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任天舒女士属于那种人们所歆羡与敬慕的成功人士。这里,除了应有的天赋与才能,她所付出的持久而艰辛的努力,是不难想象的。
大学毕业之后,她曾长期从事书籍编辑、出版工作,无论就其结交重点作者、罗致图书选题、广泛收集中外图书信息、出版重点图书哪方面说,都取得了十分出色的成绩,因而多次受到省出版部门的嘉奖。而由于她出身于高校中文专业,对于文化艺术素有浓厚兴趣,且具独到的艺术眼光、鉴赏能力,因此,在繁忙的编辑事务之余,养成了摄影的癖好。及至退休之后,副业竟跃升为主业,并且,获得了灿然可观的成果。十数年间,她在摄影方面,已经由业余爱好,而熟悉门径,而渐入佳境,而登堂入室,为业内人士和观众所认可,直至参加能够代表当代摄影水平的展览,近日还将专门编印高标准的摄影画册。
作为责任编辑,她在出版社期间,为策划、编辑我的《诗有灵犀》一书付出过许多艰苦的劳动;而我,也曾为她的摄影作品作过评论,出过主意,送过掌声;而且,出于鼓励与支持,还曾略带调侃地说过,什么时候你能够出画册了,我一定认真写一篇序言。时光没过去多久,一切都已成为现实,君子不能食言。——这就是作序的缘起。
二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知人论世”的传统。孟老夫子认为,“颂其诗,读其书”,必须“知其人”。同样,赏鉴艺术作品也应该首先了解作者,尤其是要研讨其创作道路,探索其成功门径。这既有益于作者本身再辟新途,进入新的境界;对于广大读者更是指引路径,从而直接受到启迪。这叫作:“鸳鸯绣出从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
任天舒最为可贵之处,是她对于艺术的执着。在物欲横流、一切讲求实用、讲究功利的今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她的这种执着精神,绝非出自名利的诱惑,而是导源于对艺术的挚爱,对艺术的痴情,也出于她的专注、谨严、“一以贯之”的天性。恐怕这也是所有成功人士共通的特点。其实,人生总是要有一些自性的、超乎现实生活之上的东西需要守住,这样,人的精神世界才有引领,才能在纷繁万变的环境中保持相对独立的内在品格,在世俗的包围中葆有一片心灵的净土。
任天舒正是这样,对于摄影真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们一起出国时,她为了把平生罕见的异域风光摄入镜头,常常独自一人出去,起早爬夜,有时眠食俱废。一次,在柏林街头,为了摄取“柏林墙”这一景观,她竟然从轿车天窗上挺身而出,钻出脑袋去摄像。直吓得司机瞪圆了眼睛,不知如何是好。因为这实在太危险了。而她却完全不予理会,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若无其事地一会儿钻进,一会儿钻出。
她所摄制的照片,以自然风光为主。如所周知,风光景色多在荒寒险阻、穷边绝塞之地,有的要登上层崖绝,身历骇浪惊涛之苦,包括忍受各种不良反应。作为一位上了年纪的知识女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她做起来却丝毫未见迟疑踌躇,反而视为难得的享受。登高历险,长途跋涉,本身就需要坚强的胆魄和巨大的体力支出,何况还要带上沉重的照相器材、设备,什么变焦头、定焦头、旁轴机、单反机、闪光灯、三角架、电池、滤镜、遮光罩……数不胜数,实在是重负累累。试想,如果没有高尚的目标支撑、坚强的意志驱动,又怎么可能坚持不懈地干下去!
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凡事追求完美,强调高标准、高质量、高境界。编辑书籍是这样,小至一幅插图、一个尾花,大到封面、字体、整个版式,她都精心策划。对于摄影,也同样如此。学习摄影,她本属于“半路出家”。尽管有比较高的悟性,但毕竟已经人过中年。古人说,四十不改行,五十不学艺。朱自清也有“中岁为诗难孟晋”的名句。说的都是人过中年,精力、体力、耐力都已大不如前,习学新的技艺,很难有所成就。可是,她却像一个青年学子那样,虔诚地跟上一位著名的老摄影家,拜师学艺。从理论到技艺,从书本到现场,学而不厌,孜孜以求。无论是精确到数百、上千分之一秒的曝光时间,还是显影、成像过程中的光影数据控制,都需要从头学起,认真掌握。有时,为了摄取一幅满意的照片,不知要观察多长时间,反复研究多少次。许多自然景观,对光线、角度、气候、环境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往往要等上几天,往返多次,务期拍摄到理想的作品。当然,最后未必都能尽如所愿。同所有艺术一样,摄影向来也是缺憾的艺术嘛!
三
成功,无疑为人人所向往,但对成功之后所面临的挑战,却未必都能有清醒的认识。人常说,成功是一个陷阱,它的背后隐伏着潜在的危机。“人怕出名猪怕壮”。成功之后容易满足现状,失去继续拼搏进取的锐气。因为固守原本是一种保险而又省力的做法。但是,对于一个从事艺术生产的人来说,如果画地为牢,沉浸在已经定格的艺术世界里原地踏步,创作也就必然要滑向平庸,走向衰老,步入艺术的僵死之域。这在各界人士中是屡见不鲜的。而创新则是一次次的精神冒险,是已有平衡的破坏,是对自己精神来路上的种种缺憾和不足的正视与反思,实质上是心灵境界的不断跃升,是对创作乃至人生的局限的艰难超越。因此,摆在天舒女士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勇于挑战自我、否定自我,以夺取更大进步,勇攀新的高峰。
在继续保持澎湃的激情和刻苦实践的基础上,我以为,有三个问题应该注意:
一是应拓宽创作领域,向更广阔范围发展。人们一般依据题材、功用和表达方式、旨趣、目的等标准,将摄影作品划分为多种门类。无论是按照艺术摄影、记录摄影、商业摄影三大类二十几种小类划分,还是按照人像、风光、动物、建筑、活动、艺术表现等门类划分,任天舒所熟练掌握的都是有限的一部分。前面的路正长,可说是茫无际涯。要登上一个个新的峰峦,还须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
二是要在摄影理论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索,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如果说,对于一个入门者,摄影这个职业,技术大于思想,机遇高于智慧,实践胜过理论;那么,对于一个专门人才,从现象的观察到本质的揭示,最终达到更高的艺术巅峰,思想、智慧、理论,以至于眼界、胸襟、气质、见识,亦即关于指挥揿动快门之手的大脑理性思维的武装,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专业与业余的区别,即在于此。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自然也不例外。就一个摄影师来说,是否掌握了“作为艺术的摄影”和“作为摄影的艺术”的各种蕴涵,其间何啻天壤之别!
三是要学习、借鉴包括文学与绘画艺术在内的各个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智慧、知识、经验。一切艺术门类都有其共通之处。艺术要防止偏枯。摄影,尤其是艺术摄影,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作为人的情感与思想的寄托物,不可能脱离一般艺术规律的制约,也必然有共同的成功道路可循,因此,向其他各种门类的艺术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热情地期待着她的更大的成功。
是为序。
王充闾
2008年2月于沈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