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行-印度之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具有新教清教徒特点的宗教看来全都不如天主教更具可塑性和适应能力。因此在全印度,佛教曾经几乎压倒和取代古老的婆罗门教长达几百年之久,之后很长时间以来再度黯然失色并且几乎归于沉寂,胜利者是“印度教”,一种由古老的婆罗门教发展形成的民族宗教。印度教没有教义学,或许是无法著述出来,因为印度的这个宗教,世界上最虔诚的民族的宗教,实际上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可塑性、适应能力、伸缩性和永恒的生产能力。有的“印度教徒”只礼拜一个最高的精神主神,同时也崇信诸多神祇,有的印度教徒相信鬼灵和巫术,崇尚殉葬和驱魔的祭礼,还有的印度教徒的信仰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理念充满了相似之处。

    印度教没有体系,没有特定的概念为基础,也没有教义典籍,历经数千年却并没有消失或者瓦解,而是无数次结合充满创造性、富有转化力的成分,不断发现新的形态,用无限的慷慨和宽容吸纳外来元素。印度的神祇具有多头多臂的形象特点,与之相似,印度教也有无数副面孔,或原始粗犷或精雕细琢,或如孩子般纯真或如男子样刚毅,或柔和或粗暴。

    阐述这个如此错综复杂并且依然活跃的统一体系,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格拉泽纳普是第一个做出这番努力的德国人。他以异乎寻常的勤奋和认真撰写的书,与其说是一部首创的天才之作,不如说是一部极其缜密的作品,但这种缜密恰恰是开山之作非常需要的。这是一位倾情投入、坚定审慎的搜集者取得的非常值得感谢的成果,对我们来说,这个领域最出色的历史哲学阐述或许都不如它更有价值。格拉泽纳普对印度教的历史和内容作了一个令人惊讶、内容丰富的概述,他并没有试图去阐明无法解释的事物,而是清楚地看到,有一种隐秘的、从外部看不出的一致性哺育了这种宗教并让其牢牢凝聚在一起,它就是印度灵魂独有的结构,印度教的根基和核心既不存在于诸多祭礼中的任何一个,也不存在于《吠陀经》或者僧侣阶层,而是存在于印度的现实生活之中,存在于印度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即所谓的种姓制度下的印度人民实际的日常生活之中。

    本文篇幅有限,无法在这里恰如其分地评价这部作品。德国的印度语言和文化研究者所著书籍中,呈现出一些全新的气象,因为此前的这些书籍只是论述某个过去的历史上的印度或者某个抽象的思想上的印度,却从未涉及这个生机勃勃、近在咫尺的印度。著写这样一本书不仅要求抽象的研究,而且需要大量的亲见亲历和实地旅行,因此,从事这样的事情必须要把才能同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在一起,现在似乎已经顺利实现了。格拉泽纳普的这本书几乎完全不拘于欧洲科学家的狭隘见解,它是迄今为止德国人所著的最生动、最具研究性质的有关印度的作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