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好家庭-☆、第222章 缺粮少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空间之力暗中相助, 剩下的交给解放军们, 几天之后, 蝗虫的大部队被消灭,战士们圆满完成任务。

    消灭了这大股蝗敌,其他各县就是自己小股蝗匪, 不足为惧,社员们自己搞定, 各军分区的部队圆满完成任务, 各自返回。

    莫茹也不得不和弟弟分别, 叮嘱他给家里写信,在部队里好好照顾自己等等, 反正亲爹娘可能会说的话她都替说了。

    部队返回, 路上几个战友纷纷问莫应棠,“小莫, 你姐夫和姐姐不错啊, 听说县委书记都夸他们呢。”

    高瑞阳没少树立典型, 没少夸那俩人,以前是在高进县, 后来在地区夸,所以不少人都知道。

    莫应棠为人沉默寡言, 但是一说到他劳模姐姐, 便两眼清亮嘴角和浮起亲切的微笑, 跟之前冷淡的样子判若两人。

    而莫茹和周明愈也骑了自行车南行去找县治蝗联合队汇报工作, 一路上碰到很多大队社员们正收割麦子。他们麦子稀疏得很, 都不需要镰刀割,直接用铲刀戗。

    老人孩子们则拿了网兜捕捉蝗虫,虽然蝗虫大部队没有南下这里,但是当地自己蚂蚱就不少,所以也够他们自己头疼的。

    周明愈估摸了一下,他们这里的麦子,估计亩产七十来斤算好的,比高进县还不如呢。

    干旱加蝗虫、缺肥等情况,让麦子产量再跌新低。

    很快,他们遇上其中一支治蝗小分队。

    这一支是邱科长带队。

    看到他们邱科长非常高兴,“终于找到你们俩了,两位劳模,你们这是去哪里了,一走好几天。”

    莫茹笑道:“邱科长,快派人去小黑山水库那里,好多蚂蚱呢,咱们赶紧派人盯着晒干,以后好做救灾窝窝头。”

    那么多蝗虫,几个县分,自己县也要分一些的。

    邱科长一脸疑惑。

    周明愈三言两语给他解惑。

    邱科长惊得张了张嘴,“结……结束了?”

    莫茹很自豪道:“有人民解放军帮忙,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邱科长原本严肃又略带几分愁容的脸顿时舒展开来,笑容满面,“好,太好了!我这就带人赶过去,你俩赶紧回去汇报。”

    回来一路轻松,两人骑自行车速度不慢,到了高成县治蝗工作组临时办公室先去找单继来副书记,两人把事情汇报一遍。

    不只是单继来,在场的所有干部都呆住。

    简直不敢相信。

    莫茹夸张道:“单书记,虽然不是我们俩打死那么多蚂蚱,却是我俩先发现的。你们不知道,那么多蚂蚱铺天盖地的飞过来,简直要吓死人的。那么多蚂蚱,谁也不能独吞啊,也得分给我们县一些。”

    高进县的干部们立刻笑起来,真是好劳模,时刻记着自己家乡父老乡亲们。

    单继来也终于露出笑模样,这几天他们也听不少劳模的事迹,知道他们俩单纯朴素,不善交际,但是人很实在,有啥说啥,不拐弯抹角。

    这不,人家真的很实在。

    “行,这个要求,一定要答应。”

    莫茹甜甜一笑,“谢谢单书记,您真是个实在的领导。”

    蝗虫大部队已经被消灭,他们也没必要还留在这里,各公社自己发动社员灭蝗就好啦。

    所以周明愈就和高进县带队的刘副书记等人告辞,“刘书记,已经没大麻烦,俺们也得回去收麦子。”

    单继来等人听他们要告辞,都很惊讶,这俩劳模不是很擅长要好处么,这会儿来帮这么大忙,还没捞好处呢,就要蚂蚱?

    他们已经接到电话,说文昌县小黑山水库那里,真的好多好多好多……蝗虫!

    虽然是解放军帮忙消灭的,但是汇报的时候高团长却说是两位劳模发现的,部队赶到的时候那里已经有很多死掉的蚂蚱,部队只是去扫尾的。

    高团长这样说,等于把那些蚂蚱的功劳都推给了两位劳模!

