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诗话人生-托物寄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故宫博物馆的明清书画展中,有一幅水墨大写意《墨葡萄图》。粗放的主藤横逸斜出,下面纷披垂荡着一些枝条与叶片,里面结缀着一粒粒晶莹鲜翠的葡萄。画面笔意放纵,水墨淋漓,气格刚健而风韵妩媚,具有诗一般的抒情性与疏狂恣肆的动态感。在左上方巨大空白处题写了一首署名“天池”的七言绝句: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珠玑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的一幅代表作,向来被推崇为诗、书、画三绝。诗意悲怆愤激,字体放荡恣野,与画面相映成趣。有了诗,画的内在情韵昭然若揭;有了画,诗不仅可以从文字上感受,而且,还能从线条上去加以赏玩了。它们共同烘托出作者傲岸不群的品格。

    名为题画,实际上是“夫子自道”——诗人以野葡萄自喻,愤慨地发抒一番个人怀才不遇、沉沦下流的感喟。诗中反映了他那胸怀“明珠”而无人赏识,被社会“闲抛闲掷”的悲凉意绪,极富感人力量。诵读这首七绝,不禁令人记起明代散文大家袁宏道的《徐文长传》中的论述:“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徐渭,字文长,别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恰如诗中所抒写的,他确确实实经历了一番颇为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徐渭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吏家庭,幼年即以诗文兼擅为乡里称誉,但却只勉强地考中一名秀才,以后便久挫文场,屡试不第,终生颠踬困穷于仕途。由于他关心时事,热衷于抗倭战争,曾应邀参加东南军务总督胡宗宪的幕府;后来,胡宗宪在朝廷的权力倾轧中失败被捕,徐渭也受到牵连,横遭政治迫害,致使忧愤成狂,在精神病发作过程中自杀未遂,却把自己的继室杀害了,为此还坐了六七年牢。据有关专家考证,写作这首题画诗时,大约从监狱出来不久,时年五十三四岁。

    说到徐渭的《题墨葡萄》七绝,人们会联想起另外两首与之意蕴相近、手法类似、韵律全同的题画诗。先看宋初诗人李九龄的《山行见桃花》七绝:

    一树繁英夺眼红,开时先合占东风,可怜地僻无人赏,抛掷深山乱木中。

    从诗句看,这首诗也是托物寄兴,借题发挥,抒写怀才不遇、识宝无人的惆怅心情的。但是,作者后来的际遇却较为顺达,资料记载,入宋之后,李九龄曾于乾德二年中进士第三名。由于境况不同,较之“天池山人”的题画七绝,诗作里就少了那么一点激扬愤慨的情感。

    应该说,这首诗还是咏物寄怀诗中的上乘之作,而且,看得出来,徐诗似乎对此有所借鉴,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来说,后者是略胜一筹的。

    与徐渭的题画诗相似,还有同时代的另一个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的题《王楚玉画兰》七绝:

    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草丛。只恐樵人溷兰艾,红颜收在束薪中。

    诗也是写得很好的。在霜风凄紧的空谷之中,散着幽香的芳兰和野草长在一起。令人担心的是,粗心的打柴人会把香兰和艾草胡乱地捆束在一起,挑回家去通通烧掉。这里以香兰比喻杰出人才,以杂草、苦艾比喻平庸之辈,而把那些有眼无珠、贤愚不辨的当政者比作粗心的樵子。一片惜士怜才之情溢于纸上。

    但就陈继儒的为人来看,由于他自称隐士,却经常周旋、应酬于官宦、仕绅之间,颇为时人所讥评,就人格来说,比起徐渭来则大有逊色。

    (1988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