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大全集-东山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东山经》主要介绍了东方四大山系,共四十六座山的方位和物产等情况。

    东次一经这一山系从樕■山起到竹山,一共十二座。这一山系靠近北海,北海也就是现在的渤海,从这些山里流出的水源大多注入了北海。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该经的记述顺序是从北到南的。

    东次二经这一山系从空桑山开始,古代传说中曾有“蚩尤伐空桑”,这一山系之中多有流沙,但是如今的东方版图上并没有流沙,这有可能是因为气候曾发生过剧烈变化所形成的。

    东次三经这一山系从尸胡山开始。这一山系的南边向东就可以看见扶桑树,这一区域的物产大多为亚热带作物,而且也有流沙在其间,这意味着我国东部偏南的地区曾经具有独特的气候和物产。在东次三经中,出现一个几乎是航海或者水运的经典案例,“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南水行五百里,曰诸钩之山”、“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东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完全是水行,古人毫不掩饰地在展示他们在水运方面的高超技巧。

    东次四经这一山系比较短些,只有一千七百多里,也从北海开始,南部的水系分别注入皋泽和余如泽,这可以和当今华东地区多湖泊沼泽的地貌相印证。在东次四经记述一种恐怖的野兽,“太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这可谓是自然界的公敌了。但是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东山经

    《东山经》主要介绍山樕■山、藟山、栒状山、勃垒山、番条山、姑儿山、高氏山、岳山、犲山、独山、泰山、竹山的相对位置、相关河流、物产和有关山神祭祀等情况。

    樕■山

    东山经之首,曰樕■之山①,北临乾昧。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鳙鳙②之鱼,其状如犁牛③,其音如彘鸣。

    注释

    ①樕■(sù zhū)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乌苏西源曰呼野河,北流合诸小水如樕枝。又北当兴格湖之东有小水亦名呼野河,东南流屈而东北注之。又北少西伊鲁山北麓水东北流注之,两水之间有小水长十数里东注,象木中株,故名樕株,又象舌在口中,故曰食水,即伊鲁之谓也。”

    ②鳙鳙(yōng)鱼,传说中的一种怪鱼。与现在的鳙鱼不同。现在的鳙鱼俗称花鲢、胖头鱼,体侧偏高,背面呈暗黑色,有不规则的小黑斑,头大,眼下侧位,性较和缓,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③犁牛,毛色黄黑相杂,又长有虎纹的一种牛。

    译文

    《东山经》所描述的东部山系的第一组山脉的第一座山叫樕■山,这座山的北面与乾昧山相邻,食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北流入大海。食水中有很多鳙鳙鱼,形状像犁牛,发出的声音像猪叫。

    藟 山

    又南三百里,曰藟山①。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师②。

    注释

    ①藟(lěi)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山在兴格湖西岸,近南五札虎河口,河源出宁古塔之东二百六十里,东流百六十馀里,潴于湖。湖自西南而东北长百里,东西径七十馀里,自北溢出,流百五十里注乌苏里江。湖西北复有小湖,亦自西南而东北长五十里,广二十馀里,两两相附如藟,故山得名。藟,白蔹也,蔓生,根大如鸡鸭卵而长,一本三五枚累累然。”

    ②活师,亦称“活东”,蝌蚪。郭璞曰:“科斗也,《尔雅》谓之活东。”

    译文

    从樕■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藟山,山上有很多玉石,山下蕴藏着丰富的金矿。湖水是从这座山流出,向东流入食水,湖水中有很多蝌蚪。

    栒状山

    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其名曰■ ①鼠,见则其邑大旱。■ ②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湖水。其中多箴鱼,其状如儵。其喙如箴③,食之无疫疾。

    注释

    ①■(zī)鼠,古鸟名。

    ②■(zhǐ)水,古水名。

    ③箴鱼,箴,同针。鱼名。取其细长之意。

    译文

    从藟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栒状山,山上遍布着灿灿的金属矿物和晶莹的美玉,山下蕴藏着绚丽多彩的青碧和石头。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狗,长着六只脚,它的名字叫从从,这种野兽的叫声与自己的名字音相同。山上还有一种鸟,形状像鸡,全身长着老鼠一样的羽毛,它的名字叫■鼠,这种鸟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有大旱灾。■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湖水。■水中有很多箴鱼,形状像儵鱼,嘴尖似针。吃了这种鱼能增强体质,增加免疫力,不会患瘟疫。

