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战国策》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秦穆公时有个孙阳,善于相马,因此,人们都以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宿“伯乐”来称呼他。一天,他在虞坂这个地方,见到一匹良马正拉着盐车攀登太行山坡,累得伸开了蹄子,弯屈着膝盖,垂散着尾巴,压伤了内腑,口涎洒地,白汗交流,到了山的半坡,怎么也拉不上去。孙阳走过去扶住了良马,痛惜地哭了,并解开身上的麻衣给马披覆在身上。结果,这匹马低着头喷气,又仰起头长鸣,声达于天,非常响亮,可能它感到遇见了知己吧。
由于这则故实令人感发兴起,使我爱屋及乌,对这个虞坂也产生了兴趣。我想,既然说拉着盐车攀登太行山坡,可见,它应该处在山西运城一带——至今,这里仍有池盐生产。可是,具体在哪个地方呢?问了几位文友,都是“敬谢不敏”,茫然莫晓。后来,我到了平陆县,承当地一位老先生指点,才知道虞坂原是中条山的一支,为古时南北交通要道,地处平陆县的北张店和夏县的庙前镇之间。据考证,《左传》中记载的,晋献公先后两次“假道于虞以伐虢”,借的就是这条要道。虞国在今平陆县北;虢国(北虢)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其时为公元前658年和前655年,和秦穆公时的孙阳相马,时间大体上相差无几。
听到了这些,自是欣慰不置。于是,专程前往察看。山还是那个山,坡还是那个坡,其他就满目萧然,物是人非了。白衣苍狗,变幻斯须,更何况已经过去两千六百多年呢!
所幸,历史长新,斯文不坠。那么,还是就文论文,就诗论诗吧。还说那位被称为“伯乐”的孙阳老先生。唐代诗人汪遵读过《战国策》这段记载之后,感慨重重,为了赞颂这位伯乐,特意写了一首七绝:
蜷曲盐车万里蹄,忽逢良鉴始能嘶。不缘伯乐称奇骨,几与驽骀价一齐。
诗人说,如果不是伯乐慧眼识良驹,这匹千里马几乎要与驽马等同身价了。实际上,这是借他人的酒杯来浇自己的块垒,通过为骐骥作幸语,反衬出当世士人(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有才无运、遭逢不偶的悲凉。
而同时代的诗人胡曾,却又轻轻地荡开一笔,虽然也借这个题材写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但做了深入一层的探索:
悠悠虞坂路欹斜,迟日和风簇野花。未省孙阳身没后,几多骐骥困盐车!
这正是对前面“幸语”的反诘。意思是:得遇孙阳,困顿于盐车之下的千里马受到赏识,得以解脱,这只是偶然性的机遇。古往今来,服盐车而上太行的良马是无量数的,它们又都怎么样呢?诗人最后发出无限的感慨:不知孙阳死去以后,将会有多少良骐骏骥在虞坂上受困哩!这就使得诗的主题大大地深化了一步。
汪遵也好,胡曾也好,名为写马,其实都是在写人。马之幸与不幸,乃是士之遇与不遇的映衬。在这方面,清代诗人洪亮吉的诗,就显得更为直截、显露一些:
烈士伤心古道旁,一生曾未值孙阳,却看老骥还千里,正服盐车上太行。
诗中同样写了一匹千里马服盐车而上太行的艰难情景,但不是直接写,而是从一个终生怀才未遇,在古道西风中伤心垂涕的志士眼中观察到的。千里马逢千里马,畸零人叹畸零人。把命运相似的志士同良骥联结在一起来描写,“惺惺惜惺惺”,感染力就更强了。
用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来反映识才、选人问题,是一个老题目,“前人之述备矣”。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大文豪韩愈的论断:“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一过,冀北之群遂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文章强调了识才之眼在人才发掘中的作用,无疑是正确的。直到今天,我们也还习惯地沿用这个典故,来阐明识才与选才问题,而且经常可以听到“伯乐太少”的慨叹。“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中的这些名句,不知倾倒了多少英雄、才子!
可是,细细揣摩一番,又觉得并不尽然。世上的良马多得很,并且常常与平庸的凡马、驽钝的劣马混杂在一起,单靠几位伯乐先生的青睐,又怎能适应多方面的需要呢!“未省孙阳身没后,几多骐骥困盐车!”早在一千多年前,胡曾就已揭示了这种矛盾。
另外,伯乐相马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相马者伯乐只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长,而良马(也即是人才)的特长却表现为各种各样。对于自己专业范围内的千里马,伯乐是能够发现、识别的,而在非其所长的领域里,恐怕就难以做到发现及时、识别准确了。加之,伯乐在识才、选才过程中,难免会夹杂一些个人的情感因素,有时也会造成种种悲剧性的后果。
解决这类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伯乐功能的社会化、制度化。就是说,一方面坚持选才、识才上的群众路线,使领导与群众结合起来,大家都来做伯乐,都做识别人才、开发智力资源的工作。历史是群众创造的。人才生活在群众之中,群众最有能力也最有资格,选拔、鉴别带领自己从事创造历史活动的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利于人才成长与发展的人才管理制度。只有从“个体伯乐”过渡到“群体伯乐”、“制度伯乐”,才有可能做到大规模地发掘人才资源,既做到“野无遗贤”,又能够才尽其用。
(1987年初稿,1998年定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