这严寒的天气了把酒纵饮,送别友人,“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的罗列,表明了声乐的热闹。诗人渲染了一个热闹的送别场景,但是在热闹背后是诗人的离别愁绪。
客人走时已经是黄昏了。这是又下起了大雪,狂风又刮起来了,但是诗人看到,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不动,为什么呢?可能是被冰雪冻住了。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却生动地表现出来天气的寒冷。这个细节写得非常精彩。
在轮台东门,诗人和客人依依不舍地分别了。这时大雪充塞了“天山路”,渐渐地客人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大雪中。诗人久久立在风雪中,目送着武判官的形象凸显了出来,结尾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流露了诗人对武判官的担忧和不舍的绵绵深情。
这首七古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苍凉的边塞雪景写得奇妙和富有情趣,充满了浪漫色彩。诗人雪中送人的描写,真挚感人,结尾让人回味不已。描写场景的频繁转换,也使诗文更加灵动。整首诗格调明快,诗情丰富,语言简洁优美。
后人点评
清人王夫之:颠倒传情,神爽自一,不容元白问花源津渡。“胡琴琵琶与羌笛”,但用《柏梁》一句,神采惊飞。(《唐诗评选》卷一)
春梦
岑参
洞房昨夜春风起①,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注】
①洞房:深邃的内室。
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这两句写梦前的思念。在深邃的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然来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总是,容易引起人们思想的波动,这里独坐洞房中的人就不禁怀念起了远方的美人。“美人”既可以指男人,也可以指女人;既可指容颜姣好的人,也指品德高尚的人。这首诗没有指明是诗人写自己的梦,还是诗人代他人写梦,所以,“美人”是男是女,无从考证。总之,微风吹拂的春季里,室中人越发思念在湘江边上的美人。
后两句写室中人将这种思念直接带入了梦中。虽然,指睡了片刻功夫,但他在梦中却已经走过了数千里,到达了美女所在的江南之地。“片时”和“数千里”真实地描绘了虚幻恍惚的梦境,同时,也是以时间之快和速度之快,反映了室中人强烈深切的思念之情。虽然这只是一场梦,但是,最后给人留下了美好的感受。
这首七绝小诗成功地用梦将强烈的思念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结构精巧。
后人点评
《载酒园诗话》:“诗有同出一意而工拙自分者。如戎昱《寄湖南张郎中》曰:‘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与武元衡‘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顾况‘故园此去千余里,春梦犹能夜夜归’同意,而戎语之胜,以‘不知湖水阔’五字,有搔头弄姿之态也。然皆本于岑参‘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逢入京使①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②,双袖龙钟泪不干③。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
①入京:返回京都。
②故园:指长安和他在长安的家园。
③龙钟:流泪的样子,这里指泪水沾湿的意思。
逢入京使
天宝八年(749),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岑参为节度使府掌书记。岑参第一次踏上恶劣西域的征途。此诗就是诗人在去西域的路上遇到老乡的情景。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诗人看到的景色。诗人离开长安已经有好多天了,回头望长安的家园,只觉得长路漫漫,无边无际。“东望”点明了诗人所在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这句话勾勒了诗人眷恋家乡的情态。诗人思忆家乡的亲人不禁泪流满面,沾湿了襟袖。这里“泪不干”,是一种夸张手法,自己突然在外地遇到了家乡人,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以至于泪流不止。这句话也为下文诗人捎家书做了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人和老乡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也来不及写信,诗人就请老乡给家里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吧。“无纸笔”表明两人都是行色匆匆。偶然在路上相遇。如果此时诗人有纸和笔该有多好,这样诗人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在一抒自己的思乡心情,但是,诗人却没有,那就捎个口信吧,此时,诗人心中既有对亲人的思念和眷恋,也有对未来前途的期盼,心中百感交集。但最后这一句简洁有力的话也表现了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这首七言绝句,不饰雕琢,语言简洁自然,感情真挚,深入人心。将深沉的情感凝练在泪沾衣襟和托乡人捎口信这两个动作中,语约而义丰,让人回味无穷。
后人点评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③。
【注】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登高:人们有重阳节有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来驱避灾祸的习俗。
③傍:接近。
战场开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陷落。至德二年(757)二月,岑参随肃宗从彭原转移到凤翔。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该诗大概就是这年重阳节时,诗人在凤翔写作的。诗中寄托了诗人对长安家园的思念。
“强欲登高去”,诗人在第一句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重阳节里人们都喜欢登高,但是诗人却写“强欲登高”,有勉强之意,透着些凄凉。这是为什么呢?
“无人送酒来”,原来是诗人想到在佳节之际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在这里诗人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南史·隐逸传》中载:一次,陶渊明过重阳节,没有酒喝,所以,愁闷地坐在宅院旁的菊花丛中很久。后来恰好王弘送来了酒,才使陶渊明得意在佳节畅饮。这里诗人反用其意,写虽然自己勉强按照习俗登高饮酒,但是在战乱时期,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共度佳节。这一句紧承第一句,承接自然,语言朴实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诗人写“无人送酒”,回扣了题目中的“行军”二字。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遥”字,表明了诗人和长安的家园相距遥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的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使这种繁杂的思念变得具体可感,同时,重阳佳节本就有赏菊的习俗,所以,诗人在这里精选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诗人怀念的菊,此时什么样呢?