    勃亝山〓番条山

    又南三百里,曰勃亝之山①,无草木,无水。

    又南三百里,曰番条之山,无草木,多沙。减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鱤②鱼。

    注释

    ①勃亝(qí)之山,亝是齐的古字。

    ②鱤(gǎn)鱼,古鱼名,也称黄钻、竿鱼。体延长,长达一米多,重达一百斤,亚圆筒形,青黄色,口大,眼小,性凶猛,捕食各种鱼类,是淡水养殖业的害鱼。但是肉质鲜嫩,产量高,是一种大型上等食用鱼类,分布在我国各大江河中。

    译文

    从栒状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勃亝山。山上荒芜,没有花草树木,也没有水流。

    从勃亝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番条山。番条山上光秃秃的,没有生长花草树木,到处都是沙石。减水是从这座山流出,向北流入大海,减水中有许多鱤鱼。

    姑儿山〓高氏山

    又南四百里,曰姑儿之山①。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姑儿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鱤鱼。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②。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注释

    ①姑儿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山南曰勒特河,四源合南流山北曰富达锡浑河,南四源,北一源,合东流折而西南而西,与勒特河会,象抱子拊掌来之之形,故名姑儿。”

    ②高氏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长白山自松花、图门诸源北走,经平顶山而北,竦为是山,甚桀峻。以北呼拉哈河众源并导,象木柢旁薄,又象结绳纷垂其末,故号山曰高氏,而字水曰诸绳。”

    译文

    从番条山再往南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姑儿山。山上有茂密的漆树,山下有繁茂的桑树和柘树。姑儿水是从这座山流出,向北流入大海,姑水中有很多鱤鱼。

    从姑儿山再往南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高氏山。山上盛产玉石,山下遍地是箴石。诸绳水是从这座山流出,向东流入湖泽,诸绳水底有很多金矿石和玉石。

    岳山〓犲山

    又南三百里,曰岳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泺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犲山①,其上无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之鱼②。其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注释

    ①犲(chái)山,古山名,犲是豺的别字。《五藏山经传》卷四:“山在举尔和河三源之间,其水南流入富达锡浑河,象豺伏兽尾爪取其肠形。”

    ②堪■(xù)鱼,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鱼。

    译文

    从高氏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岳山。山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桑树,山下生长着茂密的樗树。泺水是从这座山流出,向东流入湖泽,泺水底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美玉。

    从岳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犲山。山上荒芜光秃,没有任何花草树木,山下多水流,水中有很多堪■鱼。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长着一身猪毛,它的叫声像人们在呼喊,这种鱼一旦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水灾。

    独 山

    又南三百里,曰独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②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其中多■■ ③,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注释

    ①独山,《五藏山经传》卷四:“山在宁古塔东南百里馀,曰聂埒倭集。”

    ②末涂之水,吕调阳校作“末余之水”,《五藏山经传》卷四:“木上曰末。余,曲也。舒尔哈河西南流合哈达河折南少东注英额河象之。英额,满洲语下坡之谓,经云沔,瀑布也。”

    ③■■(tiáo yóng),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鱼。

    译文

    从犲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独山。山上遍布着灿灿的金属矿物和晶莹的美玉,山下还有五颜六色的石头。末涂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南流入沔水。末涂水中有很多■■,形状同黄蛇相似,长着一对鱼鳍,出入水时闪闪发光,这种动物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发生大旱灾。

    泰 山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①。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②,其鸣自訆。环水③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

    注释

    ① 泰山,郭璞曰:“即东岳岱宗也。今在泰山奉高县西北,从山下至顶四十八里三百步也。”

    泰山,横亘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和鲁山相接,长约200公里。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县北面,古称东岳,也称岱山、岱宗,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

    ②狪狪(tóng),古兽名。

    ③环水,《五藏山经传》卷五:“环水即汶水,出泰山东天门谷,亦曰弗其山也。江则后世目为牟汶者是也。凡水东西正平曰江。”