    外人都不知道过程,只看到结果,至于怎么弄死的,还真不好说。

    就劳模俩人,再厉害抓两三百斤,撑破天三五百斤好了,怎么可能数千斤?

    绝对不可能!

    大部分人都猜是解放军捕杀了那么多蝗虫,然后把功劳推给两位劳模,至于为什么?

    有人猜这高团长和高书记是一家的,高书记那么推崇俩劳模,自然也会跟自己兄弟打招呼吧。

    有这么层关系,估计高团长就把部队捕杀蝗虫的功劳让给了劳模,反正对部队来说杀再多蝗虫也只是帮忙救灾,并不会因此而得额外的功劳。

    这样一来,那些人看莫茹和周明愈的时候眼神又真诚了几分,这俩人真是傻人有傻福啊,看着傻乎乎没心眼,还真是好福气呢。

    不管怎么说,劳模是有巨大功劳的!

    这么大的功劳,他们居然不要个人奖励,这就要走?

    这是何等觉悟啊!

    真是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劳模可以不要,但是他们县自己得想办法奖励劳模,奖状、锦旗都是必须的,还得有实惠的才行。

    或者……跟高书记请示请示?

    莫茹和周明愈却不管这个,如果有奖励,县里领导们会商量的,再说有解放军给撑腰作证呢,谁也不能吞他们的功劳,不是有高书记坐镇么,肯定少不了他们的好处。

    所以莫茹和周明愈根本不担心。

    单继来、刘书记等人要急着去和文昌县、上莱县商量分蝗虫事宜,当日就北上去。

    莫茹和周明愈就跟周诚廉、周培基会合。

    周诚廉和周培基正带着一支小分队四处帮忙抓蝗虫呢,因为方法到位,大家干劲十足,几天功夫也抓了三百来斤。

    会合的时候,周诚廉咧嘴一副心疼的架势,“这要是去年,得换多少布票啊。”

    莫茹笑道:“你们看兄弟县的社员们吃喝困难,衣不蔽体,你们还好意思要布票啊。”

    周诚廉一想也是,他问过一起抓蝗虫的社员,他们队从去年冬天就吃不起饭,老人孩子没了好几个,虽然不是饿死的,但的确是因为饥饿得了病才去的。

    如今他们每个人一天只有半斤干粮,其他的不够就灌水。

    一斤尚且挨饿呢,更何况半斤!

    想到这个,周诚廉也笑不出来了,“咱们还是回家吧,看着他们那样,我……这心里特不是滋味。”

    他们生产队起码能吃饱,也就去年冬天喝稀的,农忙的时候又开始有干有稀,都能吃得饱饱的,要严格算起来,一个人一天起码也要吃两斤多粗粮的。

    虽然同情别人,可他也知道自己没有办法,这不是大部分食堂有饭吃,只有几个没饭吃,那大家帮一下。现在是只有他们食堂有饭吃,其他食堂都没饭吃。

    实在是有心无力,还是眼不见心不酸吧。

    周培基往远处看了一眼,“你舍得走?”

    周诚廉,“为啥不舍的走?”

    周培基就没说话了。

    来的时候是坐公社的马车一起来的,回去自然还如此。

    这时候文昌县的百姓间就开始流传神奇事件。

    “小黑山水库,那一天乌压压的蚂蚱跟黑云似的。你们是没看到啊,我要不是在坝上压场也看不到,那乌泱泱的蚂蚱到后来就跟……跟那大漩涡似的……哦,对!就是那旋风,咻咻的那样!”

    “远远的看去,就是一个老大老大的黑色的大旋风!”

    “咱们这里不是流传一个故事嘛,说小黑山水库那里,是有一条黑龙的,我估摸着这是显灵了呢。”

    “有龙那水库还干啦?”

    小黑山水库,原本有一条自然冲击形成的河流,叫小黑河,53年开始搞水利工程建设,于5八年挖成了小黑山水库。

    本地的传说故事一般都是读书人编的或者是从前有人出于某种需要传播的,但是百姓们不懂背后的那些弯弯绕,就当故事讲,久而久之,几经改编,都会套在自己家门口,来提升自己村落的逼格。

    人之常情。

    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先锋大队也正忙着收麦子。

    周诚志除了分派自己生产队,还得帮着那三个生产队出主意参谋。

    他感觉自己也就是管几十户人的本事,要管几百户真没那么大的能耐,这就开始焦头烂额的。

    劳力不够!

