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都市文化-《茶馆》对现实创作的深刻启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曹树钧

    曹树钧,中国曹禺研究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一

    2011年适逢老舍先生逝世45周年,老舍先生作为人的生命已经离开我们45年了,然而他的思想、他的艺术魅力是永生的。重读《茶馆》,联系当前电影、电视剧、戏剧创作的现状,我们更感到,老舍先生所创造的经典,由北京人艺艺术家精心排演的《茶馆》,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在当前更有十分深刻的现实启迪意义。

    剧作家写剧本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写什么?即作品反映的是什么题材。老舍在《题材与生活》一文中,明确指出剧作家选材“应是真正熟悉的材料”。《茶馆》的成功首先在于作者选择的是自己烂熟于心的题材,在生活中深有感受的题材。

    这一点,就老舍本人来说也是经过多次正反经验教训,才慢慢明确的。解放初期,因为老舍是满族人,毛主席曾建议老舍写清朝宫廷生活的题材,老舍婉言谢绝了,因为他虽然是满族人,但正如他所说:“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有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老舍出身于城市贫民,父亲是北京城守皇城的小兵,死于八国联军的炮火中。父亲死后,母亲无以为生,只得给人家缝洗衣服、当保姆。老舍周围熟悉的人也都是泥瓦匠、蹬三轮的、唱大鼓的下层人民。因此他解放后的一个著名剧本写的是一般的贫苦劳动人民如何改变环境,既不再受恶霸们的欺压凌辱,又可以到不脏不臭的地方劳动,这就是著名的话剧《龙须沟》的主题,而这个剧本就成了他在1949年后创造的第一部经典话剧。

    选材上,老舍也走过不少弯路。1953年,老舍创作过一部大型话剧。是写“五反”运动的,在排演之前,老舍光剧本就写过十次。每一次都是从头至尾写一遍,而不是零零碎碎地修改增添。第一稿从1952年2月开始动笔,正是“五反”运动逐渐步入紧张阶段的时候,许多朋友建议他“应该写个剧本,纪念这个空前伟大运动”老舍:《我怎么写〈春华秋实〉剧本》,载克莹、李颖编:《老舍的话剧艺术》。,剧名一度叫《两面虎》。

    《春华秋实》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五毒俱全的资本家。“按照当时的思路,资本家当主角怎么行呢?这把工人摆在什么位置上?于是写了一个工作组;写工作组当然就得写组长;有了工作组得发动群众,于是又写了工会、工会主席、副主席、工会的福利委员……还有那个运动怎么开始的,中间怎么转变的,最后对这个五毒俱全的资本家怎么处理……这些当时可费了老劲了。”英若诚:《赴欧演出随想》,[德]乌苇·克劳特编:《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下简称《东方》),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第116页。七改八改,最后这个戏也就不像戏了,根本无法保留下来。

    《茶馆》的诞生过程也有过曲折。起初(初稿)作者想配合1955年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公布,写一部关于1949年前想在中国实行宪政的企图屡遭失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民主选举的话剧。这个戏是为配合全国民主选举的宣传形势而写的。第一幕发生在一座茶馆中。老舍把初稿拿到剧场念给剧组同志们听,大家都觉得第一幕写得最精彩。

    北京人艺领导班子经过研究,对于这个剧本,总体上并不是很满意的。然而,会上焦菊隐导演经过认真思索之后,“提出能否建议老舍以茶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单独发表成一个多幕戏,着重反映几个时代的不同变迁”,“让所有人物都集中在茶馆里登场表演。甚至剧名也可以就叫做《茶馆》”。梁秉堃:《老师曹禺的后半生》,作家出版社,2010年,第111页。这一建议一提出来,首先就得到了曹禺的鼎力支持,他亲自带领几位领导同志特意登门和老舍面谈。老舍听过意见之后,一拍大腿,毫不犹豫地表态说:“这主意出得好!”这一提议立即启发了老舍,索性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他欣然接受大家意见,并表示三个月后便可交出剧本。

