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三春:杨焕之散文集-来恭王府想到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北京博大精深、古意盎然,可看的地方太多了。1987年曾在北京住了3个月,颐和园、故宫、潭柘寺、戒台寺、香山卧佛寺、植物园、八达岭、十三陵、定陵……景点多得数不胜数,都去过,都忘了。但大致模样还记得。但是不管怎么说,在此学习几个月,周末都游遍了,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最近一次去北京,听说恭王府很好,刚刚已经开放,就去逛了一圈。

    谁知一踏上那胡同就让人倒胃口。胡同两边的砖墙是新修的仿古墙,底下的青灰还未清理完,那刺眼的青灰砖让人很不舒服,为什么他们就不能修旧如旧呢?把墙残破的地方补上,尽可能的维持原状,维持胡同的原貌也不用再投入砖、石、灰等新的工本费、成本费了。且不说曾经的恭王府是多么豪奢;且不说那假山湖水、步步高升的桥有多么宜人,可新修的那段胡同路着实让那些访古寻幽的人感到煞风景。北京的名胜古迹固然多,可看过一遍就不想再去了。看北京的王爷府、名人故居、四合院、逛胡同是不错的选择。可是北京的四合院在不断减少,名人故居等等也在不断拆迁,现在是越来越少,越拆越少。好像有一天看报纸报上说,就连李鸿章的故居也在拆迁。我想,有一天,画家黄有为画里的胡同的夕阳景色也许会看不到的。访古寻幽的人将再没有胡同可逛,再没有名人故居可寻了。这让我想起小说《通往东京的关隘》里,一个市为了发展旅游业,把一段明代的旧城墙拆去,在原址上新修了一条几千米长的新城墙,劳民伤财,气的文物局的学者们拿起一块旧城砖恨不得拍到市长的桌子上。这是小说而已,其实拆去旧城墙去重修新城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一点价值都没有。人们在访古寻幽,你让他们去看,花些钱补修一下城墙就行了。还记得妈有两把椅子和桌子,1975年发洪水在水里泡了半个月都好好的,还是严丝合缝,漆还是红红的,自己就很想要这古家具,母亲听说后,在老家就找人刷上了一层红漆,没有了古旧和质朴,没有了自然和朴实,让我哭笑不得。听说有人把旧砖磨碎,再次做成仿古砖销售,也许这种仿古只是色彩上的仿古,旧砖上原有的裂痕、残缺、色差及凹凸、历史和沧桑的感觉是不会有的。那种古意盎然是再也无从寻觅得到的。欣赏它的古朴就是要原汁原味,例如安徽的“西递、月塘、宏村、七道牌坊”。看它那古朴的赋有地域色彩的马头墙;看那精雕细刻的砖雕、木雕、石雕;感受那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氛围。

    记得几年前,我曾去过南戴河的万博文化城,我那时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动。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秦砖汉瓦,第一次感受到秦砖汉瓦的古朴,第一次感到古典的魅力。那里的玉雕、明清的衣饰、鞋袜、古典的蜡染、人民币、香烟、火柴的精品设计,让我徜徉了一天,忘记了疲劳,深深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瀚海无穷。在我们今天经济飞快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建设,但我们也需要有所保留,保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要改革发展,我们在改革发展建设的同时,更要保存好古老北京的古朴传统的魅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