    蘑菇大棚、养鸡场、养猪场都离不开人,这就有五个女劳力,原本农忙时候就停工的造纸厂现在却更忙,里面可至少有七个壮劳力呢!

    后来他和三个队长一商量,决定从附近大队招工来帮忙!

    有些大队今年麦子收成奇差无比,一亩地就收那么五六十斤,别说四五个人在那里收割那点麦子,一个人都不稀罕收。

    周诚志就找这些大队的劳力来帮忙,帮工管饭,而且一天还有一斤地瓜干当报酬。

    他这样不但那些队长乐意,社员们自己也乐意,毕竟在自己生产队,干多干少一个样,就算农忙一天也就吃个半饱,哪里有力气干活啊。别说先锋大队给地瓜干,不给地瓜干,只管饭他们也乐意啊!

    要搁以前这样调工帮忙肯定不行,必须要向公社申请,由公社干部来根据情况安排是否要帮忙。

    可那样就没有报酬。

    不过先锋大队二队可是全县有名的生产队,是为了收庄稼,他们这样,公社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但不管,还当先进记一笔呢。

    反正没有地位的时候,你咋做都是错的,有了地位和名声,这样就是先进。

    …………

    忙碌的日子虽然累过得却也快,转眼收完麦子晒场打场交公粮,还要耕地耙地种麦茬地。

    天气依然干旱,先锋大队还得浇地种庄稼,其他村没有蓄水只好等雨。

    周明林和周明军前后脚的办了婚事,村里其他青年也不少成亲的。这两年年景不好,很多村都挨饿,嫁娶生育进入了低估,可先锋大队却丝毫不受影响。

    甚至因为别人挨饿降低了嫁娶的条件,他们嫁娶更多起来。

    本身是好事,周诚志却犯愁。

    这嫁进来的比出去的多啊,村里的地却是有数的,收成也有限,要想给她们分口粮,那就得跟公社申请多分几亩地才行。

    或者公粮少交一些?

    虽然光景不好,可这两年公粮不减反增呢,刚收上来的麦子,社员们也就尝了尝味儿,再留足来年的种子,其他全都交上去。

    忙活了一个夏收,又得勒紧裤腰带盼秋粮。

    好在公社体谅他们,周明愈帮他去找林纾问了问,林纾答应得很痛快,向领导反映以后虽然没有增加地亩,却把口粮数留下,购粮任务可以减少一部分。

    周诚志觉得这也很好!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之前干旱的厉害,到了汛期就开始哗啦呼啦地下雨。

    第一场雨的时候,社员们高兴得纷纷说终于可以存水了,下了一天的雨,南沟和东边新挖的大井里也存下一点水呢。

    等接连下了几场大雨,他们就开始犯愁。

    这河沟里的水位暴涨,庄稼地里也哗哗地往外流,真要是等河满了,那可咋整?

    周诚志又带着社员们去排涝保墒,在那些低洼地里挖河沟子,争取把雨水都引到河沟子里。

    干旱让人头疼,水涝一样让人绝望,因为水涝也会让庄家绝产的。

    莫茹在抓虫子之余又多了一项工作——排涝!

    先锋大队的蓄水井跟河沟里的水位基本都保持在三分之二,不会漫上来,大面积低洼地里也不会存水过夜,除了自己大队,其他大队只要她经过看到,也会悄悄地帮忙。

    真是感谢空间升级,那玉环井能蓄水能收水,简直是万能井。

    舒服了俩月,等秋收的时候天气又不好,一直阴雨绵绵,庄稼晒不干就要发霉烂掉。

    对此莫茹也无能为力,她的空间只能保鲜,没有办法速干啊。

    她排水也只能把肉眼可见的水收进去,却不能把庄稼果实内的水分给抽出来。

    所以,她也帮不上忙。

    这一次先锋大队也没有幸免,不少庄稼被狂风吹倒在地,果实还没成熟就开始发芽发霉烂在地里。

    周诚志心疼的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

    再这样下去,来年的种子都没着落!

