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人为什么会出现心理变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行为主义理论如何通过实验解释人的行为并为治疗心理变态提供借鉴的?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的行为学派的奠基人——华生的著名言论。他认为:发展是一个完全机械的事情,完全个性的养成不是条件作用的过程,而是明显的行为改变导致的。

    持此看法的还有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他们的理论形成了独立的学派——行为主义理论——解释态度行为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即所谓心理冲突之类,概念不过是主观臆测,不可能进行客观的测量和评定,对变态心理的研究应注重于可观察的行为表现;病态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而也可以经过再学习,通过对抗性条件作用加以矫正。

    华生本人利用条件反射作用的知识来模拟恐惧症。实验是使一个原来很喜欢玩动物的小孩对一只大白鼠产生恐惧。每当小孩伸手去玩弄白鼠时,实验者在他背后发出巨响。只要这样结合几次以后,当动物一出现,小孩就会哭闹起来,行为发生混乱。不仅如此,每当小孩接近其他白色有毛的动物或与白鼠类似的刺激物时,都会变得十分恐惧。

    尽管以上实验研究对于说明人的某些变态心理现象是很有价值的。由于心理动力学观点正盛极一时,学习与行为理论并没有在变态心理学中流行起来。

    斯金纳可称为是当代用学习与行为理论来解释心理异常而贡献最大的心理学者。斯金纳及其同事都认为心理异常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获得性行为。因此,对于心理异常的诊断,无非就是对特定的行为反应改变的分类。人的一切行为,除了直接由生理因素决定的能力以外,都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的关于学习过程的特殊理论指出,各种心理变态和躯体症状都可以看做是学习得来的异常行为。因而,也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来调整和改造它们,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来代替它们。

    因此,按照行为主义理论学派的看法,人类精神障碍与实验性动物神经症是十分相似的。许多症状都是诱发焦虑的环境条件与特殊的行为反应相结合而获得的。一个喜欢惩罚孩子的家长可能成为产生儿童的恐惧与畏缩反应的条件刺激,长期持续下去并产生泛化,以致儿童长大成人后,害怕周围的人并表现孤独。

    因此,条件作用既然可导致症状的获得,对抗条件作用就可以用来减轻病人的痛苦行为。恐惧白鼠的婴儿,可以用白鼠和一个愉快的反应相结合,使婴儿不再害怕白鼠。如当婴儿在吃喜爱的食物并感到轻松愉快时,把他们恐惧的东西在他们能够忍受的适当距离呈现出来,逐渐地、日复一日地缩短距离,直到白鼠靠近他而不感到害怕为止。

    行为疗法应用于临床,在矫正恐惧症性变态等病态行为方面取得的成效,使这一模式经受了实践检验,获得支持,并对行为医学的兴起产生一定的影响。

    认知理论关于心理障碍的来源是如何论证的?它如何发展为一种治疗方法的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它把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人脑对外界刺激(即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加工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过程。它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不同,后者认为外部刺激进入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不重要的,是不可探索的“黑箱子”;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恰恰是“黑箱子”中所进行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做过大量思维方面的研究。他认为思维结构是一种组织经验和行为调整的工具;还认为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是追求认知并对认知进行加工处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收器。又如阿德勒也曾强调人的认知的重要性,他认为精神创伤本身并不是经验,而是我们对经验的认识。

    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人的心理障碍是来源于无意识的动机的矛盾冲突,是受本能支配的;而认知心理学观点则认为是来源于错误的认知(思维),是受人的有意识的思想支配的。例如,人对于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看法,有正确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因此,当在其生活中发生某些事情时,就能镇静地加以处理,不至于造成严重的焦虑和不安。但是,如果一个人有了某些错误的思维结构或成见,即使是一些合乎逻辑的事情发生了,他也无法把它们纳入正确的思维轨道,而会感到极不愉快,甚至抑郁和焦虑。在认知心理学观点看来,情绪的产生是直接受认知,特别是思维活动调节的。因此,以认知心理学观点为依据的认知疗法,对于情绪障碍的形成和消除问题主要是从解决人的思维结构入手的。