    因为写的是老舍烂熟于心的生活、耳熟能详的人物,修改稿一气呵成,很快就出来了,基本上就是现在演出的《茶馆》的样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考验,尽管中间(1963、1966)几度被“极左”思潮否定、批判,但《茶馆》却越来越显示了它的思想艺术光彩,被证明是真正的艺术经典。

    《茶馆》选材的这一成功经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证明,艺术创作“主题先行”、配合任务写运动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出现了一大批歌颂“大跃进”的剧本,如话剧《降龙伏虎》、《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烈火红心》、《敢想敢做的人》、《光荣的岗位》(歌颂城市办食堂)等剧作。它们的生命力十分有限,大多保留不下来。

    雕塑家罗丹说得好,“艺术就是感情”。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专著《艺术论》中进一步指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在这一论述中,托尔斯泰不仅指出了人们的感情来源于生活体验,艺术创作活动重在表达人的感情;感情是人们进行艺术欣赏的介质,同时指出了不同的艺术种类用不同的形象手段,旨在表达人的感情,这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

    剧本创作必须取材于作者烂熟于心、深有感受的人物事件,以及在生活中真正体验过的感情,这才具有艺术生命力。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艺术规律。艺术作品若“主题先行”,即便主观上想出遗憾的是,这一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直至今天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抓艺术创作的主管部门不少人并没有真正领悟到,他们仍然可悲地在重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错误,将艺术作品变成“主题先行”,配合政治任务的工具。因此,尽管他们主观上想抓精品,但这样抓出来的剧作根本不可能是真正的艺术精品,而只能是昙花一现的平庸之作,甚至是一堆废纸。精品,也会因经不住时间检验而成为昙花一现的平庸之作,甚至是一堆废纸。

    二

    作为一位剧作者,在确定了创作题材之后,一个具体的创作问题,便是如何结构剧本,采用怎样的结构形式。《茶馆》在艺术上的又一个成功经验,是老舍从作品的实际内容出发,不为传统的结构形式所束缚(用老舍的话来说:不为已有的老套子捆住),创造了崭新的结构形式。传统的戏剧在结构上主要有“开放式”、“封闭式”两大类型。“开放式”结构是指戏剧情节从头到尾原原本本表现在舞台上,一般都是一人一事,或以一人一事为主,事件的发展有起承转合。如中国的戏曲《梁祝》、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茶馆》反映的是旧北京一般市民的生活,描写的是整个中国五十余年中深刻的社会变化,人物众多,根本不可能用“开放式”结构来表现。《茶馆》问世之后,有的人认为此剧故事性不强,而且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参加革命为主线,去发展剧情,这样更像戏剧。然而这仍是开放式结构的套路。老舍是一位有主见的、有创造性的剧作家,他婉言谢绝了这种建议:“因为那么一来,我的葬送这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我的写法有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克莹、李颖编:《老舍的话剧艺术》,第156页。

    那么,采用“锁闭式”结构方法行不行?更不行。“锁闭式”结构方法从临近高潮的地方开始写戏,往事通过回顾的方法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交代出来,每一次回顾迅速地推动现在剧情的发展,如《雷雨》、《玩偶之家》等。这种戏剧仍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一天一夜或两天一夜)展开剧情,将几十年的前史通过倒叙揭示出来。《茶馆》人多、事多、时间跨度大,根本不可能用这种结构方法来构思全剧。

    勇于革新的剧作家契诃夫,在剧本《海鸥》中借剧中人物特里勃列夫之口指出:“问题并不在于新形式或者旧形式,而在于当一个人写作的时候根本不应当想到什么形式,只是让它从心灵里自然而然地流涌起来。”

    正如曹禺先生所指出的:“这也是代表了契诃夫自己的意见。契诃夫正是要反对当时创作中有一种不顾内容而追求所谓‘新形式’的倾向,但契诃夫的剧本正是创造了一种新形式。他是为了表达新的内容而采取了新的形式的。”曹禺:《读剧一得》,《论戏剧》,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56页。

