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天-第1705章帝临天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地球运行至流星体群时,大量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在夜空中看起来像是有许多的流星从天空中一个所谓的辐射点发射出来的天文现象。天文学中一般用流星雨辐射点所在的星座或附近比较明亮的星名来命名这个流星群,例如双子座流星雨的辐射点就位于双子座中。

    辐射点或视辐射点是流星雨在天空中的发源处,流星看起来似乎都来自该处(对行星上的观测者)。例如,英仙座流星雨看起来就像是来自于英仙座,观测者看见流星在天空中飞过,往回追溯流星的来向,似乎集中在一个点(其实基本上是属于平行的,不会有交集),这个点就称为辐射点。如果一颗流星的路径回溯之后不能指向辐射点,这颗流星就不属于这个流星雨,称为散乱流星或偶发流星。

    流星雨的发现和记载,也是中国最早,《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最详细的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中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7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也将是重要的资料。

    流星雨的出现,中国古代存在一些记录。如天琴座流星雨的一次记录: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宋书·天文志》)这是在公元461年。当然,这里的所谓“数千万”并非确数,而是“为数极多”的泛称。

    流星体坠落到地面通常为陨石或陨铁或者其他金属类石头,这一事实,中国也有记载。《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星陨至地,则石也”的解释。到了北宋,沈括更发现陨石中有以铁为主要成分的。他在《梦溪笔谈》卷二十里就写着:“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宋英宗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沈括已经注意到陨石的成分了。

    在欧洲直到1803年以后,人们才认识到陨石是流星体坠落到地面的残留部分。

    在中国保存的最古年代的陨铁是四川隆川陨铁,大约是在明代陨落的,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掘出,重58.5千克。保存在成都地质学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