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三春:杨焕之散文集-芦苇情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芦苇这种植物,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画中自己都觉得它很赏心悦目。最欣赏它的野趣,那种自然的野趣天成。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篇电视散文《大芦苇》,那一定是在黑龙江或是东北的一些沼泽地里拍摄的,那一望无际的芦苇随风起伏,时而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时而又像是漫天飞舞的大雪,无边无际,波澜壮阔,随风起舞,震撼人心,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真是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形容的词汇了。那种视觉的冲击力和美感让你激动,让你产生无限的想象力。

    这种壮观的大美虽然让人呐喊感慨,但另一种诗意的美,更是让我难以忘怀。虽然已过去了很多年,但使我至今难忘。

    记得曾经看过一幅卢新华的国画《月夜》,那幅画诗意得真正让人感觉到了天阶夜色凉如水的意境,感受到了月光如水照织衣的意境。在一匹匹的芦苇丛中,是一群正在月光下觅食的银灰色的水鸟,银色的月光洒在芦苇、水鸟和水鸟爪下的水中。作者强调的是月夜,一切都在月光下,明快的银灰色的调子,水鸟也是银灰色的,芦苇是银灰色的,水是银灰色,天空中的月色是银灰色的,水中一圈圈的波纹反射出的月光是银灰色的。这种反射是高光是亮点,整个画面突出了银色的月夜,最醒目的是几匹挺拔的芦苇。我想如果是写意画,那芦苇会更苍劲,只是作者为了突出月色、水鸟的明丽和怡人,用工笔来画,效果真是醒目、清丽、诗意,衬托出月光下迷人的美景。这种画,才真正给人以美的享受。才堪称如诗如画,这种画让人想起“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让人想起“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绵远和悠长,总之让人想起静静的月光下,凉如水的夜色……

    在古人的画中更是把芦苇描绘得美不胜收。在苍茫的芦苇中烟雾茫茫,水天一色,一只孤舟漂于水面。那种雨雾蒙蒙,那种“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那种风雨吹拂下起伏的芦苇,给人一种一人独享一江秋的惬意……

    记得小时候,老家村外的池塘里便是青青的芦苇,里面长着鸡头、菱,还有水葫芦、荷花,点缀着家乡迷人的田园风光,那芦苇可以说在家乡人眼里浑身都是宝。春天,那青青的嫩苇,可以包粽子。夏天,那碧绿茂盛的芦苇充满生机。边上是棵棵怡人的红寥、白寥,红红的茎,紫红的穗,也有杏花一样的穗,偶尔的一只黑的或者花的什么样的鸭去边上啄上几口便赶快游去,那样子十分憨态可掬。

    苇塘边的树荫下,那是村姑们的乐园,她们洗衣谈笑纳凉,享受着芦苇散发出的淡淡清香。夏天这里清凉无比,晚上更是凉风习习,成了人们避暑的好去处。秋老了,芦苇也随之老去,那飞舞的芦花不但美丽,还有诸多的用处,人们割它的杆盖房、织席子等,它的缨子,也就是芦穗,是老家特有的产品。过去,农村很穷,没有钱买皮棉鞋,而且布的棉鞋在寒冬腊月尤其是雨雪天,又不能挡住寒潮。所以老家人就发明了一种草鞋。这种草鞋,便是用芦苇的穗做的,既舒适又保暖。人们总是先取一块大的木板,弄成鞋底,要比平常的鞋大一些,然后,把底上挖一圈小孔,把一节节的麻绳放进小孔里,再把小孔钉上小木塞,这样,人们再把一缕缕的芦穗和着麻绳拧进去,直到一双鞋子完成,这种鞋再冷的天,只要在里面塞上一些芦穗,再用一块布包上袜子,你的脚便会一直很暖和,只要你的脚不冷,你便会觉得浑身都暖和舒适的。冬天,我们豫中平原上的男男女女,都会穿着一双这样的鞋子的,只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人再穿这种笨重的草鞋了,人们都穿上了皮鞋。但这种对芦苇的偏爱情结在自己的心里一直挥之不去,这也许是自己喜爱芦苇的原因之一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