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苏州人在20世纪80年代前把农村社队办的小企业并没有叫成乡镇企业,而是叫社队企业,其道理也就在此。社队企业是特指由公社和生产队创办的小工业,它们最初通常是一些小加工厂或小修理厂,主要是为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工程上用的相关农具等服务的。然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工业,后来成了大器,帮助苏州从一个纯粹的鱼米之乡的农业社会,推进到今天全世界所瞩目的现代化城市。
30余年历史,弹指一挥间。我无法想象当时父辈们搞的那些在田埂边、仓库内的“小打小闹”竟然为日后的苏州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铺设了快速轨道,并成就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苏南模式”。
老同志所介绍的苏南乡镇企业先行者之一、原属苏州地区的江阴县华西村老支书吴仁宝当年是怎么搞社办小企业的呢·又专门搞些什么东西呢·2005年,我采访吴仁宝,他站在如今一年已经可以为他的华西村创造几百个亿产值的“华钢”基地上,笑呵呵地对我说:“那时我们华西村有一个‘小五金’厂,说厂其实也就是用大队仓库的几间空房子,那么十几人在里面敲敲打打。白天要关着门干,晚上要点着煤油灯干,因为那时不能让人看到,看到了就得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给割了,所以我们经常只能停停关关、关关停停地干。上面来检查我们就门一关,工人们回到自己的生产队干农活去了;等检查的人走了,再回到厂里敲敲打打起来。所谓‘小五金’,就是给农民们做些生产用具和生活日用品,可就是这个‘小五金’厂,它成就了我们华西村的发展。当时‘小五金’厂一年能有几十万元的利润,我们靠它慢慢地壮大了集体经济,一直到后来办大厂,办钢厂,办外贸公司,现在我们华西村一年可实现四五百亿工业经济产值和近三十亿的财政收入,起家靠的就是当年的那个‘小五金’厂。”
1983年*同志到苏州时,江苏省负责人向他介绍苏州在1976年至1982年间实现了翻一番,而这主要靠的是社队企业经济。
有个事实须说明:苏州社队企业或者后来叫做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早于改革开放的1978年,是因为苏州人民在计划经济时代早已对封闭式的统得过死的经济形式厌倦了,他们一直在寻求新的生活和发展模式。这个时候,他们通过创办社队企业(乡镇企业)获得了出路,也获得了希望,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社办企业之风仿佛在一夜之间席卷苏南大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