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和激荡-袁隆平:稻可道,非常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稻可道,非常稻。

    1972年3月,在袁隆平42岁上,国家科委把杂交水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袁隆平也是在这一年选育出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可应用于生产的水稻雄性系——二九南1号,这是杂交水稻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此前的1970年,袁隆平提出“用远缘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思想。在那个简单寻常的秋天,在阳光充沛的海南岛,在三亚的一片野沼中,他的两位助手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野生稻。这可谓是杂交稻的“实物鼻祖”,袁隆平闻讯惊喜得急忙赶了过去,他的理论构想需要这野生稻来兑现。袁隆平给取名为“野败”:“鉴于它是一株野生的碘败型花粉败育雄性不育株,我们就把它命名为‘野败’吧。哈哈,‘野败’,我们的又一份瑰宝!”在庄志霞所著的《袁隆平传》(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中,这样记录下袁隆平的惊喜。

    “成”,源自于“败”。科学因“败”而胜。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报告,正式宣告我国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随后又相继攻克了优势关和制种关,杂交水稻开始了大面积推广种植。

    时光倏忽而过,到了2011年金秋,袁老袁隆平在田间地头注视那一片茁壮成长的超级稻。“喜看稻菽千重浪:袁隆平的超级稻,专家在验收,有望每亩突破900公斤大关。那是比一般杂交稻高出一倍的产量。有米饭吃的人,都应该感谢袁隆平。”这是我在2011年9月18日中午写下的微博。博友立刻跟帖,引用了一句民间名言:“今天我们有饭吃,一要感谢邓小平,二要感谢袁隆平。”

    “首次突破900公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81岁的袁隆平,精神矍铄,一脸农民,让人尊敬!”我在9月19日下午写下这条微博。博友跟帖:“这是一个平凡朴素而伟大的人,多少人因为他的发明免受饥饿!”

    稻可道,非常稻!

    这是被一粒种子改变的世界。这也是被一个人改变的世界。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氏”。在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后的第五大发明,称能够增产20%的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他今天的“超级稻”创造了新的亩产世界纪录。有人曾这样评价:“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协和医院的袁隆平,从小学到高中辗转武汉、湖南、重庆、南京,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当老师。年轻时的袁隆平也是一个帅哥,如今他的面容越来越接近土地。他曾经做了个梦,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大”。一个梦,变成了一个梦想。袁隆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孜孜不倦地奋斗了大半个世纪。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古国。浙江河姆渡曾出土了大量7000年前的稻谷;后来在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中,发现了1万年前新石器时期的大米,上山文化早于浙江的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1万年前的稻米,昭示着农业文明的曙光初现。中国农耕文化的堆积层,是多么的深厚。而袁隆平的杂交稻,让一个国家的现代农业文明变得如此璀璨夺目;在他手上,稻作文明进入了伟大的科学时代。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三十多年来在世界杂交水稻领域一直居领先地位。我很赞同《袁隆平传》里的这个评价:“可以说,除了杂交水稻之外,中国在现代科技领域里,暂时还找不出第二个连续领先世界30多年,而且还在继续领先着的科技项目。”(见该书第2页)

    可是,匪夷所思的是,为中国科技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袁隆平,竟然不能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后来却当选为筛选条件更为严格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给中科院一记无比响亮的耳光。若干年前,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有网友问他这是为什么。路甬祥回答说,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科学院院士,之所以没能当选,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因为那时候科技界,包括院士群体当中,对于一个人成就的评价,也有一定的局限和偏颇,主要强调生命科学,要求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考察,当时袁隆平先生所做的还是用比较传统的杂交办法来做的,所以没有选上;“其实,按照院士章程的规定,并没有说要用什么方法,只是说他在某一个领域里面要有系统的、重要的创造和发明”。

    在《袁隆平传》一书里,不客气地揭示了20年前袁隆平先后三次申报中科院院士而被刷下的原因:那些中国生物学界、农学界的某些权威先生,认为自己比袁隆平高贵,他们这些“学阀”,有着畸形心理,一次次找出种种理由,阻止这个在泥巴地里做实验的中专教师当选院士……(见该书第171页)所以,袁隆平无法入选中科院院士,是一起典型的“人祸”,是中国科学院历史上永远无法抹去的耻辱。

