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
关于历史问题决议
毛主席在1941年写的历史问题草案,可以考虑全部或者大部分引用一下。因为对历史问题决议的形成情况,一般读者不知道。历史问题决议已经收在《毛选》中,引用了历史问题草案,这样很容易对比,知道开始是个什么想法,后来经过各种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写这篇文章可以多引用一些文献,证明历史问题决议主要是毛主席起草的。否则,考证了半天,不一定能使人信服。这样把材料摆出来才能使人信服。
整风的方针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达到新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个方针整个地体现在历史问题决议中。整风运动在这方面有许多生动的事实,但形成文字,成文的,是在历史问题决议中。历史问题决议特别写了两大段话,一方面是要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另一方面是讲过去犯过错误的同志绝大多数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在批评他们的错误的时候,首先申明他们做的哪些工作是正确的。这表明党创造了一个新的传统,这个传统是有世界意义的。斯大林搞残酷斗争的一套,列宁跟斯大林不同,但他进行党内斗争也跟我们整风的做法不一样。历史条件不同,我们不必去作这个比较,但总归这是一个新的传统。
整风从思想方法角度讲路线斗争,批评了过去党的历史上的批“左”批右斗争。过去开展的那些斗争都没有从思想方法上解决问题。阶级分析,思想分析,比较起来,更重要的是思想分析。因为有思想分析,接下来才有阶级分析。
当时是整风的环境。有的学习组是专干整风这件事的。有些人从外地调回延安,手边没有什么工作,讨论党史用的时间就很长。在职的有工作的人用的时间也不少。如李富春同志,他有工作,不可能把他的工作停下来。但他是整风的一个组的组长,他那个组的活动还是相当频繁的。历史决议草稿交给中央全会之前,已在相当大的范围进行了讨论。交给全会之后,讨论的范围更大了。讨论是频繁、认真、深入的。每一句话都经过斟酌,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段落,讨论得很仔细。那时中央领导层的讨论也很认真。这种讨论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每次修改都是以这些讨论为基础。这样的讨论历史问题,在党的历史上是空前的。讨论的水平、决议的水平,在党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的。党的历史上没有这样的文件。拿过去历史上党的决议看,如四中全会决议等,对比一下,就显出来这是完全不相同的。当然,这时有从容的环境,以前没有。以前有一些决议是苏联人或共产国际的人写的,写好了拿到我们党中央来通过,如八七会议的决议。别人代我们总结,我们予以通过。
(有同志提问,毛主席在1941年写了历史问题草案后为什么停下来,到两三年以后才起草历史问题决议?)这中间经过全党的整风。因为不能说毛主席写个历史问题草案,大家就能通过了。没有共同的认识不行。还得学习历史文件,大家联系自己进行讨论和检查,取得共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起草历史问题决议、中央全会的决议。
批判“左”倾路线的那个“九篇文章”,我看到得比较早。那是秘书工作的方便,并不是正式给我看的。“九篇文章”是严格保密的,一直到最后都是如此。历史问题草案是“九篇文章”的姐妹篇,恐怕也是这样。那时还是毛主席个人的想法,后来他觉得这个问题需要大家一起来讨论,一起来研究,研究过了才能够作决议。我想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我们要写的这篇稿子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文献性质,可以有些议论,但不能太多。太多了就不成为回忆了。主要是把一些现在大家都不知道的写作过程、修改过程介绍出来。当时参与的人现在都很老了,没有几个人健在了。体会、议论只能在这里面稍微有点穿插,带有点题性质。发的议论只能是个导语,下面还要引用文献。正式决议用不着引多少,引一些片段还是必要的,一般读者读的时候不可能拿着历史决议来对照。
写“九篇文章”是编《六大以来》的产物,所以毛主席对那些文件非常熟悉,引用起来如数家珍。
(有同志提出,毛主席在1941年曾经肯定四中全会,后来改变了,是否在最初有意作一种照顾?)同遵义会议的情况有些类似。我们常说遵义会议当时有意讲军事问题,避开政治问题,但是实际上当时紧张的战争环境不可能谈政治问题,而且毛主席也不可能想得那么多。历史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这里面也可能有某种考虑的因素。毛主席有时也这样说,但不必一定强调这个。
