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诗话人生-青蝇诗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七绝:

    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集仙殿与金銮殿,可是苍蝇惑曙鸡。

    诗中说,李白、杜甫的才情、学养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他们都能通过一支生花妙笔,使包括自然与社会的大千世界的万般景象在诗中端倪毕现,一览无遗。他们也曾分别在金銮殿与集仙殿受到唐玄宗的接见,一度颇受赏识。但是,由于佞人的谗毁,混淆了事情的本来面目,迷惑了玄宗皇帝,终于未获重用,未能充分施展他们的奇才。在这里,诗人以苍蝇比喻皇帝左右的谗佞之辈,用曙鸡形容李杜的万丈光焰。

    在古代文人骚客的笔下,苍蝇一直是令人憎恶的丑恶形象,而且总是被借喻为谗佞之徒。明人谢肇淛写过一篇斥骂苍蝇的精悍、犀利的讽刺小品。他说,京城一带苍蝇多,齐、晋一带蝎子多,三吴一带蚊子多,闽、广一带毒蛇多。蛇、蝎、蚊子都是害人的东西,但是,苍蝇更为恶劣。它虽然没有毒牙利喙,可是搅闹起人来格外厉害。它能变香为臭,变白为黑,驱之倏忽又至,死了还会孳生,简直到了无处可避、无物可除的地步。最后作者说:“比之谗人,不亦宜乎!”

    宋人张咏也写过一篇《骂青蝇文》,说:青蝇之所以这样坏,我怀疑是奸人之魂,佞人之魄,郁结不散,托蝇寄迹成形的。欧阳修在《憎苍蝇赋》中极尽形容之能事,可谓生动、形象,揭皮见骨:

    引类呼朋,摇头鼓翼,聚散倏忽,往来络绎;

    ……逐气寻香,无处不到;顷刻而集,谁相告报?

    其在物也极微,其为害也至要……

    宜乎以尔刺谗人之乱国,诚可嫉而可憎。

    古代诗文引述典故、论说事理,都讲究来历、出处,李、欧、张、谢的诗文亦然,可以上溯到《诗经·小雅》。它的《青蝇》篇是这样写的: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第一章以脏秽可憎的苍蝇比喻谗人,劝谏统治者切勿听信谗言;第二章申说谗人为害至烈:肆意挑起祸端、制造混乱,使四方国家迄无宁日;第三章讲到作者自身,由于谗人诽谤构陷,以致深受其害。

    “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无数史实证明,谗言是非常厉害的。唐代诗人陆龟蒙有一首《感事》诗,讲述到谗言能够杀人灭族,毒害极大:

    将军被鲛函,只惧金矢镞;

    岂知谗利箭,一中成赤族。

    锐利的金属箭头可以射穿鲨鱼皮制作的铠甲;但谗言这支毒箭还要厉害百倍,一经中的,就会阖家遭斩,赤族灭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史有明证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武安侯田蚡与魏其侯窦婴在汉武帝面前互相攻讦,各不相让。最后,田蚡胜利了,因为他使用了“流言杀人”的杀手锏,说了一番耸人听闻的话:

    天下幸而安乐无事,我得以成为朝廷肺腑之臣,平生所爱好的不过音乐、狗马、田宅而已;不像魏其、灌夫那样,日夜招聚豪杰壮士相互议论,不是仰观天象,便是俯首画策,窥伺于太后与皇上之间,希冀天下变乱,从而成就他们的谋国宏图。

    言外之意是,我这个人胸无大志,平生所追求的无非是声色狗马;而他们则是野心勃勃,眼睛时刻盯着皇帝的御座。你这做皇帝的可要权衡利害,多多当心啊!“岂知谗利箭,一中成赤族”。结果,汉武帝听信了田蚡的谗言,将与魏其侯窦婴深相结纳的将军灌夫及其家属全部正法,窦婴本人也在渭城被处决了。而田蚡却因为“举奸”有功,安安稳稳地做着他的丞相。

    鉴于谗言可以杀身灭族,乱国亡家,宋人罗大经写过一首《听谗诗》,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将听信谗言骨肉析离、君臣猜忌、兄弟残杀的危害一一列出,不啻一篇讨谗的檄文:

    谗言谨莫听,听之祸殃结。君听臣遭诛,父听子当诀,夫妻听之离,兄弟听之别,朋友听之疏,骨肉听之绝。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谗言谣诼,固然厉害,但事在人为,并非没有对付的办法。唐代诗人著名的朴素唯物论者刘禹锡对此抱着坚定、乐观的态度: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他说,不要以为谗言像恶浪那样渊深莫测,也不要说,因受谗毁而遭贬谪的忠贞之士,会永远像沙石一样被埋没着。尽管需要长时间的辛苦淘漉,但历史是公正严明的,最后总会吹尽狂沙露出金子,使是非分明,功过昭然。鲁迅先生说得更是直截、痛快:“谣言虽有效,却也有限。”在真理与事实面前,它是不攻自破的。

    对付谗言的有效办法,首先是不信。这就要善于辨奸识佞。作为一级负责人,对于下属人员总应该有个基本看法,不能闻风是雨,一告就信,一信就查,一查就造成种种混乱,直至不可收拾。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荀子就有过十分透彻的说法:结党营私之徒相互吹捧,君子不能听取;陷害好人的坏话,君子不能相信;忌妒、压抑人才的人,君子不能亲近;凡流言蜚语、无根之谈,不是经过公开途径而传播的,君子一定要慎重对待。

    其次,对于造谣生事的恶行不能听之任之。要追索谣源,弄清真相,对构成诽谤罪、诬陷罪的,要依法严加查处,实行反坐。使人们认识到,凡蓄意谗毁、中伤他人者,绝不会有好下场,从而知所戒惧。

    第三,“是非来入耳,不听自然无。”作为被谗毁者本人,对那些“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荀子·致士》)应以一副不屑一顾的气概,完全不去理会它。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连眼珠子都不转过去;或者像苏东坡说的那样: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987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