    因为湖南省的再一次推荐,袁隆平才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中国工程院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学术机构。袁隆平无疑应该是双院士,但他对中科院这个塔尖相当失望了,一直没有再申报。后来袁隆平对媒体说:“没有当选为院士说明我的水平不够,今后我要加强学习,提高我的学术水平,但是呢,我要加强学习不是为了当院士,我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中国科技界,迄今没有一个人获得袁隆平那样多的国际国内大奖: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世界粮食奖、沃尔夫奖、马哈蒂尔科学奖……他不仅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而且有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或许,正是因为袁隆平这颗明星太炫目,让有些人羡慕嫉妒恨了。在一些似是而非的人眼中,袁隆平是农民土专家,是传统、老土,只懂育种,无非多打点粮食,只有经济价值,没有学术价值……他们罔顾国际科学界对袁隆平“发现了水稻这个重要经济作物的杂交优势的遗传基础以及创新地开发出杂交水稻”的崇高评价。有个所谓的科普作家,为了贬低袁隆平,大谈转基因农作物,对传统遗传育种十分不屑,偷换概念倒是很容易,可惜就是不去想想,没有一个转基因水稻像袁隆平的杂交稻那样是用来增产的。一些所谓“科学打假”很变态,对自己看不顺眼的就打就斗,干的是“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好事。

    有的人吃着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稻米在反袁隆平,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笑话。人跟人的差距毕竟是很大的,有的扎扎实实做事,有的花里胡哨吹牛,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而那“院士”的名称,则被一些人变成了巨大的名利场;为了那巨大的名利,多少官员和企业高管都去申报院士,削尖脑袋甚至打破脑袋都要往里钻。

    当今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科学大师?官本位、行政化的科研体制,让人变得越来越功利势利,没有多少人具有袁隆平那样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格了。世界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有些科研人士却抱着一个捞钱的项目,在梦里打鼾。学术腐败,道德沦丧,恶贯满盈,斯文扫地。看看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守在科学的大地上,扎根在科研的土壤里。

    “当年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无论从技术条件,还是从政治环境各方面的都不行。我在那里就是一个普通中等农校的教师,人家都是瞧不起你的,有些权威,遭到他们的反对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袁隆平曾这样对媒体说,“我们就这样子,当时我就默不作声,反正我给你们搞,我要拿事实给你们看……”

    如今袁隆平是“喜看稻菽千重浪”,其实对他来说,更多的是“静看稻菽千重浪”。在那么浮躁的社会,袁隆平依然是那样的沉静、那样的投入。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科学的精神、科研的力量、人格的魅力。德国有句谚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脚丈量土地。”袁隆平赤着的两只脚,深深插进农业的深处,才有真正造福人类的杂交稻和超级稻。

    “良种、良法、良田”,这是袁隆平对超级稻丰收的经验概括。科学界也需要“良种、良法、良田”,科技工作者真应该像杂交稻、超级稻那样强健、丰收。“良”的反面是劣,是虚,是假。“放卫星”时代,政绩追求登峰造极,在大放小麦卫星之后,大放水稻卫星:河南遂平县带头放了一个亩产3万斤的卫星,湖北麻城、四川郫县、广西环江紧跟着陆续放出3.6万斤、8万斤直到13万斤的超级卫星。为此,《人民日报》曾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通讯,“粮食多了怎么办”成了一个问题……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瞎编出来的当然不是科学而是笑话,那吹牛吹出来的数字,只是历史的笑柄。好在那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粮食真不是靠嘴吹出来的。

    2012年2月3日,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理事会主席吕克·居尤与中国网友交流,他说,世界人口在飞速增长,目前为70亿,未来30年会增长到90亿,因此,必须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所有的人类,因为今天尚有10多亿人类还吃不饱饭;有必要根据土壤条件和世界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改善农业生产,依靠科学研究来提高产量……全球尚有10多亿人吃不饱!经测算,若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推广至全球的水稻种植,每年可多养活10亿人口!

    袁隆平的最大心愿,就是让全世界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与心愿,他几十年如一日,他一天天跋涉,他一步步攀登。此前亩产700公斤、800公斤的门槛都不是轻易跨过来的。袁隆平未来的梦想,就是在自己90岁时让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

    水稻向大地低头,袁隆平向水稻低头,全世界农科界向袁隆平低头……让我们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越深入探索,越感到不懂的事物实在太多。人的生命有限,而探索无限。”

    稻可道,非常稻……

    (原载2013年10月27日凤凰博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