“应傍战场开”,最后诗人想到它应该开放在战火之中啊。这又回扣了题目的“行军”二字。“战争”二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句话写得形象自然,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的战乱中的长安图,在到处都是战火纷飞、断壁残垣的长安城中,朵朵菊花依旧在角落里孤寂地开放着。此时,诗人不仅仅牵挂家乡的亲人,还传达出了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乱之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强烈渴望。这看似简洁朴素的结尾,却蕴含了深沉的情感,余味无穷,耐人咀嚼,使整首诗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后人点评
徐献忠论曰:“嘉州诗一以风骨为主,故体裁峻整,语亦造奇,持意方严,竟鲜落韵。”(《唐诗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①,雪海边②,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③,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④,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⑤,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⑥,幕中草檄砚水凝⑦。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⑧,车师西门伫献捷⑨。
【注】
①走马川:地名,在北庭川,即今新疆古尔班通古特。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封大夫:指封常清,天宝年间任北庭都护、瀚海军使、伊西节度使。因封常清曾任御史大夫,故这里称他为大夫。西征:即天宝十三年,封常清率军镇压突厥西叶护阿布思叛军残余。
②雪海:今准葛尔雪原。
③轮台:地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东。封常清在此驻军。
④金山:指今阿尔泰山,在今内蒙新疆交界处。匈奴常从此侵汉。
⑤戈相拨:兵器之间偶尔互相碰撞。
⑥五花:指五花马。连钱:马身上斑驳如钱的毛色。旋:随即。
⑦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书。
⑧短兵:指刀剑之类的短兵器。
⑨车师: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在地,是汉时车师国旧地。
出师西征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出兵征播仙(唐代古地名)时,任按西节度使判官的杜甫写下这首诗为他们壮行。
这首诗可以分为四部分来赏析,第一部分(从第一句到“随风满地石乱走”),主要写了边塞戈壁的恶劣气候。这次出征军队将要经过“走马川”、“雪海边”,还要穿越荒无人烟的莽莽黄沙大漠,黄沙漫天,天地间一片昏黄混沌,这暗示了沙漠中狂风之大。这些都是戈壁典型环境,白天的环境是这样恶劣了,那么晚上戈壁又是什么样的呢?接着诗人写到夜晚的环境,夜里的狂风怒吼,“吼”体现了风声之大。“大如斗”的碎石,竟然被风吹得到处滚,这个实例,形象地把风大的程度表现了出来。“乱”字也形象地描绘了狂风肆虐形态。而乱石翻滚很可能会伤及到人,所以,环境不仅恶劣,也存在着危险。诗人在这部分分别从风色、风声、风力来着重描写了边塞狂风之大。
接下来第二部分(从“匈奴草黄马正肥”到“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匈奴趁着草肥马壮的时机,入侵唐朝边境,唐军严阵以待。“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的“烟”是唐朝报警点起的狼烟,“尘”是匈奴铁骑奔腾而来卷起的尘土,“烟”和“尘”同时飞扬,这表明匈奴来势汹汹,唐军早有防备。这一句为战争拉开了序幕,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接着诗人写到了唐朝大将,“汉家大将”大将出现了,他夜里不脱“金甲”,可见将军心怀战争,身负重任,时刻准备战斗。“半夜军行戈相拨”写了半夜里行军,诗人抓住了“戈相拨”这个细节,让我们联想到大军在漆黑的夜里秩序井然地急速前进,这轻轻的兵器的撞击声,衬托了整个军队的严整和肃穆。“风头如刀面如割”,风如刀,刀刀割在战士们的脸上,这是大漠行军中真实的感受,写得非常贴切生动。这句也呼应了前面描写风的部分。
接着诗人从第三部分(“马毛带雪汗气蒸”到“幕中草檄砚水凝”)转笔又写到了景,这三句着重描写了边塞天气的寒冷,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马身上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成了冰。军幕中起草檄文用的砚水也都冻上了。“旋”突出了冰冻之快,突出了天气之寒冷程度。诗人善于对局部细节的刻画,来渲染整个大环境,从诗人形象生动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严酷的寒冷。写到这里将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风雪勇敢前进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这样一支顽强的的军队又有谁打败它呢?
第四部分也就是最后三句,诗人预想敌军看到这样强大的唐军定然会闻风丧胆,而唐军凯旋而归的。正是因为有个前三部分的描写、蓄势,所以才有了第四部分的预想,各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承接自然。
这首七古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没有写战争的宏大场面,没有写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壮烈精神,而是精选了几处典型意象,将唐军的威势化于无形中,成功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战斗的紧张气氛,和战士们高昂的战斗精神完美地表现了出来。气势雄浑豪壮。
后人点评
清人方东树:奇才奇气,风发泉涌。(《昭昧詹言》卷十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