    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在西洋戏剧史上又出现了一种“人象展览式”的结构类型,它表现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生活风貌和性格特点,或表现社会一角的横断面。如高尔基的《底层》、曹禺的《日出》、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等。《茶馆》有点近似于这种类型,但老舍根据他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又有许多的创造。

    《茶馆》的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日出》是一周两个场景;《上海屋檐下》是上午、下午、晚上,一天时间),而以茶馆这一个地点展开。《日出》、《上海屋檐下》剧出场人物总共只有十几个人,而《茶馆》中的人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七八十人,开口说话的人有五十多人。这在中外戏剧史上是罕见的。老舍根据这一特定的内容,在结构上创造了许多别具一格的方法。

    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幕放在康梁变法失败之后,第二幕放在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之后,第三幕放在日本投降之后,三个“后”字明确地揭示了老舍的意图不在写重大政治事件本身,而在写这些重大政治事件发生之后在社会上引起的波澜,巧妙地揭露了一切反动统治阶级不管如何“改朝换代”,总归是“换汤不换药”,甚至更加贪婪、无耻的本质。

    在地点的安排上,老舍从他熟悉的、深有感受的生活发展,选择了一个特定的视角——茶馆这个社会小窗口,从侧面反映了三个行将崩溃的时代,透露出社会的根本矛盾。这样,既能避作者所短,又能扬作者所长,保证此剧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茶馆》的结构还有一个特色: 第一幕写得特别精彩。从编剧角度来说,第一幕历来被作家认为是最难写的,因为它要交代前史、交代人物关系,剧情往往进展迟缓。然而,《茶馆》第一幕却与众不同,它通过“马五爷的威风”、“康六卖女”、“常四爷骂洋货”、“人不如鸽”、“秦仲义驳常四爷”、“庞秦交锋”、“茶客愚昧”、“一言获罪”、“太监买妻”、“将,你空了!”这十个戏剧性生活片断,反映性质不同、色彩各异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晚清末年的反动统治与人民的尖锐冲突。戏剧冲突不仅一开幕就很尖锐,而且表现形式又多姿多彩。如:

    “马五爷的威风”表现了常四爷与洋奴的对立;

    “康六卖女”表现了破产农民与人贩子刘麻子的尖锐矛盾;

    “常四爷骂洋货”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秦仲义驳常四爷”表现了民族资本家与爱国旗人的思想矛盾;

    “庞秦交锋”表现了顽固派与维新派狭路相逢的唇枪舌剑;

    “一言获罪”表现特务横行,人民遭受着白色恐怖;

    “太监买妻”表现了无辜百姓惨遭反动派蹂躏的悲剧。

    如此等等,冲突形式多样,戏剧场面丰富多彩,使戏一开场就具有气氛热烈、内容充实、生活气息十分浓郁的特色。

    曹禺读完第一幕拍掌叫绝,誉为:“这是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经典,经典!”《茶馆》在西德演出时,一位西德评论家一语中的地赞扬道:“《茶馆》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全剧用貌似轻松的手法,将零散的故事组织成一幕阴郁的历史画面。”托马斯·蒂林格:《穷苦的北京人》,《东方》,第75页。

    三

    《茶馆》在人物描写与事件描写的关系上,坚持以人为本,事随人走,全力以赴塑造主次分明、鲜活的人物形象。

    《茶馆》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七八十人,开口说话的有五六十人。但老舍并不平均花力气,而将剧中人物分为“片断式”(或曰“浮雕式”人物)、贯穿式人物两大类。片断式人物如马五爷、流氓头黄胖子只有几句话、几个小动作,由于老舍知道他们一辈子的事,因此只需挑一两句典型的话,便使人物的特点栩栩如生。

