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郑和故里随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青松

    郑和(1371—1433年),回族,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和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在郑和去世582年后的今天,因梁启超先生的书中记载,因李根源先生在南华留下的三块石碑,更因南华县一批远见卓识的文人志士锲而不舍,南华县是郑和故里这一观点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观点的交融、碰撞,就会产生思想的火花,伟大航海家郑和与九府通衢的南华实现了历史的对接。沉寂多年的“郑和故里南华”这张名片横空出世,作为生活在南华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是值得庆幸和欢呼的!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有幸与省、州、县“郑和与南华”文学创作采风团的作家老师一道,参观了龙川江北岸逯家屯石门山的“郑和故里摩崖”、鹦鹉山公园“郑和故里碑”。听着大家的观点,我对“郑和故里南华”深信不疑。听说郑和养父的后裔居住在南华县城西街,就在我工作四年的老县委对面,原来600年前的郑和与我离得如此之近。下午,我独自一人行走在南华县城西街,试图触摸、寻觅和遇见。一群八九岁的孩子打闹着从街面拐向了一个胡同,一个高大、英俊的男孩在他们中间显得十分特别。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600年前的郑和。我急忙大步流星,向孩子奔跑的方向赶去。顽皮的孩子们在巷子里分散回家,我急切地寻找着那个与众不同的孩子的身影。突然间,那孩子从一间房门一闪没了踪影,我立即朝着房门飞奔。在一幢低矮、破旧的房屋前,我停下了脚步。大门半掩着,里面的声音清晰明快,我试图推开它,推开这道尘封600年厚重的门,寻找我心中的英雄……

    静静的龙川江

    龙川江为金沙江南岸一级支流,水源丰富,发源于南华县天子庙坡东侧的蒲藻塘,由西向东流经南华县沙桥镇、龙川镇及楚雄市,又折向北进禄丰县,经黑井镇和元谋县,横穿元谋坝区,最终在元谋北部的江边乡汇入金沙江。流域面积9240.7平方千米,全长约246千米。龙川江是南华人民的母亲河,哺养着沿岸的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元朝初年,郑和的祖先移居云南,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时称“色目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1371年,郑和出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加,因而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哈只”,即“巡礼人”或朝圣者之意。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后,云南还在元朝残余势力的统治之下。因云南险僻,明太祖不欲用兵,数次派特使劝降,元梁王不从,并杀了明使,企图为元朝保住云南这块最后的地盘。为了躲避战乱,郑和之父马哈只把郑和安排到镇南(今南华)避难。1375—1382年,郑和在镇南一个郑姓回族家庭里生活了六七年,被养父改姓成为养子。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龙川江里,一个少年一个猛子扎了进去,等再浮出水面已是500米开外。4岁的郑和很快就适应了镇南的生活,与当地的孩子们打成一片。4~6岁是郑和最快乐的时光,白天与小伙伴在龙川江里光着腚子打鱼摸虾,开怀畅游,晚上在街巷里玩捉迷藏。还不时到鹦鹉山上掏鸟窝,捣马蜂窝。龙川江、鹦鹉山、街巷,成了郑和与同伴打闹嬉戏的战场。7岁时,养父将他送进了当时最好的私塾,开始了长达4年的求学生涯。郑和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渐渐地崭露出了过人的才华,深得私塾先生的喜爱。郑和白天在学堂里读书,下学回家后还帮助养父干些活计,一家人十分欢喜。10岁的郑和英俊潇洒,鹤立鸡群,深得同姓一同读书的女子郑敏爱慕,主动吐露芳心。郑敏是个混血少女,眼睛碧蓝,身材轻盈,美艳如花。两个情窦初开的孩子一起上下学,一起探讨问题、交流思想,享受着幸福时光,两颗年轻的心纯洁地跳动着。同上私塾的一地主家的儿子郭少斌对郑敏的美貌和才华十分看重,只是苦于表达。看到郑和与郑敏如此情形,郭少斌恼羞成怒,纠集了一帮纨绔子弟对郑和与郑敏大打出手。为了保护郑敏,郑和被七八个孩子打得遍体鳞伤。这不但没有阻止他们的交往,反而加深了两个莽撞少年的感情。面对纨绔子弟的骚扰,为了保护郑敏,郑和苦苦思寻。在一个云淡风轻、月光皎洁的夜里,郑和在鹦鹉山遇到了一世外高人,遂拜师习武。从此,在鹦鹉山松林、在龙川江畔,都留下了他“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影子。同时,他的功课也大为精进。郑和的文才武略,为后来给燕王朱棣立下汗马功劳打下了基础。

