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闲话-马路游击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有一首著名的插曲,里面有这样几句歌词:“我们活跃在铁道线上,扒火车,炸桥梁……”生动地反映了六十多年前那场抗日战争的一个侧面。现代大都市里,似乎也有一支类似的队伍,可以称之为“马路游击队”。他们活跃在大马路上,挖马路,设路障……这不是小说中的虚构,也不是电影里的镜头,是确确实实地存在于当今的现实生活之中,凡城里人都感受过他们的威力。

    我早晨骑自行车会三天两头地要遭遇“马路游击队”,对他们的战绩也体会格外深刻。比如,水上南路,爆土扬场一年多,终于修好了,又宽又直,像足球场一样豁亮,看着很痛快。谁知刚痛快了还没有一个星期,就被“马路游击队”瞄上了,立马横着凿开一道沟,电钻打,铁锹挖,好好一条崭新的大道被开膛破肚,狼藉一片。我看着都心痛,便下了自行车,向站在沟边有点像游击队队长的人询问:你们这是干什么?看不见吗,下管子。为什么不在修路的时候就下好了?现在下还晚吗?你不觉得这是在糟踏钱吗?钱是政府的又不是你的,操这份心干吗!政府哪来的钱,人民政府用的是人民纳税的钱,你怎么知道这里就没有我的份儿?行啊,你把钱交给谁了就去找谁,我们只管挖路,不挖就挣不到钱。

    话不投机,再跟他理论下去就可能会找不自在。这不是我的本意,我的本意是想长点见识,弄清楚城市的马路为什么非得前边修后边挖,总也不得消停。好在“马路游击队”很多,跟这支队伍谈不拢,还可以找别的队伍打听,他们并不像“铁道游击队”那样神出鬼没,“马路游击队”是大张旗鼓地招摇于市,理直气壮地阻断交通,你只要上街,想不碰到他们都难。果然,我骑车不到十分钟,来到水上北路,看到“马路游击队”想在这儿打一场大仗,不是仅仅挖几条沟,而是全面彻底地挖开重修,动用了掘土机、钻井机、风钻、电镐……给人的感觉是这条马路下面发现了大油田。现在油价上涨,即使是马路底下有油,也值得一挖。只见各种车辆纷纷掉头、绕弯,迎面又碰上源源不断的车流不知情地冲过来,于是便挤成一团,大清早的司机们就开骂了……

    我看见一个衣着干净,很像是“游击队”指导员一类的角色,便凑过去以一种最和蔼的语气搭讪:辛苦,又挖开了。不辛苦,我们挖马路挖熟了,很容易,再说我们挣的就是这碗饭,不挖吃什么?又是下管子?不,是换管子。又是管子,这马路底下到底有多少管子?那可多,现在的马路底下至少有二十二种管道,地沟排脏水的大管子、专门排放雨水的管子、煤气管子、供热的管子、自来水的管子、装电缆的管子、包电话线的管子、包宽带网的管子,光是这类的管子就有好几种,网通、联通、电通等等这个通那个通的,每个通都要埋下自己的管子……管子再多也可以在修路的时候一次性都埋好哇。不是还有个计划赶不上变化嘛,一个头头一个主意,同是一个头头又一会儿一个主意,一个老板一个干法,比如宽带网、电话线,公司不一样,有几个公司就得有几条线,谁给钱了就先给谁挖。谁的头大,叫我们怎么挖,我们就得怎么挖。再加上现在的管子质量太孬,刚埋下去说不定就坏了,又得挖开重新换管子,所以马路上不能没有我们。难怪马路从来就没有消停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计划的问题,人们一般都认为越是计划经济越不会计划,原来你们还是市场经济,把马路当市场,专门吃马路。对呀,修马路的挣钱,他们在前面修好了我们在后面挖,照样挣钱。马路消停了,你们走着舒服了,我们可吃什么呢?明白啦,汽车族最怕马路上“碰瓷儿”的,原来“碰瓷儿”的跟你们“马路游击队”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指导员”的话还让我想起在最近一期《瞭望新闻周刊》上看到的一则消息:在我国平原地区,地下并行埋设六七趟光缆线路的情况十分普遍。以陇海铁路沿线为例,布设了电信、网通、移动、联通、铁通、广电等企业的光缆至少在七条以上,可这些光缆的利用率又极低,目前仅达到百分之十。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家的光缆就完全可以满足其他所有企业的需要。只是由于各企业间互不信任,各自为政,加上没有办法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租用价格,于是就各干各的。其结果是大量占用耕地,浪费金钱。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到目前才累计完成投资一千一百一十六亿元,而这些被重复埋到地下又闲置不用的光缆,却已经丢进去一千一百六十八亿元。

    如此看来,“马路游击队”并不是孤立的,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还活跃着他们的大部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