    译文

    从独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泰山。山上遍布着晶莹的玉石,山下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猪但肚子里有珠,它的名字叫狪狪,它的叫声与它的名字的发音相同。环水是从这座山流出,向东流入江水,环水中有很多漂亮的水晶石。

    竹 山

    又南三百里,曰竹山①,錞于江,无草木,多瑶碧。激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娶檀之水②,其中多茈羸③。

    注释

    ①竹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独山南也。山自英额岭东北环布尔哈图河源南属于江,布哈河三源象竹,其东西小水横列象笋也。”

    ②娶檀之水,《五藏山经传》卷四:“即末余水所合之哈达河。”

    ③茈羸,紫色的螺丝。

    译文

    从泰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竹山。它雄踞在大江岸边,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光秃秃的,却遍布着瑶玉和碧玉。激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南流入娶檀水,激水中有很多紫色的螺丝。

    总 观

    凡东山经之首,自樕■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 毛用一犬祈,■①用鱼。

    注释

    ①■(èr),古代杀牲畜取血涂祭品,向神祷告。

    译文

    纵观《东山经》这一山系,从樕■山到竹山,共十二座山,沿途三千六百里。这些山神都是人身龙首。祭祀这些山神的礼仪是,用一头完整带毛的狗作祭品,祷告时要用鱼。

    东次二经

    导读

    《东次二经》主要介绍空桑山、曹夕山、峄皋山、葛山尾、葛山首、余峨山、杜父山、耿山、卢其山、姑射山、北姑射山、南姑射山、碧山、缑氏山、姑逢山、凫丽山、■山的相对位置、相关河流、物产和有关山神祭祀等情况。

    空桑山〓曹夕山

    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①。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缗泽②。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軨軨③,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水。

    又南六百里,曰曹夕之山④。其下多糓而无水,多鸟兽。

    注释

    ①空桑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空桑即樕株南山,取象与北次四经同。”郭璞注说,这座山中生长一种名贵的木材,可以用来作琴瑟等乐器。

    ②缗(mǐn)泽,古水名。

    ③軨軨(líng),古兽名。

    ④曹夕之山,《五藏山经传》卷四:“山在姑儿之西。姑儿水又象蜂形,西乡,故名曹夕。(曹,蜂房也。)”

    译文

    《东次二经》所描述的东部山系的第二组山脉的第一座山叫空桑山。这座山,北面与食水相邻,向东面可以远眺沮吴山,向南可以远眺沙陵,向西可以远眺缗泽。空桑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牛,但是身上有老虎一样的花纹,它发出的声音像人在呻吟,这种野兽名叫軨軨,它的叫声是自呼其名。这种野兽只要出现,就预示着天将降大雨,将会出现水涝灾害。

    从空桑山再往南六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曹夕山。山下有茂密的构树,但是没有水流,山中有很多飞鸟和野兽。

    峄皋山〓葛山尾

    又西南四百里,曰峄皋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垩。峄皋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激女之水,其中多蜃②珧③。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葛山之尾,无草木,多砥砺。

    注释

    ①峄(yì)皋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山属者曰峄,沮涂曰皋。即长白山,北与费德里相属,图门源出其东麓,东北流会布乐哈图河入海。”

    ②蜃(射n),大蛤蜊。蛤是一种软体动物,贝壳呈三角形而略圆,壳面有色彩斑斓的纹理。

    ③珧(yáo),小蚌。蚌也是一种软体小动物,贝壳呈长卵形,壳面有的是黑褐色,有的是黄褐色,有环形的纹理。它的甲壳,古代作刀柄、弓箭上的饰品。

    译文

    从曹夕山再往西南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峄皋山。山上有很多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遍地是白色的垩土。峄皋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流入激女水,水中生长着很多蜃和珧。

    从峄皋山再往南行五百里水路、三百里流沙,就到了葛山的尾端。这里没有花草树木,有很多磨刀石。

    葛山首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①,无草木。澧水②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蟞鱼③,其状如胏④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

    注释

    ①葛山之首,《五藏山经传》卷四:“长白山自小图门源分枝东北走,纡回二百馀里,亘海兰河南岸,是为葛山。其首则海兰东南源之巴颜河所出是也。”

