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丰子恺先生写过一篇《车厢社会》的随笔,叙写自己乘火车的三个时期的心境和车上旅客形形色色的状态,用时髦的说法来表述,可以说是火车上的文化。平时我乘汽车居多,这里想着重说说汽车上的文化。
外出旅游乘长途汽车,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台中巴,十来个人,纵情谈笑,率情适意,人员既不过分繁杂,又足以驱除旅途寂寞,这该是最理想的了。不得已而求其次,索性乘坐大客车,几个同伴凑在一起,也尽可以笑语倾谈(当然要照顾一下四周的环境),沟通思想,而且,能够尽兴地浏览车窗外的风景。等而下之,是乘坐小轿车,三四个人挤坐在一起,空间狭窄,氛围郁闷,眼界不开,若是几辆轿车鱼贯而行,更是常令路人侧目,心里是不怎么舒服的。
在中巴车上最容易培植车上文化。当然,若是具备下述条件就更为理想了:一是车上人员互相比较熟悉;二是文化水准、职业、爱好,大体上相近,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三是旅程较长,道路又很好走;四是车上没有病号,特别是没有晕车、呕吐者;最后一条最关紧要,必须有一两个富有情趣的人,这是车上文化资源的开发者。
有一次,我们乘汽车从兰州出发前往敦煌、阳关,穿行千里河西走廊,大约需要一天多的时间。如何消除旅途寂寞,减少些许疲劳,进而培植诸公的雅兴昵?这就有赖于车上文化了。同行的都是从事文化艺术工作,一个个自是风流倜傥,文采斐然。
东道主刚刚介绍过此行的路线和到达最终目的地的里程,一位朋友就随口说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话一落音,另一位同志立刻就谈到,清代大诗人袁枚有两句诗:“莫愁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还有呢,”旁边又有一位接上了茬口,“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由于他没有说明出处,不知是引文还是杜撰,这倒无关紧要,反正起到了振奋人心,增强信念的作用。
车上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交谈,可以是两人间的娓娓交流,情谈款叙,也可以是整个车里的齐鸣共振,笑语喧哗。内容极为广泛,天南海北,上下古今,风物人情,“六根”、“八苦”,均可兼容并包。其上品、佳什,往往有真正个性化的七彩人生的独特体验,有冷隽、机敏、唇牙蕴秀的月旦评、浮世绘、众生相,有深邃的人生感悟和哲学积淀,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历史内涵、伦理内涵,既足赏心,并寓警策。即使是普通的谈心、叙旧、宣泄、调侃,也都不乏广泛的信息传递,浓郁的生活情趣,真挚的情感交流。
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写历史小说的作家。车过张掖,他告诉我,隋炀帝西征吐谷浑,从民乐县的扁都口(当时叫大斗拔谷)穿过祁连山,赶上了“六月雪”,冻死了许多士卒。而后,沿着山丹河(即古弱水)西行,到达了张掖。他在这里会见了西域的二十七国的君主,实质上是召开了一次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和平友好会议。悬灯结彩,盛况空前。我说:“您不是又在编撰小说吧?”他把眼睛瞪得溜圆,认真地辩解,说:“这是出自正史啊,不信的话,您回去翻一翻《隋书》的《炀帝纪》和《裴炬传》,《资治通鉴》里也有记载啊!”由于语调激烈,态度又极度认真,逗得整个车上的人们轰然腾笑起来。
除了交谈,车上文化活动也还有其他一些形式。我很欣赏那种叫作“二十猜”的猜谜游戏。由一个或几个人事先暗自思考并确定一个谜底,——可以是人名或者物事,古今中外、飞潜动植不限。但是,一开始,必须明确告诉对方,是人名还是一个动物、一个地名、一件物品。对方往往是几个人合猜,但怎么设问,这里就大有文章了。长于此道的珍惜每一次“设问”机会,优化选择每一个问题,使之步步逼近…答案。
比如,对方设的谜底是一个人的名字。猜这种谜,就要考虑:是今人、古人?文人、武人?活人、死人?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实有人物还是艺术形象?一般的规律,应该是先拉大网,问一些涵盖性较强的,尽量把一些无关因素排除掉,逐渐地缩小范围,最后,步步逼近,直奔主题。设问中,要特别防止“歧路亡羊”,一个岔路走下去,会把你带到遥远的天边。
有时,谜底的设计非常狡黠,出的是人物,却不找现实中的或者历史上实有的,而是一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那次,他们就出了一个“柳湘莲”。结果,人们都按照一般的猜法,先问“今人古人”、“文人武人”,这么一路问下去,越问离题越远,出谜者当然很高兴了。
不过,再复杂的问题,再迷离的谜底,只要具备应有的文史知识,一般都能在二十问之内揭穿。所以,这项活动名叫“二十猜”。这是很有意义的,档次也比较高。通过猜谜,既能增长一些知识,又能锻炼敏锐而有效的思维能力。
大凡人一外出,心境都感到十分放松,日常的矛盾纠葛、家务负担、情感联系,以至职务、身份,一股脑儿放下,尽可以卸却尘劳,摆脱拘束,得数日之闲,畅游观之兴。有时,不免放浪形骸,剥离故态,露出一个“人”的自然本色。
长途行车,为了防止瞌睡,一般都喜欢逗闲哏、说趣话、讲故事,结果总是逗得一车人哄堂大笑,激发出浓烈的兴趣。但是,故事讲着讲着,有时就下了道儿,特别是一些脸皮比较厚的男性公民,往往一讲起来,荤的、艳的、带色的都上来了。若是车里清一色的男性,或者虽有异性,而年庚较长,属于阿姨、老大姐身份,则难免信口开河,肆无忌惮;如果车上品类齐全,那些年轻的女姓,除去少数不在乎的以外,一般的只要还有别的车,就将自觉地退避三舍。
那次河西走廊之行,车上有一位老兄,其人极富幽默感,却静坐一旁合眼假寐,不时地发出一声鼾鸣,似乎什么也没有入耳,实际上一切都听到了,等着某人讲到关键地方,他往往慢条斯理地捎上那么“哏哏叨叨”的两句,就会使一车人忍俊不禁,或者轰然腾笑,而他本人却不动声色。他更是讲故事的能手,一般只讲一个,只是在人们的强烈要求下,才补上一条。结果,把大家逗弄得不是笑出了眼泪,就是胀痛了肚皮。当然,车上逗笑也有一条不成文的戒律,就是绝对不能干扰司机的工作。
所谓旅游,不过是社会成员外出变换生活环境,实际感受新奇事物,而实现个体心理满足与群体自我完善的一种生活行为方式。一方面,围绕着闻见所及而构筑起来知觉体系与现象世界,这可见的世界的核心是观感;另一方面,围绕着记忆与经验而凝聚起来经验体系与本体世界,这个不可见的世界的核心是想象。前者是景,后者是情。高质量的车上文化,往往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使眼前景物化为回忆与感悟,予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同时,车上群居数日,通过有益的倾谈漫叙或开展种种文化活动,实现感情交流,也增长了见识,扩大了交往,发展了友谊,互相在记忆之井里投入进去许多值得珍视的东西,可供日后长久追怀与向往。
(2000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