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南华县城西的鹦鹉山公园,在公园大门的左边,有一环形的水榭楼台。亭子里,树着一块高1.75米、宽0.7米的石碑,其碑文右竖镌:大中华国四千六百九年十月;正中竖刻: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左落款为:陆军第二师长节制迤西各属文武官吏西防国民军总统官李根源立石。从落款我们可以得知,此碑由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民国元老、辛亥革命先驱李根源所立。
在南华县城西约2公里、龙川江北岸逯家屯石门山的路边石壁上,也有一块比这更大的“郑和故里碑”,当地人叫“郑和故里摩崖”,石刻内容、字迹与鹦鹉山公园所立碑一模一样。但经过10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如今字迹残毁,已经变得斑驳难辨。其实,李根源当年在镇南(今南华)立了3块相同的“郑和故里碑”,一块立于镇南州城西门外,一块立于州城东门外,另一块则刻在茶马古道路边的石崖上。城东、城西这两块石碑曾一度遗失,所幸城西的这块在20世纪80年代被当地农民挖地时挖到后得以保存下来,今立于鹦鹉山公园内;城东门外那块至今下落不明。现存的两处“郑和故里碑”古迹已被楚雄州人民政府确定为楚雄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根源为何兴致勃勃,在镇南立三块“郑和故里碑”呢?
李根源根据梁启超的著述和在镇南的调查,认为郑和原本姓马,回族,早年丧父。在1381—1382年间,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大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三十万大军进攻云南梁王时,作为元朝地方官员的郑和父亲,率郑和一家在逃往滇西大理的途中,路过楚雄、镇南时,郑和与家人走散后流落民间,被一郑姓的回族所收养,遂改姓郑。当地民间流传也有说是郑和的父亲把全家人送来镇南避难。不管何种传说,看来郑和幼年确实曾在镇南生活过,郑和故里晋宁方面也认可这种说法。明军占领云南后,郑和身份不幸被明军识破被抓获,被傅友德、蓝玉(沐英镇守云南)带回京城,惨遭阉割。
但是根据梁启超的著述也好,还是镇南当地民间传说也罢,这只能说明郑和曾经流落于镇南,并谈不上什么“郑和故里”之说,最多是郑和的第二故乡。现在看来,李根源此结论下得有点草率。但在100多年前,情况与现在完全不一样。李根源(1879—1965年)是我们云南腾越(今云南腾冲)人,他每次进出云南都要路过并留宿“九府通衢”的镇南,对镇南的考察不只一两次,并在镇南留下诗作。学术界人士一般认为李根源寻访记录下来的史料严谨可靠,他从不轻信原有资料的记载或民间人士的口述,而是注重身临其境,亲临现场考察。他立“郑和故里碑”的时候,郑和的身世仍然是个不解之谜,不像现在考证得这么深入明白。《明史·郑和传》仅云“郑和,云南人”5个字,并未写明郑和生于云南何时何处。所以,在100年前,李根源根据梁启超的著述和镇南民间的传说,考证得出镇南是“郑和故里”并不草率,可算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重大发现。并在他《滇西兵要界务图注》中注明:“明三保太监郑和,州人也。”
李根源在镇南立了三块“郑和故里碑”,足见李根源对郑和其人其事的关注和崇敬。李根源称郑和为“大冒险家”,而不是像我们今天称郑和为“伟大的航海家”,作为云南重九起义的重要成员,李根源深知郑和七下西洋的战略意义。我们不妨查看一下李根源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郑和故里碑”刻于“大中华国四千六百九年十月”,此应该是黄帝纪年,即1911年10月,这刚好是云南辛亥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后不几天,李根源被蔡锷任命为陆军第二师师长兼迤西国民军总司令,全权处理滇西事宜,从昆明向滇西进军路过镇南的这段时期。当时蔡锷与李根源等一批仁人志士领导的云南武装起义,何尝又不是一次“伟大的冒险”?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气氛中,面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李根源自然会想起500多年前,云南这位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涉足亚非37个国家和地区波澜壮阔、远扬四海的伟大航海家郑和。这与李根源当时的理想抱负、所处的领导地位和时代背景是一致的。
原载《云南政协报》,2012年9月21日
(作者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南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