    ②澧水,在湖南省西北部,流出于桑植县北,向东流去,经大庸、慈利、石门、临澧等县,在澧县新洲入洞庭湖。长三百七十二公里。大部流经山区,多乱石、暗礁。

    ③蟞(biē)鱼,形体像动物肺的形状。

    ④胏,同肺,带骨的肉脯。

    译文

    从葛山的尾端再往南三百八十里就到了葛山的首端。这里没有花草树木。澧水是从这座山流出,向东流入余泽。澧水中有很多珠蟞鱼,这种鱼形状像带骨的肉脯,长有四只眼睛,六只脚,肚子里有珠子,这种鱼肉又酸又甜,吃了这种鱼肉能增强体质,不会患瘟疫。

    余峨山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柟,其下多荆芑①。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②。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③,名曰犰狳④,其鸣自訆,见则螽⑤蝗为败。

    注释

    ①荆芑,芑通“杞”,就是枸杞树。

    ②黄水,《五藏山经传》卷四:“图门初出处若隐若见,凡数十里,盖水挟沙泥,故经以黄水目之。”

    ③眠,装死,假死。

    ④犰狳(qiú yú),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兔的野兽。栖息疏林、草原和沙漠地区,夜行性,杂食。行动迅速,遇敌害时团成一团。

    ⑤螽(zhōng),蝗虫科和螽斯科部分昆虫的统称,是一种害虫,对农作物有害。

    译文

    从葛山首端再往南三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余峨山。这座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梓树和楠树,山下有繁茂的荆棘和枸杞。杂余水是从这座山流出,向东流入黄水。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兔子,却长着鸟的嘴巴、鹞鹰的眼睛和蛇的尾巴,一看见人就躺下装死,这种野兽名叫犰狳,发出的叫声与它名字的读音相同,这种野兽一旦出现,天下庄稼就将遭蝗虫之灾。

    杜父山〓耿山

    又南三百里,曰杜父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南三百里,曰耿山。无草木,多水碧①,多大蛇。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朱獳②,其鸣自訆,见则其国有恐。

    注释

    ①水碧,水晶石。郭璞注:“亦水玉类。”

    ②朱獳(r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

    译文

    从余峨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杜父山,山上光秃,没有生长任何花草树木,有丰富的水源。

    从杜父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耿山,山上荒芜,没有生长花草树木,有很多水晶石,还有很多大蛇。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却长着鱼一样的鳍翅,它的名字叫朱獳,它的叫声就好像是在喊自己的名字。这种野兽一旦出现,该国就会有恐慌。

    卢其山

    又南三百里,曰卢其之山①,无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其中多鵹鹕②,其状如鸳鸯而人足,其鸣自訆,见则其国多土功。

    注释

    ①卢其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临津江即涔水,出铁原府西北八十馀里,东南流环曲西南似箕,其北一水即沙水南流入之,似宪。宪,县也。”

    ②鵹(lí)鹕,即鹈鹕鸟。体形很大,足形类似人脚。

    译文

    从耿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卢其山。山上没有任何花树木。沙水是从这座山流出,向南流入涔水。沙水中有很多鵹鹕,形状像鸳鸯,却长着人一样的脚,它的叫声就好像是在喊自己的名字,这种动物一出现,便会大兴土木,兴修水利。

    姑射山〓北姑射山〓南姑射山〓碧山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①,无草木,多水。

    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山②,无草木,多石。

    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③,无草木,多水。

    又南三百里,曰碧山④,无草木,多大蛇,多碧、水玉。

    注释

    ①姑射(yè)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襄阳府西有头蛇山,一水东流少南,经府南入海,其西北曰金刚山,一水西北流入秋池岭水,即北姑射水。西南曰张山,一水两源,西流少南,又西北入北姑射水,三水三面相直如投射,而张山水两源象剥麻剖其首之形,故总名曰姑射。”

    ②北姑射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山即淮阳府北秋池岭。”

    ③南姑射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山在安东府北奉化城之东,一水二源,东流六十馀里至平海郡南入海。”

    ④碧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当即永清湾西面之道安山。”

    译文

    从卢其山再往南三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姑射山。山上光秃秃的,没有花草树木,有很多水源。

