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亭原本建在灵隐寺西南隅的水中,明万历年间,才被移到岸上,也就是现址,由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撰拟并亲题了对联: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有趣的是,上下两联全都是问号。这在古代楹联中是颇为罕见的。
后来,晚清进士、杭州著名学者俞曲园拟联答对:
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
他的妻子姚文玉看了,认为可以改作: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他们的次女俞绣孙却别开生面,主张改成:
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
曲园先生看了,说:“禹时冷起”还好理解;“项处飞来”有什么根据呢?
绣孙答曰:“项羽《垓下歌》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句;如果不是他将此山拔起,安得远地飞来?”夫妻二人听了,不禁纵声大笑。
绣孙也是诗人,天资聪慧,酷嗜诗赋,有《慧福楼幸草》传世,为光绪九年刻本。
其实,清代以来,冷泉亭迭出名作,大多是继踵董香光,从“冷”与“飞”二字上来作文章:
清代进士林启所撰楹联,意蕴深邃,寄怀旷远:
菩萨也具热肠,泉水何尝着意冷;世界分明实地,峰峦怎见是飞来?
近代山西学者赵铁山的对联,也颇有韵味:
山峰且有飞来悔;
泉水偏从冷后传。
还有一副楹联,寄慨遥深,意在言外:
春秋阅尽水长冷;风雨到来山欲飞。
(2004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