    认知心理学思想是一种用以解释心理障碍或行为异常问题的新观点,即认知心理学观点,同时形成了一种新的特殊的心理疗法即认知疗法。把认知心理学观点应用于临床的开创者之一是埃利斯。这就是埃利斯“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依据,称为ABC理论。引起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外界刺激性事件本身(A),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这个理论认为,造成心理障碍或非适应性的、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如抑郁、焦虑等,其原因也不在于外界不良刺激性事件的存在,而是在于人自身所具有的非理性思维和不合理的信念,因而产生了错误的、歪曲的认知。这样我们就可以帮助和激励病人,用理性思维和合理的信念去战胜非理性思维和不合理的信念。当人的理性思维和合理的信念占了优势,并贯彻于自身的行动之中,就可以排解不良的情绪,而变得心情舒畅、充满信心、富于竞争精神,从而使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得以正常运转。

    总之,认知心理学观点,强调认知改变在心理异常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对心理异常现象及其成因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有些已经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同时依据认知理论创立了各种不同形式且行之有效的认知疗法,这是认知心理学观点的主要贡献。但是,用以解释行为异常的认知心理学观点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实证研究资料的支持,例如,认知改变与行为异常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特别是把成因复杂的情感障碍单纯归因于认知错误或歪曲,明显地存在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以及忽视认知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在行为异常形成中的作用的倾向。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哪些社会因素会引起变态心理?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因素对发生变态心理的作用,认为经济贫困、种族歧视、生活变更、社会压力等,都可能引起变态心理。

    当人们的社会文化环境(关系)发生了变化,而人所形成的一定的人格及其内在的心理品质与行为方式却不能做出相应的适应性改变,或者社会文化环境发生的变化过于迅速、频繁或过于强烈,超出了人所能适应的能力范围。这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文化关系失调或适应困难的情况,并可能导致心理异常,严重时可形成精神疾病。

    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等,处在这些环境之中,由于种种变故,如传统文化的瓦解,价值观念的剧烈变化,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严重扰乱,以及彷徨、恐慌、困惑和紧张的情绪反应,人们的心理健康就难免遭受严重的威胁。一些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无法做出适应性反应的个体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心理异常,甚至发生各种精神疾病,此外,还会引发如酗酒、吸毒、卖淫、赌博、暴力、犯罪等各种不良行为的泛滥。

    还有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因素,作为社会文化冲击,如不良的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或性别歧视、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文化习俗等虽然表面看并不强烈,但它们的缓慢而持续的影响作用,对人们心理健康的侵蚀和引发心理异常的严重性是不容低估的。

    社会文化因素作为心理异常的形成原因,其作用过程是相当普遍而复杂的。任何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差异、变动、冲击都不可避免地在人的内在心理世界中泛起波澜。

    许多研究资料证明,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环境中的人群,其心理异常和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有明显增高的倾向。而且经济地位越低下,心理异常的频率越高。早期美国的霍林斯黑德和雷德利克,英国的戈德堡和莫里森等的研究都相继证实城市里贫穷的下层社会中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病人明显较多。国内12个地区的流行病学抽样调查(1982年)也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同居民的经济水平呈负相关。

    社会生活中的变动或称社会生活事件,牵涉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生活、教育活动、工作活动、经济活动、业余生活、婚恋活动和宗教信仰活动,等等。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曾对5000余人进行了关于生活事件对人的疾病影响的调查研究。以事件的影响大小为标准进行分类。他们认为任何类型的社会生活事件(变动)都能造成人们对疾病的易感状态,特别是一些使人感受到失落的事件影响就更加严重,如亲近的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的死亡,在所有生活事件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其他如离婚、夫妻分居、坐牢、被解雇、大量借贷等,也有相当重大的影响。

    据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显示,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对变态心理的判断标准、患病率的统计分析、症状的表现形式以及预后的估计等,都可能存在差别。例如,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来看,人格障碍、性变态、瘾癖之类问题,都是破坏性的、属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为社会所不容。这类人存在着心理变态,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心理动力学理论如何从意识角度记证变态心理的产生的?如何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动力学模式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说明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认为变态心理不符合一般疾病的概念,而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冲突,即内驱力和欲望引起的内在冲突,以致产生倒退行为等,这均可引起情绪障碍甚至导致心理变态。由于本能欲望经常要求获得满足,但又因社会的制约而不得不被意识压制下去,于是形成内心冲突,因而往往引起焦虑。

    第一,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异常。因而,他实际上是对变态心理学做了彻底的改造,使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从研究过程本身转向于研究病态表现的动力和内容,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患的原因。因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被誉为是变态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二,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推动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