    从姑射山再往南行三百里水路、一百里流沙就到了北姑射山,山上荒芜,没有花草树木,到处都是石头。

    从北姑射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南姑射山,山上光秃秃的,有很多溪水。

    从南姑射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碧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有很多大蛇。还盛产碧玉和水晶石。

    缑氏山〓姑逢山

    又南五百里,曰缑氏之山①,无草木,多金玉,原水出焉,东流注于沙泽。

    又南三百时,曰姑逢之山②,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獙獙③,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①缑(gōu)氏之山,古山名。传说王子乔在此修道成仙。《五藏山经传》卷四:“山在陕川郡东,有水东北流入瓠卢河东南注海。”

    ②姑逢之山,《五藏山经传》卷四:“乐安县北之无木山也。有水东南流,会北自南原府来之水,其水西一源,东二源,左右交流而南会无木山水,大形肖妇人后顾前指之状,故曰姑逢。”

    ③獙獙(bì),传说中的一种怪兽。

    译文

    从碧山再往南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缑氏山。山上没有生长任何花草树木,但蕴藏有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原水是从这座山流出,向东流入沙泽。

    从缑氏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姑逢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光秃秃的,但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又长着翅膀,发出的声音如同鸿雁在啼叫,这种野兽名叫獙獙。这种兽一旦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旱灾。

    凫丽山

    又南五百里,曰凫丽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蛭②,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注释

    ①凫丽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晋江出咸阳郡西,西南流环曲而东,受西北一小水,象凫尾接上屈,故名凫丽。丽,俪也。”

    ②蠪(lóng)蛭,神话传说中的兽名。

    译文

    从姑逢山再往南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凫丽山,山上蕴藏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盛产箴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长着九条尾巴、九个脑袋、爪似虎爪,这种兽名叫蠪蛭,它的叫声就像婴儿啼哭,这种野兽会吃人。

    ■ 山

    又南五百里,曰■山①。南临■水,东望湖泽。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狗,其名曰峳峳②,见则其国多狡③客。有鸟焉,其状如凫④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钩⑤,见则其国多疫。

    注释

    ①■(zhēn)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朝鲜西南海中之珍岛也。有珍岛郡城。”

    ②峳峳(yóu),传说中的一种野兽。

    ③狡,狡猾

    ④凫,一种野鸭。

    ⑤絜(xié)钩,古鸟名。

    译文

    从凫丽山再往南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山,这座山南边濒临■水,向东可以远眺湖泽。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马,而眼睛像羊的眼睛,头上有四只角,拖着一条牛一样的尾巴,发出的声音如同狗叫,这种野兽名叫峳峳,它出现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便会出现很多狡猾的政客。山上还有一种鸟,形状像凫,长着老鼠一样的尾巴,善于攀登树木,它的名字叫絜钩,它出现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将流行瘟疫。

    总 观

    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觡①。其祠:毛用一鸡祈,婴用一璧瘗。

    注释

    ①觡(gé),骨角,多指麋鹿等动物头上的角。郭璞注:“麋、鹿属角为觡。”

    译文

    纵观《东次二经》这一山系,从空桑山到■山,共十七座山,沿途六千六百四十里。这些山神都是兽身人面,头部长着麋鹿那样的角。祭祀这些山神的礼仪是:用一只完整的鸡作供品,把一块精美的玉石埋入地下。

    东次三经

    导读

    《东次三经》主要介绍尸胡山、岐山、诸钩山、中父山、胡射山、孟子山、跂踵山、踇隅山、无皋山的相对位置、相关河流、物产和有关山神祭祀等情况。

    尸胡山

    又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①。北望■山②,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兽焉,其状如麋而鱼目,名曰妴胡③,其鸣自訆。

    注释

    ①尸胡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海口东北,其水西流,数折南入于海,象卧尸胀大之形,故名尸胡。”

    ②■(xiáng)山,古山名。

    ③妴(wǎn)胡,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译文

    《东次三经》所描述的东部山系的第三组山脉的第一座山叫尸胡山。从山顶向北可以看见■山,山上遍布着金属矿物和美玉,山下荆棘丛生。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麋,眼睛像鱼眼,它的名字叫妴胡,它的叫声就像在呼喊自己的名字。

    岐山〓诸钩山

    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①,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诸钩之山②,无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广员百里,多寐鱼③。