    作者对贯穿式人物如王利发、常四、秦仲义、康顺子等,他们的性格则是立体的,有发展的。如茶馆老板王利发,精明能干,随着阅历的增长他又增添了混世的油滑气与无赖相。他圆滑世故、八面玲珑、应付自如,自私而不害人,是个逆来顺受、安分守己的生意人。但挣扎了半个世纪,最后三皇道要砸茶馆,沈处长要占茶馆,王利发被迫发出控诉旧社会的愤懑之声,并以死抗议黑暗的旧时代。又如常四爷,为人正直,有勇气,同情弱者但又有等级观念,对朝廷的特务也还有些怕。最后发出这样的悲叹:“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痛心地认识到自己一生的美好愿望与顽强奋斗,均已化为泡影,成了令人喟叹的回忆。《茶馆》所有贯穿式人物呈现在观众心目中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

    话剧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来塑造人物,戏剧语言的成功与否对戏剧艺术的质量有很大影响。高尔基认为剧本的语言应有严格的独特性和充分的表现力,他甚至认为“用来写剧本的口语对于剧本具有多么巨大的、甚至决定性的意义”。(高尔基:《论剧本》)

    作为名副其实的语言艺术家,老舍高度重视语言的重要性,他认为:“我们学习写作,首先要学好运用语言。”老舍:《关于文学创作中的语言问题》,克莹、李颖编:《老舍的话剧艺术》,第211页。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反映。他尤其重视语言的性格化,认为“对话是人物性格的‘声音’,性格各殊、谈吐亦异”老舍:《话剧的语言》,克莹、李颖编:《老舍的话剧艺术》,第217页。。《茶馆》中人物语言的高度性格化是其艺术成就的一个突出表现。无论是王利发、常四,还是庞太监、刘麻子,他们的语言确实做到了“话到人到、开口就响”。这是由于老舍创作时“要求自己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的性格与生活上”,由于对人物性格烂熟于心,悉心研究,因此他能三言五语就勾画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曹禺读《茶馆》,情不自禁地赞扬他剧作“语言之生动,闪烁着智慧与哲理的警句,都使许多人深思不已。他的剧本在舞台上屡获成功,决非幸致”曹禺:《老舍的话剧艺术·序》。。

    《茶馆》中有些丑类、“人渣”,在舞台上出场次数并不多,但是由他们嘴巴里吐出来的没有人味的话,将他们干坏事“怪有滋味”的混蛋逻辑、丑恶灵魂暴露无遗。例如人贩子刘麻子自己并不认为他做了坏事,他将15岁的康顺子卖给庞太监,进手白银二百两,只给卖主康六10两,独吞190两,康六质疑:“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吗?”刘麻子说:“卖到窑子去,也许多拿一两八钱的,可是你又不肯!”冷酷刻毒,可见一斑。他干的是丑事,却对康六表功:“我受你之托,叫你不吃亏,又叫你女儿有个吃饱饭地方,这还不好吗?”常四骂她:“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他却振振有词:“我要不分心,他也许找不到买主呢!”如此语言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从品格上讲,刘麻子不是人;从艺术上讲,他是一个生动的人,真实的人。这才产生一种力量,使人痛恨这种丑类以及产生它的那个罪恶的时代。

    当今,各种电影、电视剧充斥荧屏,但越来越多的观众却感觉一些电影和戏剧、电视剧里演的故事情节和内容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剧情和人物脱离现实,根本没有反映出广大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无法唤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和亲切感。

    一些青春偶像剧中的人物都出身不凡,衣着光鲜,出有名车,入有豪宅,平时似乎不必工作,更少学习,生活的全部就是和恋人一起吵吵闹闹、卿卿我我。此类作品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同时剧中奢华的物质展示、爱情至上的价值取向、不劳而获的生活幻想,又极易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

    近期正在热播的一部抗战历史剧,甚至有这样的情节:懂日语的抗日游击队员只要动动嘴皮子,设卡日军就乖乖放行;我军几颗手榴弹就把日军飞机炸毁了行,等等。真正的抗战是这样轻而易举的吗?年轻的观众忍不住发出这样的疑问。

    针对当前不少电视剧、电影、戏剧的剧作者心态浮躁,胡思乱想,人物情节严重脱离生活、胡编乱造,我们提出“回归老舍”,认真学习老舍和北京人艺艺术家们创造的真正的经典《茶馆》的艺术经验,才更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恒久的借鉴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