    第三,他提出心理的“防御机制”的概念,即认为,在人的无意识中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能使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及保持某种稳定状态。但如果滥用或运用失效,又可能成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一个根源。

    心理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又一个基本概念。为了减轻或消除焦虑时的紧张不安,以保障内心的安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各种变态心理就是各种防御机制单个的或多个组合起来发生作用的外部表现。一旦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的过度运用,常引起明显的精神异常和人格缺陷。人由于人格结构中的自我经常面临着本我、超我和外界现实,三个方面的压力与威胁,如果难以忍受就会产生焦虑反应。为了保护自身,排除难以忍受的焦虑就发展成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机能,用以防范危险,缓解焦虑,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并且心理防御机制便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可。

    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一种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一方面有着积极的适应功能,使人得以经常维护心理安宁。但另一方面,它又有消极的作用,因为现实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只能起到一种使人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歪曲现实和“自我欺骗”的表现。

    心理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就像人体生理活动中存在一种“内稳态”功能一样,在人的精神活动中也存在一种类似的功能或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中发生问题时,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或处理,从而解脱烦恼、减轻内心的不安与焦虑,以便恢复心理上的平衡,保持情绪的安宁与稳定。

    总之,对防御机制的滥用或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依赖防御机制,而不敢面对现实,主动应对,就会严重妨碍人们从根本上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甚至可能成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一个根源,如对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转换等防御机制的过分运用或运用失效,就会发展出强迫性症状、分离性障碍、躯体性障碍、妄想及其他形式的心理障碍。此外,另有一些防御机制在歪曲现实和消极作用方面相对较轻一些,如升华、补偿、幽默等。

    人文主义理论如何从“人”和“自我实现”出发解释心理变态的原因? 变态心理学的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所创立,始于20世纪40年代。

    人本主义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对治疗的权威性作用;也反对行为主义学派用条件反射和学习过程中的强化作用去解释人的行为。它反对把人看做动物,而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它认为人的行为不像动物,并不全是环境条件作用的结果。而人是自由的、能够独立自主的、具有无限潜能的,并且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各种变化;能理解自己的需要和经验;能分析自己的行为;也能做出抉择并对此承担责任。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处于具有良好心理气氛的环境之中,例如有温暖和同情支持的父母以及家人,每个人就都会发现他的真正自我和他的全部创造性与潜能。

    相反,一个人如果遭到虐待或受到重大的生活经历中的挫折与否定时,自我就会发生创伤或裂痕,内在的潜能不能发挥出来,而且还会受到损害。这样,人们就无法完成自我实现,从而造成自我防御失败和心理失调。

    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这一点,罗杰斯和马斯洛观点相同。人类都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各种潜能的趋向。因此,他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这也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

    由此理论出发,在人际交往中,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按照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不惜改变自身的标准,其结果是使自己失去标准,这样就会使自我概念发生歪曲,从而也就可能导致心理上的混乱。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的肯定时,他的自我概念就会是准确的,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但如果他的个人体验与他对自己的要求和评价相抵触时(这时,他可能会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他就有可能采取歪曲和回避真实情感的办法,以缓和受尊重和自尊的需要与个体体验之间的矛盾冲突。

    自我概念歪曲得越严重,各种心理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罪恶感和精神错乱等就越明显。例如,一个生长在条件良好而又受到积极照顾的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得到父母毫无保留的爱护和尊重,就会发展一种坚强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父母的爱总是带有附加条件的,例如限制儿童只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不然就不能得到父母的爱抚,即评价的标准由别人来规定,从而产生一种“代价条件”的观念。这样,儿童就会形成一种软弱与破裂的自我概念。这种在内心世界中充满代价条件的自我,常常同一个人生而具有的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要体验到的自尊和受尊重的自我倾向发生矛盾冲突,其结果是失望、否认和歪曲,从而引起整个人格的瓦解而导致心理异常。

    由于罗杰斯认为心理异常是在违反人的本性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他主张消除心理异常的关键就是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无条件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关系,并创造一种真诚相待、相互谅解和彼此尊重的良好气氛。这样,人的心理就可以由僵化变为灵活;由静态变为动态;由依赖变为主动;由异常转化为正常;并使其全部潜能得以逐步发挥,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