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都市文化-拓展老舍研究新领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拓展老舍研究新领域原文刊载于《深圳商报》,2011年10月16日。

    ——老舍文化论坛在上海举办

    【深圳商报讯】(驻沪记者楼乘震)“老舍与都市文化高峰论坛”15日起在上海举行,这是由中国老舍研究会和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国内外学者50多人出席并提交论文。

    在会上,老舍之子、中国老舍研究会顾问舒乙列举了各地纪念、研究老舍的种种活动:青岛新建了《骆驼祥子》博物馆,重庆也将把老舍在抗战时期的旧居改为《四世同堂》博物馆,以一本著作建一个博物馆在国内是首创;在北京,除了话剧《龙须沟》在由北京人艺演出之外,该剧正在改编为京剧,同时单口相声《我这一辈子》在京演出十分火爆;世界语的《四世同堂》已出版,俄罗斯出版了俄文版的《正红旗下》;日本的老舍读书会已成立了60周年,发现了多本老舍著作的珍藏签名本;记载老舍抗战时期活动的12封书信近在上海发现。这都说明了人民对老舍这位人民艺术家的爱戴。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认为,21世纪以来,对现代文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从五四扩大到晚清,这对我们对现代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提出了挑战。对老舍的研究同样如此,我们要打破以往的束缚,换个视角,把老舍放到更大的文化背景上来研究。

    吴小美、魏韶华教授指出,“泛媒体”环境是老舍“伦敦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泛媒体”环境中的负面中国形象书写促使他建构起初步的国家形象传播意识。

    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关纪新认为,老舍的早期作品多以旧北京旗人的道德尺度来观察世间人物,而其中包蕴的旧北京人文审读又预示了老舍针对古都北京的文化批判。

    以往对老舍散文的研究不够,上海师大教授杨剑龙认为老舍的散文常用对比的方式描述其对于城市的印象,又常常抓住具有特点的事物以真挚的语言展开描绘,从而展现了城市的特点和作家的真性情,使老舍散文成为具有历史价值的都市写照。

    与会者纷纷从都市文化新的视角探究了老舍及其创作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影响,拓展与丰富了老舍研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