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科学地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8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纪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通过30周年

    沙健孙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来,已经30年过去了。决议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结论,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这个决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邓小平指出:它的最核心的一条,就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85]决议明确指出:必须维护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的崇高的历史地位;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86]

    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这确实“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87]决议妥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为统一人们的思想,维护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为保持和巩固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为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和思想基础。这个历史作用是很了不起的,对照一下苏联的有关情况,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我们知道,美国的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一书中,曾经建议苏联的自由化分子集中力量攻击和丑化斯大林,批判“斯大林主义”。他认为,一旦把斯大林全盘否定了,苏联共产党、苏维埃政权的历史就站不住脚,苏共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就会失去历史的依据。苏联的自由化分子正是按照这个反共战略,在戈尔巴乔夫、雅可夫列夫等的支持下,从历史问题上打开突破口,展开反共反社会主义活动,从而导致苏共解体、苏联垮台的。这实在是一个深刻的严重的教训。记得在1991年全国党史工作座谈会上,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胡乔木、薄一波曾联系苏联的这个教训,讲了《历史决议》的极端重要性。薄一波说:“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像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那样,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到搞什么所谓的‘新思维’、‘公开性’,全盘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说得一无是处,那将是一种什么局面?!只能是天下大乱,人民遭殃。”这是讲得很对的。

    在起草历史决议的过程中,中央曾经希望,决议“能使大家的认识一致,不再发生大的分歧”。应当说,这个要求基本上达到了。但是,中国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势力对这种情况并不甘心。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在践行布热津斯基给他们提示的反共战略,不遗余力地做“非毛化”的文章。早就有人公开说过,必须“清算毛泽东主义”、“消除毛泽东主义的影响”,否则“我们将不能越过前面的这堵墙,并且向前进”。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确立起来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奠定基础的,这些人既然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他们把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视为一堵必须推倒的拦路墙,也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了。

    应当指出,《历史决议》所肯定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是客观的历史事实的反映。因为正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胜利地进行了三项伟大的事业:第一,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受尽压迫和欺凌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此在世界上站立了起来;第二,采取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地确立起来,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基础;第三,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基本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原先那种极度贫困落后的面貌,使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重要的前提。这些基本的历史事实是任何人抹杀不了的。

    不过,我们还是应当看到,他们在政治思想领域中持续掀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已经在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这种情况警示我们:坚持《历史决议》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结论,至今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的政治课题,仍然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然,《历史决议》不仅是我们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力武器,它同时更是我们进一步搞好党史,特别是建国后党史的研究、编撰和宣传的重要向导。在这方面,我想着重讲一下对两个有关问题的认识。

    首先,是怎样把握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的问题。

    《历史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88]这个论断完全符合实际,是对党在这个时期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的科学概括,对搞好这个时期党史的研究、编撰和宣传工作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为了帮助全党同志全面地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领导时期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历史决议》在开头的第二部分特地设了“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这个专题,从10个方面比较具体地论述了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根据这个提示,通过认真的研究,着重对党如何领导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和加强自身建设的情况、成就和经验作出具体的有说服力的阐述和论证。

    很多年以前,理论界就有人提出过“什么是中共党史的主体”这个问题,这是非常有见地的。很明显,如果我们在党史的研究、编撰和宣传中,过于突出地去讲党内斗争,而不是用主要力量、主要篇幅去反映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积累的主要经验,那是不符合《历史决议》的基本精神,不符合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事实的。

    其次,是怎样对待党史上经历的曲折和犯过的错误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犯过不少错误,甚至包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那种严重的、全局性的错误。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错误,切实从中汲取教训。《历史决议》正是这样做的。同时,它又告诉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应当“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具体地说,就是:第一,要认清在党的历史上,错误和挫折只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并不是它的本质和主流、主题和主线。即使对党史上某个犯严重错误的时期,也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第二,要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看待党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错误和曲折,着重于分析当时环境,当时错误的内容,当时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研究防止此类错误重犯的办法;而不应单纯地着眼于个人的功过。第三,要反映党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发现错误、制止错误、纠正错误的历史过程,帮助人们认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不谋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人阶级政党,它不但善于从成功的经验中学习,而且善于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它是具有很强的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批评错误的时候否定应当维护的正确的东西,不至于损害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才能对错误本身作出科学的冷静的分析,从中总结出应吸取的历史教训。

    党史是一门党性很强的学科。胡乔木当年讲过:“党史工作是研究党的历史的,但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并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现在,面向将来。我们是为现在而研究过去的,我们是为将来而研究过去的。我们的工作和党的其他思想工作一样,是为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而斗争的。因此,不能把党史工作看成是平静的、书斋里的事业,它是在思想斗争最前线的一项战斗性的工作。”他同时又讲过:“党史工作的战斗性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我们依靠的是科学,依靠的是真理。这种战斗就是科学与反科学的战斗,是真理与谎言的战斗。”因此,“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论证来阐明有关我们党的历史的各种根本的问题”。为了加强党史工作的科学性,他提出“对党的历史的研究要进一步深入,精密化,更要重视详细地占有材料”。“只有充分地占有和利用一切可靠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甄别清楚,才能弄清历史事件的真相和来龙去脉,才能写出有战斗力的历史论著。”[89]自觉地把党性和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怀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把党史工作当做一项严肃的科学工作来对待,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2010年,中央颁发了《关于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史工作的意见》,召开了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中央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揭示和宣传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这是党史工作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也是每一个党史工作者应该履行的政治责任。这些意见针对性很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根据中央的精神,在坚持《历史决议》的基础上,通过扎实的努力,进一步推进党史的研究、编撰、宣传等各项工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