    注释

    ①岐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白翎三岛也。北距床山四十里,西距山东之成山三百六十里。”

    ②诸钩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泰山城南要儿梁也。”

    ③寐鱼,即卷口鱼,又称嘉鱼。一般长达二十厘米,前部呈亚圆形,后部呈扁形,全身是暗褐色,有两对粗长的须,这种鱼有丰富的脂肪,可以食用。

    译文

    从尸胡山再往南走八百里水路,就到了岐山。这座山上生长着许多桃树和李树,山中的野兽主要是老虎。

    从岐山再行五百里水路,就到了诸钩山。山上没有生长花草树木,遍地都是沙石。这座山,方圆百里,山溪里有很多寐鱼。

    中父山〓胡射山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①,无草木,多沙。

    又东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②,无草木,多沙石。

    注释

    ①中父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朝鲜西南小岛也,去海约二百里。”

    ②胡射之山,古山名。吕调阳校作“湖射之山”,《五藏山经传》卷四:“朝鲜东南隅加德鸟也。其东北晋江水东南注海,前阻绝影岛澳渚洄流,常西南注,故曰湖射。”

    译文

    从诸钩山再往南行七百里水路,就到了中父山,山上荒芜,没有花草树木,遍地都是沙石。

    从中父山再往东行一千里水路,就到了胡射山,山上光秃秃的,没有花草树木,遍地都是沙石。

    孟子山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①。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其兽多麋鹿。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鳣②鲔③。

    注释

    ①孟子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尸胡南、岐山北也。今为床山。大岛北际海岸向西突出,象孟。孟者,阴壮大也。”

    ②鳣(zhān),即鳇鱼。这种鱼没有鳞,肉呈黄色。大的长达二三丈。

    ③鲔(wěi),形体与鳣相似,但鼻子较长,也没有鳞。

    译文

    从胡射山再往南行七百里水路,就到了孟子山。这座山上生长的树木多为梓树、桐树,果树多为桃树、李树,这里生长的野草多为菌类植物和蒲草,生长的野兽主要是麋鹿。这座山方圆百里。山上有水流,名字叫碧阳水,水中盛产鳣鱼和鲔鱼。

    跂踵山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泽①,其中多蠵龟②。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 。名曰鮯鮯③之鱼,其鸣自叫。

    注释

    ①深泽,《五藏山经传》卷四:“山之南为连山县,山西有泥山城,有小水西入向江,即深泽。”

    ②蠵(xī)龟,一种大龟,古代称“灵龟”,龟甲上有纹彩。长约一米,背面褐色,腹面淡黄。头顶有两对前额鳞,嘴钩状。分布在我国广东、台湾、浙江、江苏、山东沿海及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海中。卵可食,脂肪和甲也可以食用。

    ③鮯鮯(gé)鱼,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鱼。

    译文

    从孟子山再往南行五百里水路,是一片流沙,再向前五百里,有座山叫跂踵山。这座山方圆二百里,没有花草树木,山中有很多大蛇,山上有很多精美的玉石。这里有一水泽,方圆四十里,都有水从地下喷涌而出,这个大泽名叫深泽。泽水中有很多蠵龟。水中还有一种鱼,形状像鲤鱼,但长有六只脚,还有类似鸟一样的尾巴。这种鱼名叫鮯鮯鱼,这种鱼的叫声,就像是在呼喊自己的名字。

    踇隅山

    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隅之山①,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有兽焉,其状如牛而马尾,名曰精精,其鸣自叫。

    注释

    ①踇(mǔ)隅之山,古山名。吕调阳校作“踇禺之山”,《五藏山经传》卷四:“尸胡南也。荣城以东海岸参差象狒狒迅走踵反,故曰踇禺。”

    译文

    从跂踵山再往南行九百里水路,就到了踇隅山。山上草木茂盛,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还有很多赭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牛,但尾巴似马尾,这种野兽名叫精精,它的叫声就像是在呼喊自己的名字。

    无皋山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①。南望幼海②,东望榑木③。无草木,多风。是山也,广员百里。

