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书前书后-《人才诗话》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近三四年,结合工作实际,我常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随笔》专栏及其他报刊上,发表一些关于人才问题的杂文、随笔,并在里面引述了一些含蕴丰富、见解新颖、寄怀深远的古典诗词。这类文字发表得多了,有些同志便怂恿我沿着这个路子写一部“人才诗话”之类的专著。他们认为,这是运用文学的形式、史论的笔法,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人与事、情与理、诗与史熔于一炉的创新与尝试,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与美学价值。我尚有自知之明,当然未敢率然自任。但觉得,这个想法确实很好,不妨把它作为努力的目标,“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当我把这个打算讲给文史界和出版界的几位名家时,竟也得到他们的赞同与鼓励。

    这样,我便坚定了撰写这本小册子的决心,并从两个方面做些必要的准备:一是翻检《诗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宋诗纪事》、五朝诗别裁集等几十部历代诗歌总集和选本,从中选录出近三百首论述人才问题的诗歌;二是认真研读了各种人才学论著,收集古今中外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史实、轶闻、佳话。在此基础上,兼顾人才诗的内容和人才现象、人才思想、成才规律、人才制度等各方面的问题,拟定近百个写作题目,边准备,边构思,边写作,试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一些古代诗文和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力求从中引出一些科学的结论。

    说是一种“创新与尝试”,也许有些道理。因为过去不但以这种形式论述人才问题的杂文、随笔专集尚属罕见,而且,人才诗的编选工作前人还没有做过。就连“人才诗”这个名词也是由笔者杜撰的。我国是诗歌的大国,数千年来,诗人如云,华章似海;人才问题,自然也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宝藏,而且在学术方面,也为我们开展人才学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养料,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这些诗歌,有的托物寄兴,言近旨远,面对现实,有感而发,往往以曲折、委婉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充实的意蕴、含蓄的旨趣、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旋律,给予读者以深刻的启示;有的述史叙事,杂以议论或抒情,“搅碎古今巨细,入于兴会”(清·王夫之语),所谓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作为哲理的激情或历史的反思,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有的以议论为诗,刻意翻新,直抒胸臆,大多以牺牲形象性为代价来强化哲理性,突出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有助于我们开拓思想,探讨问题。当然,这些诗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问题。一是,限于篇幅,拘于声律,不能像文章那样,曲折尽意,析理入微;二是,限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古代诗人未能对人才学各个方面问题作全面论述,涉及到人才对象,也只有政治、文学、军事方面的,而于科技、经济、法律方面的人才则绝少论及;三是,一些诗篇偏重于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言行,忽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在揭示历史规律、认识客观事物方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反映了时代与阶级的历史局限;四是,有些诗篇干涩、枯燥,忽略形象性,缺乏艺术感染力。这些缺陷,对本书的写作产生一定的制约与影响作用。比如,有些重要的人才思想、成才规律,本应加以论列,但因找不到相对应的古代诗歌,只好忍痛弃置。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揣谫陋,按照原定篇目,一篇一篇地信手写来。虽然难免挂一漏万、牵强附会、捃摭吞剥之讥,而熔诗入文,为我所用,引古论今,自抒怀抱,在人才学研究与古代诗歌鉴赏方面,总算进行一番“筚路蓝缕”般的探试。为败为成,是瑕是瑜,听凭广大读者去鉴别与评定吧。如果尚能引起一些古典诗歌爱好者、人才学研究者、领导干部、组织人事部门的同志,特别是立志成才的广大青年朋友的兴趣,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我将感到莫大的欣慰。

    本书写作过程中,曾参考了《中国人才史稿》、《宏观人才学》、《人才述古》、《人才学概论》、《人才知识手册》和《唐诗鉴赏辞典》、《历代论史绝句选》、《历代题画诗选》等许多名家的著述,以及报刊上的有关文章。现在,谨向它们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著名作家余心言同志于百忙中为本书作序,使我受到巨大的鼓舞与鞭策,在此一并致谢。

    王充闾

    1987年于营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