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盛之路-第486章 湘西会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国士纵横这部书写的很好。

    在网站效果也不错,很多读者追读,当然,黄峰知道,这都是一些喜欢历史的人。

    他喜欢写这本书。

    书已经写了一百多万字了,黄峰知道,有些不好写的是不能碰的,所以,越往下,不管如何写,都是雷区。

    所以得想法回避下。

    如果能回避,就可以一直写,多写一些。

    他还在想,暂时没想好。

    但是,他的笔下,轰轰烈烈的抗战即将结束了。

    他还是希望写人民如何胜利的,那是无数的人奋斗的结果。

    让过去告诉未来,我们是如何选择的,这些,后世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了。

    但是,必须让他们知道。

    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文学可以潜移默化,这比一昧的单一宣传好,因为都是一个声音,人们反而去比较,一旦真的了解了历史,就更加的认同了。

    张浩在大理的日子过得悠闲,也就是短短的不多的时间。

    那些血海尸山,似乎都是昨日。

    但是他知道,抗战还是在继续。

    越是最后,敌人越是疯狂。

    张浩在远征军后来是驻印军,他们是从印度往缅甸打的。

    他们这一路,一路都是胜利。

    那个时候的东瀛军队,其实已经战斗力差很多了,比起他们最开始的时候。

    张浩当然知道原因。

    东瀛是个国土不大的国家,虽然他们有上亿人口,对于那些西方欧洲的国家来,觉得也是一个大国。

    但是对于一个资源丰富,国土广袤的国家来说,确实是小。

    没资源,一切靠进口,一旦和米国开战后,他被封锁,资源得不到。

    南洋的资源也无法供给他的需求。

    在华国,始终一直在战斗。

    无法把资源最大化。

    所以越到后来,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都受到影响。

    不光是武器,就是吃的,那些军用罐头,都是假的,牛肉没牛肉。

    物资是一方面。

    人口也是个方面。

    随着战争的进行,他们的伤亡很多,老兵都是训练很久的,可是老兵消耗了之后,征来的新兵,水平就不够了。

    甚至一些孩子都上了战场。

    当初他们的老兵刚刚来到华国的时候,都是训练很久的,不管是枪法,刺刀能力,等等,都是一等一的。

    甚至,他们能够在移动的装甲车上,击中移动的目标。

    还有,很多人是在残酷环境里培训的,战斗力,忍耐力都惊人。

    可是,新兵没经过这样多的训练。

    将官也是,指挥能力也有问题。

    所以,他们和华国军队比,优势在下降。

    特别是远征军这样的军队,经过了米国的换装和训练,他们的军事能力大大提升。

    火力和能力,超过了东瀛的军队。

    所以,面对远征军,东瀛军队兵败如山倒。

    只是,在云南的远征军当初首战,还是有很大伤亡,那是面对东瀛的长期的工事。

    特别是高黎贡山之战,更是如此。

    想到那些惨烈的战事,在大理的张浩,依然无法平静。

    他每天去洱海上,弄一只船,飘着。

    看着白云,看着洱海。

    很多往事在眼前。

    荷花此刻也来到他身边。

    荷花原本在他去远征军的时候,留在了重庆。

    此刻,他们享受难得的宁静。

    风花雪月,一切和战争,似乎不协调。

    只是,一个电报传来。

    他似乎要走了。

    离开这里了。

    那就是东瀛人最后的疯狂,他们再次发动湘西之战,希望从湘西打开重庆的通道,最后努力灭亡我国。

    当然,他们也希望先打掉我们的湘西的机场。

    这是做梦。

    蒋希望张浩参与一起制定作战方案。

    张浩当然要去了。

    这场战斗,来势汹汹啊。

    历史是如此记载这场战斗的。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

    1944年,东瀛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陷入日益孤立的境地。

    1945年,世界反***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东瀛侵略者为挽救其灭亡的命运,垂死挣扎,制定所谓"本土决战"计划,从我国东南调兵于华北为配合其集中兵力和实施所谓本土决战。