    注释

    ①无皋之山,《五藏山经传》卷四:“今自鸭绿江口循海西南百八十馀里得沙河口,又五十里大庄河合沙河来入,又百四十里经水口四至大沙河口,又三十里至澄沙河口,此二百馀里中海中小岛十有九傍岸,皆沙浅,又百三十里讫旅顺城曰无皋之山,即《北次三经》云‘鸡号之山’也。无皋,小儿号乳也,象形。”

    ②幼海,郭璞曰:“即少海也。”

    ③榑(fú)木,即扶桑,古代传说中的神木,据说太阳是从这里升起。

    译文

    从踇隅山再往南行五百里水路,再行三百里流沙,就到了无皋山了。从山上向南可以远眺幼海,向东可以看见扶桑。无皋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山顶狂风怒吼。这座山,占地广阔,方圆百里。

    总 观

    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①,米用黍②。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

    注释

    ①牡(mǔ)羊,鸟兽的雄性。

    ②黍(shǔ),一种谷物,种子呈白色、黄色或褐色,性粘或不粘,可以食用或酿酒。现北方人俗称黄米子。

    译文

    纵观《东次三经》这一山系,从尸胡山起到无皋山,共九座山,沿途六千九百里。这些山神都是人身但头上长着羊角。祭祀这些山神的礼仪是,用一只公羊,精米作供品。这些山神一旦出现,就会发生风灾、雨灾、水灾,破坏田里的庄稼。

    东次四经

    导读

    《东次四经》主要介绍北号山、旄山、东始山、女烝山、钦山、子桐山、剡山、太山的相对位置、相关河流、物产和有关山神祭祀等情况。

    北号山

    又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①,临于北海。有木焉,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②,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③,亦食人。

    注释

    ①北号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北号在开原县东北二百里,为小潦河东源之大小雅哈河所出山,西自兴安岭循辽河北岸来折而南为此山,自北而南正支尽于鸭绿江口,其分支自松花西源东走,为东源所出之长白顶,又北为呼拉哈源,又东为乌苏里源,水皆北流下山,总曰北号。”

    ②猲狙(gé jū),古代传说中的野兽。

    ③鬿(qí)雀,古代传说中的怪鸟,会吃人。

    译文

    在《东次四经》记述的东部山系的第四组山脉中,第一座山叫北号山。这座山巍然屹立在北海岸上。山上生长着一种树,树的形状像杨树,开红色的花,结的果实像红枣,却无核,味道酸中带甜,吃了这种果实,人就不会患疟疾。食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北流入大海。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狼,却长着红色的头,老鼠一样的眼睛,发出的声音像猪叫,名叫猲狙,这种野兽异常凶猛,会吃人。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山鸡,长着白色的脑袋,老鼠一样的足,老虎一样的爪子,名字叫鬿雀,也是会吃人的。

    旄 山

    又南三百里,曰旄山①,无草木。苍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展水。其中多鱃鱼②,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③。

    注释

    ①旄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鸭绿江上游北岸自三道沟以东小水十,南岸小水五,象旄形,亦象苍木不去其枝之形,体犹支也。山即三道沟所出之斐德里山,其水南入鸭绿而西南与佟家江会,即展水。”

    ②鱃(qiū)鱼,即泥鳅。

    ③疣(yóu),一种皮肤病,指的是一种小肉瘤。

    译文

    从北号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旄山,山上没有任何花草树木。苍体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展水。苍水中有很多鱃鱼,形状像鲤鱼,头部很大,人们如果吃了这种鱼肉,就可以预防赘疣。

    东始山

    又南三百二十里,曰东始之山①,上多苍玉。有木焉,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曰芑,可以服马②。泚水也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美贝,多茈鱼,其状如鮒,一首而十身,其臭如麋芜③,食之不■④。

    注释

    ①东始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山即松花西源柳沟河所出,兴安支干东行之始也。”

    ②可以服马,郭璞曰:“以汁涂之,则马调良。”

    ③麋芜,即蘼芜。一种叶子像当归、香味像白芷的香草。

    ④■(pì),即屁字,中医指元气下泄的疾病。

    译文

    从旄山再往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东始山。山上遍布着许多青色玉石。山上生长一种树,形状像杨树,带有红色纹理,树干和树枝中流出的液汁,殷红如血,这种树不开花,也不结果,名叫芑。将这种树汁涂在马身上,可以使马驯服。泚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再东北流入大海。泚水中有很多绚丽多彩的贝壳,水中还有很多茈鱼,形状像鲋鱼,一个脑袋,十个身子,身上发出的蘼芜的气味,吃了这种鱼肉就不会放屁。

