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诗话人生-庄王之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唐代著名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绝缨歌》,咏赞爱贤胜于爱色的楚庄王,不因小过责罚臣下,终于取得“果却一军全社稷”的巨大成果:

    楚王宴客章华台,章华美人善歌舞。玉颜艳艳空相约,满堂目成不得语。红烛灭,芳酒阑,罗衣半醉春夜寒,绝缨解带一为欢。

    君王赦过不之罪,暗中珠翠鸣珊珊。宁爱贤,不爱色,青娥买死谁能识,果却一军全社稷!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绝缨会的故事是这样的:

    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平定了斗越椒之乱,举行“太平宴”,会文武百官于章华台上。正当楚庄王的爱妾许姬离席给百官敬酒时,突然,一阵大风将灯烛吹灭。这时,有人趁黑暗之机扯住许姬衣袖捏她的手,被许姬反手将冠缨揪下,那人才慌忙撒手。许姬捉缨在手,向庄王附耳相告,要求立即下令掌灯,以便查出失落冠缨之人。

    可是,庄王不但没有下令点烛,反而叫所有与会者都把冠缨摘掉,扔在一起,待百官遵命照办之后,才下令明烛。这样一来,究竟是谁调戏了许姬,就无法查核了。散席后,许姬埋怨庄王过分宽容忍让。庄王说:“酒后狂态,人情之常。若察而罪之,显妇人之节而伤国士之心,使群臣俱不欢。”

    后来,在抗击犯楚的吴军的战役中,有个名叫唐狡的,冲锋陷阵,奋不顾身。庄王问他何以这样勇敢,他说:“绝缨会上,牵美人之袂者,即臣也。感君王不杀之恩,故舍命相报。”庄王叹道:“使寡人当日明烛治罪,安得此人之死力哉!”遂为唐狡记了首功。

    后人写诗赞美楚庄王的雍容大度、惜士怜才:

    暗中牵袂醉中情,玉手如风已绝缨。尽说君王江海量,畜鱼水忌十分清。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想得人之心,广纳贤才,必须豁达大度,不计私仇,能够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能否具有江海之量,容纳和任用各种各样的人才,在历史上是经常被作为事业成败的经验教训来加以总结的。

    有些人在平常情况下也能容人,并不属于忌刻褊狭之辈。但是,一当个人的威严、私利受到损伤时,就失去了应有的度量。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蠲免江南诸郡租税,可是,几个月后却变卦了。大臣周衡直言进谏,说:“陛下诏蠲租税,天下幸甚。今复税之,是示天下以不信也。”朱元璋心中不悦,但又无理可驳,只好同意。没过多久,周衡请假回乡省亲,晚回来一天,朱元璋大怒道:“朕不信于天下,尔不信于天子。”借着这一点小事,便把周衡杀掉了。

    相比之下,楚庄王该是何等聪明、大度啊!——爱妾为臣下所侮,这对于一国之主,可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但他以大局为重,捐弃私嫌,终能赢得臣下以死力相助。

    江海之量,应表现在善于正确对待反对过自己的人。三国时会稽太守淳于式,曾上书告讦陆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陆逊并不记仇,反而向孙权推荐淳于式为“佳吏”。孙权问他:“淳于式告讦你,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陆逊说:“淳于式告我,是为了爱护百姓。我怎能为此而混乱主上的视听呢?”孙权深为叹服。

    同样,齐桓公对待曾有射钩之仇的管仲,晋文公对待被难时拆过台的头须,唐太宗对待曾是政敌的谋士魏徵,都表现了深远的识见、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度量。

    江海之量还应表现在正确对待犯过错误的人。比较起来,这要更难一些。一则容易遭致周围人的极力反对;二则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就是说,光靠度量不行,还必须有胆有识。历史上,李自成处理郝摇旗问题,可算是成功的一例。

    郝摇旗是个有流寇思想的草莽英雄。他过不惯屯田整军生活,一度拉走了队伍。重归之后,李自成不记前愆,照常加以重用,不久,郝摇旗又因大意轻敌,丢失要塞,险些招致全军覆灭。像这样屡犯错误的将领,还能够继续信用吗?

    李自成首先分析了郝摇旗的本质。他考虑到郝在要塞失守后,明知要按军法受斩,左右亲信也都劝其逃走了事,可是,郝却毅然回营请罪,说明他对义军一片忠贞,而且能够正视错误,改正错误。其次,李自成坚持客观地看人看问题。郝摇旗回营后,诸将怒不可遏。李自成说:“他不是咱们老八队的人,我不能像严格要求你们那样来对待他。”

    据《明史北略》记载,李自成死后,义军大部溃灭。在这种严重关头,郝摇旗独举义旗,奋力抵抗,一直坚持到顺治三年慷慨就义,用自己的最后一滴血,染红了百万义军的历史篇章。实践证明,李自成那样对待犯过错误的人是完全正确的。

    (1987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