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这一形势,沈阳市图书馆研究馆员李东红女士呈献给读者的这一部新著:《沈水微澜》,可说是得其时也,得其地也。
本书特色比较鲜明:就内容看,它突出抓住了地方近现代史和民间传统文化这样两根主线,或者说当代学术界、文化界的两大热门话题。作为一部地方史籍作品,它基本上是以人物为经,以地域事件为纬,编结成一张近现代的史网,突出展现辽沈一带的地域特色;兼及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的研究。取材广泛,涉猎面比较宽。就形式看,运用民族形式,体现民间特色,用事实来说话,摒弃高蹈、空泛的议论;讲故事、述行状,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许多事情,彰彰犹在人耳目。“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如何看待昨天,关系着如何看待今天和我们的明天。历史文化的认知价值,是绝对不可忽视的。《沈水微澜》的作者,捕捉种种历史侧面,梳理大量资料,厘清历史真相,以纪实手法、文学笔调,向读者展现了辽沈一带以至整个东北地区近现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动力,获得智力支持,接受生动具体的理想、信念、人格的教化,进行深入的人生思考。
过去,人们提起“九一八”这个国耻日,心情总是无比沉重,感到万分悲愤、压抑,似乎直到七七事变才爰举义旗,挥戈逐日,一腔闷气才算合盘吐出。然而,许多人并不清楚地了解,实际上,从东北沦陷之日起,关东大地的英雄儿女们,就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投身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十四年间,先后有三十多万关东儿女,或激于义愤,自发地拿起武器;或在共产党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奔赴抗日战场。他们不甘做亡国奴,为了民族的自由和尊严,在极端困难的环境、条件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载的浴血奋战,未曾一日间断过,直到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他们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近现代东北大地上英雄辈出、浩气冲霄的奋斗史,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关东大地不只有“屈辱”,还有值得骄傲的战斗荣光,更有无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豪气冲霄、英风不泯的民族英雄。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杨靖宇、李兆麟、赵一曼、赵尚志等杰出的领导人之外,还有许多当年一提其名便让敌人魂飞胆丧的一些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像首建义勇军的黄显声,威震辽西的郑桂林、高鹏振,血战白山黑水的苏炳文、邓文、王德林、李海青等等,书中都作了集中的展示,成为全书的一大亮点。
与此同时,作者还把目光投射到那些曾经长期居留沈阳地区,虽有可传可述之事,却不为世人所关注;或者虽为世人所知,但苦于载记阙如、无从查考,久已湮没沉埋的人物。像清初第一个被流放到关外的僧人函可,在刊刻《红楼梦》方面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儒商程伟元,沈阳图书馆创始人张鹤龄,中国体育界第一个洋教头步起,由日本战俘转变为新中国飞行教官的林弥一郎,等等。作者通过探发微,都作了比较翔实的记述。在这方面,只有她自己知道曾经下了多少搜寻、发掘、梳理的苦功。此外,书中还记述了盛京风情、旧都文化,以及渔樵寨、朝阳寺、四平灯火、帅府秘闻等大量生动有趣的事物,把大历史与小历史、政治史与社会风俗史、区域史与地方史,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记真记实的大前提下,颇具传奇性和吸引力。
同具有地方特色的近现代史紧相联结的,是民间传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派,它同样也是我们建设现代文明、发展先进文化的传统基因和必不可少的根基和精神血脉。这是本书的另一重要部分。
地域文化,属于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它的形成,既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又与历史变迁、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变化、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引导等诸多社会结构因素有着直接关联。关于它的研究与书写,要求是很高的,换句话说,存在着许多难点。
首先,它涵盖了广义的文化领域,举凡文化区域的地理特征,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凝聚于自然景观中的人文积淀,区域内文化传播的路径、走向、活动形态,以及民俗传统、宗教信仰、社会组织、文学艺术等人类的行为系统的形成与演变,都须纳入研学术视野之中。其次,民间传统文化具有原生态性、一次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它是一方水土的独特产物,它的某一独特文化形态,通常只存在于某一独特地域和人群当中。这些特色决定了民间传统文化是一种处于相对弱势的、稀缺的、不可再生的文化形态,由此,也就决定了对它加以彰显、传承、保护的必要性。其三,民间传统文化,流传于社会、家庭,积淀在世俗观念之中。如果说,“四书五经”所表述的是人生应该怎样,那么,那些鲜活的民俗文化,则是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怎样,带有社会文化赤裸裸的原生态性质。这就要求,书写者不仅要有专门知识,还须具备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野。比如,书中涉及到体育、游艺、民间美术、工艺、节日庆典、服饰、居室和婚嫁、丧葬、祭祀等极富人文价值的大量内容,就都对研究者、书写者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
应该说,作者在这些方面是具备一定优势的: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具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和较为广泛的知识结构;自幼生活在满族聚居区北镇、沈阳等地,家传户诵,耳濡目染,大量民风民俗民情烂熟于心;爱好广泛,好学深思,性格沉稳、宁静,文史功底较为扎实;图书馆资料充实,条件优越;周围又有一批对历史、民俗、地域文化素有研究的师友。当然,除去这些有利条件,重要的还在于肯下苦功,肯出力气。多年来,为了搜索、研究这些鲜活的历史人文资料,作者在注重民俗民情调查的同时,还从报刊、方志、旧时典籍等文字记载中,寻找线索,披沙拣金,尔后,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文化观,加以整合、分析,力求从地理环境、社会、民族、历史传统等方面进行剖析。
无庸讳言,本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还存在着一些不能尽如人意之处。诸如,整部书稿的体例较为驳杂,篇章结构、叙述形式、话语方式不尽统一;由于成书比较匆促,加之,取材范围过于宽泛,有些方面,缺乏整体磨合和深入、细致的推敲;等等。好在作者还比较年轻,今后还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进行补充、修整,以臻于完善。我和广大读者一样,热切地瞩望着,期待着。
是为序。
王充闾
2011年盛夏于沈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