    女烝山

    又东南三百里,曰女烝之山①,其上无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注于鬲水②,其中多薄鱼,其状如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③,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①女烝(zhēng)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山盖在鸭绿江东岸朝鲜张杰城之东,有水西流合东南水而西注江,亦象女子夭侧形而前临鬲水,故曰女烝。”

    ②鬲(gé)水,古水名。《五藏山经传》卷四:“鸭绿自栗子沟以南、佟家自玛察河口以南,两江左右环合,象鬲形也。”

    ③欧,同“呕” 。郭璞曰:“如人呕吐声也。”

    译文

    从东始山再往东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女烝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光秃秃的。石膏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鬲水,石膏水中有很多薄鱼,形状像鳝鱼却只有一只眼睛,发出的声音像人的呕吐声,这种鱼一旦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旱灾。

    钦 山

    又东南二百里,曰钦山,多金玉而无石。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①,其中多鱃鱼,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②,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

    注释

    ①皋泽,《五藏山经传》卷四:“皋泽即泰泽,河水浑流,所潴多涂也。“

    ②牙,这里是指露出唇外的獠牙锯齿。

    译文

    从女烝山再往东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钦山。山上遍布着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金属矿物和美玉,但没有普通的石头。师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皋泽湖,师水中生长着很多鱃鱼,还有很多色彩绚丽的贝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小猪,却长着锋利的牙齿,它的名字叫当康,它的叫声就像在呼喊自己的名字,这种野兽一旦出现,天下就将五谷丰登。

    子桐山

    又东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①。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馀如之泽。其中多■鱼②,其状如鱼而鸟翼,也入有光,其音如鸳鸯,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①子桐之山,吕调阳校作“辛桐之山。”《五藏山经传》卷四:“辛梓通。梓桐,琴材也,因钦山为义。山为■河东源所导,西南会分水岭水而西南而东南入鸭绿江注海,海自口南东曲为大渚谓之馀如之泽也。”

    ②■(huá)鱼,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鱼,这种鱼长着翅膀,能飞出水面,还能发光,是一种奇特的发光的飞鱼。

    译文

    从钦山再往东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子桐山。子桐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馀如泽。子桐水中有很多■鱼,形状长得像鱼,但又有鸟的翅膀,在水面忽出忽入,闪闪发光,它的叫声,好似鸳鸯在啼叫。这种鱼一旦出现,预示着丽水稀少,天将大旱。

    剡 山

    又东北二百里,曰剡山①,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寙②,其音如婴儿。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

    注释

    ①剡(shàn)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四:“今在哈达河,南岸尽峰也,北岸即哈达城,并因山为名。”

    ②合寙(yǔ),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

    译文

    从子桐山再往东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剡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猪却长着一幅人的面孔,全身金黄又长着一条红色的尾巴,名叫合寙,这种野兽会吃人,也会吃虫子和蛇。它的出现,预示着雨水增多,天下将发生洪涝灾害。

    太 山

    又东二百里,曰太山①,上多金玉、桢木②。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钩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劳水,其中多■鱼。

    注释

    ①太山,《五藏山经传》卷四:“山为小潦西源,库鲁河所出,北会赫尔苏河、雅哈河,屈西南注潦水,象钩形。”

    ②桢木,即女桢,一种灌木,四季常青,其籽可以入药。

    译文

    从剡山再往东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太山。山上遍布灿灿的金属矿物和精美的玉石,生长着茂密的桢树。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牛,白色的脑袋,一只眼睛和蛇一样的尾巴,名字叫蜚。这是一种不祥之物,它在水中行走,水便会干涸;它在草中行走,草便会枯死;它一旦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瘟疫。钩水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劳水,钩水中有很多■鱼。

    总 观

    凡东次四经之首,自北号之山至于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

    右东经之山志,凡四十六山,万八千八百六十里。

    译文

    纵观《东次四经》这一山系,从北号山到太山,共八座山,沿途一千七百二十里。

    以上是东部山系的记录,共四十六座山,沿途一万八千八百六十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