    几个队长和老头子们一商量,只能提前收割了,总不能全毁在地里吧。

    这时候就有人又开始瞎嘀咕,“是不是西河那条龙作怪啊?”

    西河有没有龙还另说,这一有点事就赖上了,有的人就不能忍。

    “胡说八道,西河那龙就是咱们那条河的小龙,说是龙,搞不好就是条小泥鳅呢,也就是能吐半河水,它能有本事哗啦哗啦下这么多雨?这长时间大面积下雨可是四海龙王的事儿。”

    被人这么一怼那些胡思乱想的也不敢瞎说了,万一让周诚志听见,少不得要挨骂。

    好在阴雨连绵大半个月以后,八月底天气一下子晴朗起来,社员们赶紧抢着收庄稼、晒庄稼。

    虽然高粱玉米被毁了不少,这地瓜多半还是好的。

    有地瓜当家,总归是饿不死的。

    很快省委下达了中央指令,鉴于汛期和秋收时期大面积水患,购粮任务取消一年,公粮的任务回落到5八年,不再按照放卫星的产量收,今年还减免三分之一。

    不过就这样,很多公社也不够吃的。

    一入冬食堂就无以为继,去年冬天散伙今年收庄稼时候又开起来的食堂,也不得不再次散伙。

    平原地区,不但缺粮,还缺柴火。农村都是靠着收了庄稼囤积烧火草顶一年,一年年这样重复,今年因为雨水过大,庄稼杆儿烂的烂,毁的毁,就算先锋大队有粮食,柴火却和其他大队一样不足。

    毕竟冬天的时候他们除了食堂烧火,社员家还分草烧炕呢,就算比别的大队收的多,消耗也多。

    更何况他们还有个造纸厂。

    周诚志愁了好几天,盯着那挂钟一门看。

    何桂兰忍不住道:“你说你看那个,能看来粮食还是看来柴火?实在不行就先把造纸厂关了吧,来年再开也一样。”

    关了?

    周诚志摇头,不能关,这造纸厂是他们的门面,联系着供销社呢。

    嗯,有困难找组织,是这么说的。

    可他帮人还行,让他开口求人,却又难办。好在他也不需要自己开口,有人比他会开,所以他一转身背着手就去找周明愈,让他去公社哭穷。

    周明愈也正在想着怎么多拉煤囤在村里呢。

    莫茹的二胎预产期是腊月,滴水成冰的时候,屋里一定要烧地龙才行,否则大人孩子都受不了。

    今年两大难,粮食不够,这个好说,莫茹空间里有,怎么也能对付过去。

    柴火不够,这个……他寻思就只能靠着造纸厂多申请用煤。

    钱他们生产队不缺,缺的是买煤的限额。

    坊子煤矿要供应城里、工厂等各处用煤,压力很大,他们这种小手工作坊,如果不是有供销社撑腰,别说定期去拉五吨回来,一年也拉不到两吨。

    所以,还是得想办法撬开用煤限制这一个口子!

    周诚志一找他,他立刻就同意,也不用赶驴车,他用自行车驮着周诚志去了公社。

    去公社先找林纾,这也是他们的习惯。

    因为林纾好说话啊。

    正好柳红旗去县里开会回来,听说他们来公社立刻请去会议室。

    一见面,柳红旗就跟他们握手,还关切道:“莫茹同志怎么没来啊,有日子没见啦。”

    周明愈立刻愁眉苦脸的道,“书记,都在家犯愁呢。”

    柳红旗一看他这表情就知道又是要东西呢,笑道:“有困难就找组织,说吧,又咋啦。”

    周明愈:“书记,俺们大队今年受灾严重啊,干旱的时候,俺们还有泉眼顶着,大家就拼命浇地呗。可这一个劲的下雨,我们村地势低,这受灾就厉害。秋粮发霉,庄稼杆儿都烂坏了。”

    柳红旗心道已经减免公购粮任务,难道还不够,这是来要返销粮救济粮?

    不过他不动声色,别人有可能来要粮食,二队……不太可能。

    果然,他听说庄稼杆儿烂了立刻就知道怎么回事。

    “造纸厂开不下去啦?”

