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在旧时代就更为普遍了。唐代诗人钱起有一句诗:“名宦无媒自古迟。”他是有感而发的,寥寥七个字,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在旧社会,不知有多少人才由于无“媒”引荐,迟迟不得用世,最后竟怀瑾握瑜,郁郁以终。
古诗中表现这种内容的很多。有的是通过咏史的形式抒发个人的感慨,也就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像唐代诗人胡曾的《渭滨》:
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钓。当时未入非熊兆,几向斜阳叹白头。
讲的是传说中的周文王姬昌拜访姜子牙的故事:
周文王这天出去打猎,出发前卜了一卦。卦辞说:此行将有大收获,猎取的不是熊也不是羆,而是一位贤师,他将辅佐君王治理天下。这就是所谓“非熊兆”了。文王当日趁着这个“兆头”,驱车来到渭水之阳的磻溪,果然见到一位名叫姜子牙的隐士在那里钓鱼。奇怪的是:钓竿悬空,钩上无饵。文王惊异,知道这是一位非凡之士,当即上前拜见,请他出山。姜子牙却说:“你是出猎游玩至此,并非专为访贤而来。再说,我已是八十老朽,还能发挥什么作用?”文王见他傲岸自恃,更觉得非同凡响,于是回去斋戒沐浴三日,然后带着文武官员和车驾,专程再到磻溪。为文王的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精神所感动,姜子牙便随他回宫,先后当了文王、武王两朝的军师,协助平定天下,建立西周,立下了不朽功勋。
诗的后面两句设的是反语,和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大体相似。这里说的是,如果当时碰不上“非熊兆”这个机遇,那么,姜子牙就只能渔钓终生,披着满头白发,空对着斜阳哀叹不遇了。
还有一类诗歌,是采用借喻手法来讲人才的机遇的。像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使风船》:
清淮直上水连天,坐看高帆后复前。自是乘风有迟速,不由人力爱争先。
这是借用淮上帆船乘风行驶,说明客观条件在人才成长中的关键作用。清人笔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某寒士屡试不第,潦倒乡关,整日推磨作食。他的妻子感到没脸见人,就嘲骂他没有出息。他在深感愧赧之余,便以石磨为题作诗一首,来为自己辩解:
但求心中正,何愁眼下迟。得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
不料,四句短诗竟不胫而走,传播得很广。知县看到以后,为之击节称赏。于是“轻轻着力”,予以破格拔擢,这个落魄书生也就从此“转身”了。
这类故事,今天看来,也许没有更大的价值。因为在人才的成长上,更多地有赖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应过分强调客观机遇的作用。但是,无数事实表明,由于社会条件、客观因素的诸多限制,这种“轻着力”的工作,有时还确属必要。有些人本来很有作为,只是由于传统偏见、习惯势力作怪,不能脱颖而出。后来遇到那种有胆有识的当政者,敢于冲破束缚,力排众议,说几句公道话,果断地加以拔擢,问题也就“轻轻地”解决了。
(1987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