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自朱元璋率军推翻元朝统治,在南京称帝起,至崇祯皇帝被李自成起义军推翻,并自缢于北京煤山,走过了276年绵长坎坷的历史长河,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有过力图恢复汉唐气象的盛举,无奈他们的子孙继承皇位之后演变成荒芜朝政、沉溺声色、专制压抑、受制于宦臣的庸君,昔日“雄踞万邦”的大明帝国终被推翻。
在整个大明王朝扑朔迷离、绚丽多彩的历史中,出生于云南,曾经在南华生活成长的郑和,不能不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坐落在北京昌平区西关环岛周边的北京十三陵明皇蜡像宫是一座蕴含独特艺术文化气息的旅游胜地。明皇蜡像宫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经投资两亿多人民币才得以建成,可见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伟。明皇蜡像宫的主展厅约有8400平方米,在这里展出的蜡像乃是以我国明朝的诸多皇帝为主要内容,这些蜡像栩栩如生,表情逼真,并融合了场景、声音以及影视技术,表现得更为生动。其中有一座展厅表现的就是郑和下西洋的画面。苍茫的大海、芦苇、轮船,一身戎装的郑和腰悬宝剑,伫立在船头,目光如炬,大手一挥,就开启了那个大航海家的时代。
2014年我到了北京明皇宫,伫立在那个栩栩如生的郑和蜡像下,浮想联翩,思绪飘回了家乡,那个菌子飘香的地方。是的,南华!那个地处滇中高原,享有九府通衢地、革命老区县、生态美食城、野生菌王国美誉的小城。我仿佛看到少年时代的郑和,正无忧无虑地和小伙伴们上山放羊,下河摸鱼,用弹弓打鸟,爬树偷桃,他快乐地奔跑在这片土地上,发出银铃样的笑声,像风一样自由。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生于滇池之滨的一个回民家庭。其祖先或与元初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有着某种血缘关系,祖父及父辈均为元朝重臣,封滇阳侯。他们曾经远走天方朝觐,被人尊称“哈只”,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4岁时因家庭变故,马和被父亲马哈只米里金送到镇南(今南华县)郑姓回族家避难。11岁时,明军入滇,郑和被掳至南京,屈遭宫刑,转而北上,离开了生他养他的云南故乡。
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因功累擢成为内官太监的郑和受明成祖委派,率领巨舶62艘、士卒及随行人员27800余人,开始了他举世闻名的航行。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民间传说是为了帮明成祖朱棣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皇帝。据说,建文帝朱允炆当皇帝前,他爷爷朱元璋就有点不放心,提醒他,你当了皇帝要当心你的那些叔叔不服。并给他留下一个包袱,让他遇危难时打开。后来,果然,四叔燕王朱棣发难,兵戎相见,从北京杀到首都南京。大兵很快攻进皇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如何是好,他忽然想起爷爷当年交给他的那个包,赶紧拿出来,打开一看,是4套僧衣,还有佛家度牒,并且备有剃刀一把……孙子朱允炆很理解爷爷朱元璋良苦用心,当即,3个身边跟随的人同他一起剃光头发,穿上僧衣,从城角门逃之夭夭……等燕王朱棣打进皇城时,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知他逃往哪里,有人说他乘船逃往海外。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始终是明成祖朱棣的一块心病。所以后来朱棣派郑和几次出洋寻找……
郑和率领船队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沿我国东海、南海而下,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经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暹罗(今泰国)、锡兰(今斯里兰卡),最后经古里(今印度西岸)返回中国,历时两年零两个月。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远航船队,其船大者长44.4丈、宽18丈,中者长37丈、宽15丈,“体势巍然,巨大无比,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远航,其航行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不仅在中国航海史上是第一次,而且在世界航海史上亦无先例。它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早83年,比哥伦布远航美洲早87年,比达·伽马发现新航路早93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到达菲律宾)早116年。之后,郑和又分别于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七年(1409年)、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宣德六年(1431年),六下西洋,历经30余国,最远处到达今非洲东岸的骨都束(今索马里)、麻林(今肯尼亚)及红海的麦加(今沙特阿拉伯)、亚丁湾的阿丹(今也门民主共和国)。七次航行的总航程达70000多海里,可绕地球3周有余。前3次航行主要集中在印度及其以东的区域,属于恢复旧有航线的性质。航行途中,梗化不恭者“擒之”,寇肆暴掠者“灭之”,“海道由是清宁,番人赖之安业”,使中国与东南亚并印度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了保障。后4次航行则逐渐向西延伸,开拓了通向西亚、东非的新航线,从而把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带到了一个前所未至的地区。
郑和的七次远航把中国带进了世界,船队“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也把世界带进了中国,“诸国使者,随和朝见”者无数。作为七次远航结晶的《郑和航海图》与《过洋牵星图》,为“天朝大国”的臣民沿着郑和的航线远到西亚、非洲提供了可能。而郑和助手马欢、费信、巩珍所写的《瀛涯胜览》《星搓胜览》《西洋番国志》详细记载的所到各国的物产、贸易、风俗,则为“天朝大国”的臣民了解西洋各国的情况提供了参考。郑和七下西洋极大地刺激了明代的臣民寻求海外的热情,《三宝太监西洋记》《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海外历险的故事成为人所共知的话本。在郑和张开的帆下,一贯“惟此惟大”的“天朝大国”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有着悠久传统的中华文明获得了再度辉煌的契机。
宣德八年(1433年),在最后一次远航回国后不久(一说航行途中),郑和病死。这是大自然的法则,郑和不应有恨;何况以其七下西洋的业绩,他当死而无憾。遗憾的是,“天朝大国”的后继者们并没有沿着郑和开辟的航道,永远张开通向世界的帆。恰恰相反,他们关上了国门,落下了这道希望之帆。“天朝大国”也就在它的余晖消尽以后,最终没落了。这是郑和的遗憾,也是我们至今仍然抱恨不已的事。不幸之中蕴含着幸运,明王朝虽然迫使郑和离乡背井,但却把货通万国的都城、宽阔无垠的大海以及整个世界送进了他的视线。
(作者为楚雄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