历史问题决议对四中全会的说法,是同王明的小册子连在一起的。可以看决议,决议对四中全会本身并没有说什么,但它说这个会议批准了王明的那个代表党内“左”倾思想的小册子,即《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这个小册子在那以后的十多年来一直还被人们认为起过正确作用。批那个小册子,关键是那个小册子不是批立三路线的“左”,而是批立三路线的右。
毛主席对四中全会时国内领导人的批评,主要是讲为什么拱手把中央的领导权交给王明,王明走了,又把中央的领导权交给博古。他最不满意的是在这里。这在决议里也有表现。
(有同志提出历史问题决议为什么没有涉及抗战时期的问题?)讨论历史问题,本来就限于土地革命时期这一段。如果时间跨度延伸到抗日战争时期,整个文件的格局就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决议要写到遵义会议以后,写到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然后抗战爆发,那就涉及很多的问题。因为抗战时期的问题,有些在党内已经比较清楚,有些还要看看。但对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这一段,不但向来没有这么说,而且还曾多次肯定四中全会是正确的,所以决议要集中力量写这段。不能把时间延伸得太长。太长了,决议的思路得重新构架,那就比较复杂了。
在枣园的中央几位领导同志,对决议稿逐章地讨论,逐段地讨论。这个会开了多次。我多次根据讨论的意见作修改。像我写给弼时同志的信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后来拿到全会讨论,毛主席讲了什么意见,我马上就写上去。这个稿子修改的次数难以统计。不断地改。改了以后送一些同志传阅。传阅的范围比原来那个历史问题委员会可能更大一些。如张闻天同志最初不是委员会的,但仍送给他看。在委员会讨论时,任弼时同志管得较多,到全会讨论后,就是毛主席自己挂帅了。
关于七大
(有同志提出七大筹备的时间较长,原因何在?)最初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战争,后来不是战争,主要的原因就是整风,就是要研究历史问题。把历史问题研究清楚了才能开。
我作为中直系统选出的七大正式代表和大会工作人员参加这次大会,经历了会议的全过程。在七大,毛主席有多次讲话。我不记得是哪一次讲话了,他拿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作例子,表示宁可失败,决不投降。太平天国那么多人最后死在南京。讲到这里时,他非常激动。讲这个话是表示一种决心,一方面认为必然会胜利,同时带有一种誓师的味道。
(有同志提出,七大会上多数同志发言是作自我批评,这种精神反映了我们党的一种自信和兴旺发达的气象)这个话要从两方面说。如果开八大时,大家都上去作自我批评,那是不行的。七大是在这么一种气氛下面召开的,就是经过整风,作了历史问题决议,所以大家发言多作自我批评。这不能当作一种通例,似乎每次代表大会都要这样做,这样做就是兴旺发达,不这样做就不是兴旺发达。
整个书是回忆毛泽东,七大还是以毛泽东为中心。七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这一点要着重讲一下。关于团结,前面有好几篇回忆讲了,经过整风,经过作历史问题决议,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团结,确实如决议所说,像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像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后来几次代表大会也说是团结的大会,但团结的含义不完全相同。当时说团结,是说从六大以来,其间经过了这么多的曲折,终于达到思想上政治上的一致。它是有特定的含义的。
在七大会议上,师哲讲过一段话。因为大家批评过去的错误同共产国际、苏联有关系。他就说,我们还是要强调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苏联的援助。他讲的话不长。毛主席说对。
可以把毛主席在会上的讲话多介绍一些。毛主席的讲话内容很丰富,包括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都讲了不少。以后在共同纲领中也讲了,建国以后一段时间,我们确实允许资本主义有相当的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