    1382年,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郑和身份在镇南不幸被明军识破被抓获,同百余名儿童一起成了明军的俘虏,被傅友德、蓝玉(沐英镇守云南)带回京城(今南京),郑和由此结束了在镇南的7年生活。龙川江水哺育了郑和最美好的年华,铸就了他果断、坚毅、仁厚的性格,他从此走向了全国、走向了大洋。

    州城如船

    《镇南州志》记载:州城如船!船上有桅杆,船边还有桨。从镇南州城防图看,明朝的州城确实建得像一艘大船,玉皇阁、文昌宫就在城中。

    郑和到南京后,被阉割成太监,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郑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在靖难之变中,郑和在河北郑州(今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000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最远曾达东非、红海。每到一处,郑和招徕各国向明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郑和航海宝船最大的长44.4丈,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4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200人才能起航,一艘船可容纳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郑和七次下西洋,历经28年,作为一名海军统帅,他指挥着200余艘舰船,27000多人,要经历多少战争和风浪。在浩瀚的太平洋、印度洋航行中,郑和梦里经常回到镇南,龙川江、鹦鹉山、西街小巷、私塾里朗朗的读书声,还有郑敏……这些场景历历在目,每每醒来都泪湿满襟。苦于对故乡的思念,郑和遂命人安排银两为镇南建设州城,州城仿照郑和的宝船设计,历经3年建成。据有关史料记载:“州城甃以砖石,周三里,高二丈,厚七尺。设四门:东曰巩华,南曰文明,西曰来远,北曰龙泉。门各有楼而无池,城式如船,中建玉皇阁,高耸如桅以镇之。”州城建成后,身处印度洋航行中的宝船上,郑和宛如躺在家乡的州城里,每晚都能安然睡去。在以后的航行中,郑和带领他的船队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经历了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防卫性作战,克服了惊涛骇浪、水土不服,化解了海盗、暴风雪等,一次次化险为夷,建立了不世之功。

    改写“叔负侄,侄不负叔”历史

    在武定县狮子山正续禅寺内大雄宝殿的柱子上,有这样一副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远古的历史,王朝稳固、政权更迭,无不腥风血雨。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守将李景隆、谷王穗背叛建文,打开金川门降迎燕军。建文皇帝朱允炆得知燕军已经打进南京城,自知大势已去,建文和杨应能、叶希贤化装为和尚,程济为道人,连同其他20多个大臣,分别从鬼门和水门连夜逃出皇宫。建文君臣4人,一路以师徒相称,东藏西躲,历尽艰辛,经过一年长途跋涉,半路走散了应能、应贤,建文同程济2人来到云南省城。这时镇守云南的总兵官是世袭黔国公沐晟。沐晟自小在宫中同建文一起长大,两人情同手足,但是,他怕招来灭门之罪,不敢收留建文,采取“既不挟之以开衅,又不卖之以邀宠”的策略,把建文送到武定府,交给罗婺彝族部落的首领海积秘密保护。朱棣为解除心头大患,派出太监郑和等得力干将,四处寻访建文皇帝下落。面对严峻的形势,建文心灰意冷,干脆在狮子山出家当了和尚。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没有打探到建文帝的消息后,又以回云南省亲扫墓之名暗访建文帝的行踪。听闻建文帝或许被沐氏与凤氏秘密隐藏落发为僧的密报后,郑和亲率大军赶往武定府3里开外安营扎寨,120名亲信连夜包围了狮子山正续禅寺。一窗之隔,在青灯古佛旁,一个熟悉的身影跃然纸上。郑和心里在翻腾,历经多少艰难险阻,一个盖世奇功就要落在他手里了。正当要指挥120名亲信动手之际,大雄宝殿里传来了雄浑的钟声。郑和循声前往,在释迦牟尼三世佛和观音菩萨脚下烧香礼拜。跪拜在佛祖下,36岁的郑和思绪万千,想起了人生的种种际遇,童年为逃避战争罹难到南华生活,中途不幸被俘遭受宫刑,后又追随朱棣师出无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生灵涂炭,实则罪人。一念之间,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走到了建文帝念佛的居所前,行跪拜之礼后悄然离去!

    为了封锁建文帝在狮子山出家的消息,郑和命令120名亲信在狮子山集体自杀为国捐躯。一时间,武定城乌云密布,血流成河,勇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第二年的春天,在狮子山勇士捐躯的地方,长出了一园子妖艳动人的牡丹花,一直延续至今。建文帝每年都到牡丹园浇花,每年祭日都会为120名勇士诵经祈佛。他不再北望,不再怀念燕山,不再向往皇权。而不经意间,他会向南望,在佛祖面前祈祷,祈望大将军郑和和他的船队以及27000多人平安凯旋!郑和用不世奇功与120名勇士的生命,保住了建文帝的命,让他在狮子山平静地生活了40年,为燕王朱棣积了点德,改写了“叔负侄,侄不负叔”的历史。

    (作者为南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