    周明愈叹了口气,苦着脸,“书记,不是俺们不努力,大家连轴转三班倒,干得都挺起劲的。就是没有煤炭,没法烘干啊,实在是没辙没辙的,俺们村食堂都要没草做饭了。”

    要是他们的食堂也散伙,那这人民公社的心脏可真就不跳啦。

    这时候相玉亭从外面进来,听见了笑道:“怪道人家说你们运气好,看吧,刚说有困难,解决办法就来了。”

    他和柳红旗笑了笑,过来坐在旁边,把手里的文件和报纸递给他。

    周诚志自忖不会说话容易坏事,所以一直都没开腔,这会儿忍不住问了一句。

    柳红旗接过相玉亭手里的文件看了看,脸上一片喜色,哈哈笑起来,对周诚志和周明愈两人道:“相书记说得不错啊,咱们邻县的领导们也记着你们呢。”

    周诚志一脸纳闷,他是咋也不知道什么事儿。

    周明愈虽然猜不那么准确却也差不离,难道是又有奖励下来了?

    初夏他们去邻县帮忙抓蚂蚱,当时只说蚂蚱也分高进县一些,其他没要。

    后来那些蚂蚱被分成几份,大头却是给了高进县的,因为别的县还继续灭蝗呢。

    六月的时候,地委发了表扬信,大力表扬了莫茹和周明愈等治蝗劳模的事迹,还专门让记者前来采访写稿,上了省级和地区的报纸。

    这一次除了给奖状锦旗以外,莫茹得了二百块钱,周明愈一百五,周诚廉和周培基也一人二十。

    钱自然不是地区出,而是几个县凑的。

    除此之外就是本子、笔,以及布票、搪瓷盆子缸子暖壶等一大堆生活用品。

    虽然没有特别稀罕物,但是能给钱也挺好,反正他们也不可能真的去管人家县长要奖励。

    现在又有奖励下来,那可真是极好的!

    在这个物资奇缺的年代,谁还嫌东西多啊,茶缸子也不嫌弃啊,争取一人俩。

    柳红旗看他们一脸好奇,就把一张报纸放推给周明愈。

    周明愈忙拿起来和周诚志一起看,快速扫了一眼,喜得他心脏都猛得跳起来!

    周诚志:混小子知道老子不认识字还让我看,看了又不说,你笑个屁。

    周明愈看他脸黑着就赶紧告诉他,原来在文昌县和高成县交界处老母猪山发现了新煤矿,经过勘探数量和地区的坊子煤矿差不多。

    这可是一个大好消息啊。

    有了煤矿,那高进县也不用挨冻了。

    至于空气污染什么的,冻不死以后再说吧。

    而且这两位县的县长亲自批示,在邻近的兄弟县中,要向高进县倾斜,允许他们县多买煤,好答谢他们帮忙灭蝗的善举。

    高进县可以多拉煤,那红旗公社、先锋大队不也跟着沾光嘛,这个道理他们自然懂。

    相玉亭笑道:“周队长,公社懂你们的难处,今年大雨小雨不断,地里收成不好,粮食不够,烧火草不够。咱们公社也早就跟县委反应,这不县委领导们就传达了解决办法。吕书记亲自批示,要在咱们县东关公社成立一个煤炭中转站,到时候咱们公社也不用大老远跑到老母猪山去拉煤啦,哈哈。”

    大家都笑起来。

    周诚志扯着周明愈就站起来,一个劲地作揖鞠躬,“领导们记挂俺们,那俺们也不能没出息,克服困难,造纸厂一定要办下去。”

    他自己都离不开手纸,要让他再用石头木棍的,他可受不了。

    林纾也笑道:“谢谢领导们关心民生疾苦,是我等的福气,今年冬天咱们办公室也都生上炉子了。”

    办公室是空屋子,没有火气,冬天零下十几度,穿着棉袄棉裤也冻死个人。

    有炉子就不一样啦。

    其实他们办公室炉子都是有的,只可惜煤不够。

    周明愈还寻思怎么才能多要点呢,可以按季度去拉,也可以按年去拉,毕竟造纸厂要常年开着。

    他还想干点别的事儿呢。

    这时候柳红旗站起来,笑了笑,“今日让你们赶上了好时候,我做主给你们批——”

    他看了一眼文件,见对面俩人一脸期盼地盯着他呢,笑了笑,“先批五十吨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