    1945年春,米军在太平洋战场实施对东瀛的越岛进攻,逐渐向东瀛的本土逼近。

    4月1日,米军在琉球群岛登陆,东瀛内卫防线被突破;东瀛海军遭到美海军的沉重打击,几全军覆没。

    东瀛军海上交通维护困难,孤悬在中南半岛及残存于南洋群岛上的数十万东瀛军,补给即将中断。

    1945年1月,盟军在芒友与缅甸我远征军会师。

    3月,远征军与英军会师,从而打通了滇缅公路。

    美援物质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华国军队装备得以更新,战斗力得以增强。

    豫湘桂战役后,为了联系盟军、遏制东瀛军的西进,当时张浩第一时间就给蒋建议,必须在昆明附近设立新的指挥中心。

    蒋接受了这个建议,设陆军司令部于昆明。

    由何将军兼总司令,统一指挥西南各部队,并利用米国援物资装备36个美械师,准备反攻。

    在这种形势下,米军为了挽救其覆亡的国运,振奋军心,提高士气。一方面力图调整与苏的关系;另一方面,准备乘豫湘桂战役胜利,进一步之进攻我国军队所防守第三方面军以及第四方面军防区,于是便有了芷江作战。

    湘西地区日益重要的战略位置。豫湘桂战役后由于湘北、湘中、湘南以及广西大片国土的丢失,湘西地区便成为阻敌深入、保卫战时首都重庆和大西南的第一道屏障,成为我国和东瀛两军的必要之地。

    日军发动湘西作战,也很大的目的也是为了要摧毁空军芷江机场。

    芷江飞机场位于芷江县城东南一公里处,占地面积约2000亩。

    始建于1936年10月。芷江机场建成后,成了我重要的后方空军基地之一。

    空军系统各重要机关、空军部队纷纷迁到芷江。1942年,米国空军开始进驻芷江。

    1943年,陈纳德率领米国军第十四航空队进驻芷江。

    1943年到1945年,芷江空军的积极作战,威胁到东瀛军的后方补给战,威胁到东瀛地面部队的作战,威胁到东瀛军的空中优势地位,并威胁到东瀛本本土。

    当时,从芷江机场出发的飞机,直接轰炸东京,让东瀛陷入火海中。

    陈将军的飞机,还出现在各大战场,支持华国军队的作战。

    为解除这种威胁,衡阳战役结束后,东瀛军便部署进攻芷江,以此来摧毁芷江机场。

    1945年4月,驻湖南东瀛军抽调5个师团3个外加独立旅团约8万人发动了对湖南的最后一次,也是对中国战场的最后一次进攻作战。

    这是一场大战。

    张浩在大理的时候,就给蒋建议过。

    以后作战,一定得集中了优势兵力,作战部署严密。

    东瀛拿下湖南,目的就是进攻首都,今后的作战方针是防备东瀛军向常德芷江、贵阳方面进攻,所以在各要冲都构筑了工事。

    此次会战,张浩给蒋说过,从时间、地区和双方动员兵力来看,关系到我国抗战成败,故绝对不像过去一样,使东瀛军有所幸获,并且必须一再向官兵强调,这一仗只能打胜,不能打败。

    蒋也知道此战的重要,因为退无可退。

    为了打好这一仗,蒋调集23个师,集结优势兵力和装备使用于该战区。

    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张浩提出建议,采取攻势防御的作战方针,即先守后攻。守是为了消耗敌军有生力量,攻是为了进一步歼灭敌人全部或大部有生力量。

    张浩在前期设计作战计划的时候,就设计了此种方针,张浩对着巨大的作战地图,给在场的将军们,指出,此次作战,具体会战可分两个阶段。

    敌人希望夺取机场,恰恰这里是我们的空军大本营,所以,我们在空中有优势的。

    第一期作战,第一线兵团各军密切配合空军轰炸,充分利用既设阵地和有利地形,发扬我们换装之后,美式装备优势装备与火力,必要时使用第二梯队兵力对敌进行猛烈反冲击,相互配合作战,节节消耗和杀伤敌人有生力量。

    在场的将军们都同意。

    张浩继续说。

    第二期作战,预期当面之敌已受到最大伤亡和进攻受挫时,我国军队第二线兵团及时进出有利地区,断然采取攻势,配合第一期作战,将进入雪峰山深谷之敌军包围就歼。

    在战术上,我国军队必须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即集中步兵炮和火箭在公路两侧,多准备数道阵地,每一阵地达到预定目的就相机转移,不硬拼消耗。

    张浩的计划得到高度评价,华国军队做好一切的准备。

    空军也做好准备。

    米国航空队也做好准备。

    他们的很多飞机进入了当地,等着给鬼子毁灭的打击。

    张浩还联系了红色组织。

    他们湘西地区也有游击队。

    张浩希望他们也发挥作用,大量的袭击鬼子的运输险。

    红色组织当然答复,一定做到。

    一个巨大的坟墓在等着东瀛的军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