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诗话人生-流俗多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据大型古代文献《艺文类聚》记载:

    宋国有个蠢人,在梧台东面的燕山拾到一颗有彩纹的石子,便视为稀世珍宝,急忙拿回家里,用黄丝绢包起来,足足裹了十层。这样,他还不放心,又用十个雕花木盒一个套一个装起来。

    有个珠宝商听说后,登门拜访,想看一看这件宝物。主人为了表示虔诚和郑重,斋戒七日,熏香沐浴之后,戴上大礼帽,穿上玄色长袍,最后才一个个掀开木盒,一层层揭去丝绢,亮出石子。珠宝商一看,掩口而笑,说:“这是一块燕地的石头,和碎瓦片一样,不值一文钱。”

    宋国人顿时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出于忌妒而蓄意贬低。从此以后,他对这件“宝贝”视之愈珍,藏之愈固。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第五十首,专门嘲咏了这件事:

    宋国梧台东,野人得燕石。夸作天下珍,却哂赵王璧。赵璧无锱磷,燕石非贞真。

    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珉。

    诗的主旨,是通过揭露“流俗多错误”这一常见的社会现象,讥笑世人有眼无珠,不识贤俊,而庸才反得用世,并反转过来非笑真正的贤才。可谓切中时弊。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看重流品、资格的门阀制度,卖官鬻爵的赀纳制度,以及世袭制、封荫制的推行,由于封建统治者往往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愿去任用人才,再加上负责铨选人才的人本身识宝无才,认珉做玉,或忮忌刻削,吹毛求疵,致使庸才用世、奸佞当道,而杰出人才却备受非笑,遭到压制、排斥。结果,像屈原所愤慨抨击的“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可悲局面,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是针对这种极端不合理的现象,杜甫写了一首形象鲜明、颇富哲理的《恶树》诗,抒发他对恶木(象征奸人与庸才)深恶痛绝的心情:

    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枸杞固吾有,鸡栖奈汝何。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

    这里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表明除恶务尽、害马必除的决心。手持斧柯,遍绕丛林,见着恶木就加以剪伐。二是深深慨叹恶木伙聚,庸劣成群,剪不胜剪,无法实现其扶正祛邪的愿望。三是从枸杞、鸡栖(皂荚树)蔓延成长的现象,悟出了贤材很难成长而恶木易于滋生的道理。同本诗的主旨相同,杜甫还曾在另一首诗中写道:“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借以抒写他对贤才之孤标特立难以扶植,而奸佞之聚伙成群难以驱除的愤慨心情。

    在这类诗作中,清代诗人宋湘的《题兰》七绝,是颇有特色的:

    楚山无语楚江长,曾得骚人一瓣香。风雨劝君多拂拭,世间萧艾易披猖。

    诗人引用屈原《离骚》中“何昔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句意,采用比兴的手法,用香兰比喻遭受压抑的屈原那样的志士贤才,以艾蒿一类的植物形容那些披猖无忌的奸佞之辈。对于“萧艾披猖”的腐败现象,诗人充满了愤慨;而对遭受风雨袭击的香兰,则表现了崇敬与爱惜之情。语意深沉,爱憎分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7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