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秋窗漫笔-传承重塑创新——东北地域文化散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

    地域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空间组合形式,它的形成条件复杂多样,与自然环境、历史变迁、民族风情、社会习尚、人文素质都有直接关系;而且,常常受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制约与影响。由此,也就决定了研究地域文化必然涉及文化的诸多领域、诸多内容。

    过去说到地域文化,总是侧重于社会文化环境特别是民俗民情的调查、研讨,着眼于同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对照。这些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今天看来,这还远远不够,视界还须更开阔一些,立足点还须更高一些。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文化观、发展观,从时空组合上,统筹考虑地理环境、社会、民族、历史传统对于文化的影响,全面剖析地域文化的组合形式、流变方式,进而探求这一特定文化形成的规律,文化的深层结构、内在蕴涵及其组合方式,特别要研究、探索地域文化向现代转换,实现重塑、再生,进行文化创新的路径。

    如同民族性与国际化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特色文化的地域文化,它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研究地域文化,立足点并非着眼于他人,更不是要把自己的风俗习惯、典章礼仪、逻辑词汇强加于他人;而是要发掘本地区具有历史感、人民性和时代特征的独特文化个性,并用别人能够理解的方式,阐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的“这一个”。所谓“国际化”,其实,就一定意义来说,也就是要找到那个能够与世界沟通,能够为别人所理解的方式。文化的民族性,是一切文艺创造的脊梁、灵魂和价值所在。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们应该有“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这是进行国际接轨进程中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时代、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作为一种人文积淀,一种资源的积累、历史的负载,往往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必然有其局限性。而地域文化又是一种继承,一种延续。这种继承与延续,不是简单的保留、维持,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一种转换,一种重塑,一种再生;是一个不断改造更新,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时代精神的过程。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际出发,对固有的文化传统认真加以审视,撷取其智慧与养分,含英咀华,去芜存菁,通过升华与扬弃,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继承、转换与重塑,就其本质来说,也就是文化重建、文化创新。这一过程,往往同风俗习惯的改革,人们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塑相傍而行;同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的生活方式相统一。创新的方向寓于现代化建设和广大受众的需求之中,我们要从文化撞击、社会转型中勇拓新路,以保持地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为先进文化提供不竭的源泉。

    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项系统工程、专门学问,我在这里所要谈的只想限于东北地区。其实,这个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举凡辽河两岸、沿边沿海、松辽平原、白山黑水,以至部分内蒙草原的地理特征、社会人文环境及其对于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一广袤地带自然景观中的人文积淀,固有文化、外来文化、合成文化传播的路径、走向、活动形态,以及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民族习惯、艺文特征的形成与演变,都应该涵盖其中。

    二

    研讨地域文化,面对的往往是它的昨天,而目的、手段与途径,却在于古为今用,着眼现实。我们研讨东北地域文化,所关注的是东北地区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的社会实践,人的文化心态,即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准则。东北文化一方面具有很强的遗传性、因袭性,另一方面,它又具有鲜活的变异性、现实性。这一文化特质决定了它的形成与发展,必然时刻影响着、制约着、塑造着现今整个东北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行为。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它的影响。

    关于东北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本体特征,以及它在整个中华文化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学术界已有系统的专著进行论证,我不想加以重复,这里只就它的优势与缺陷谈一点纯属个人的看法。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文化创新与文化转型、重塑的问题。

    历史上,像东北地区这样众多的民族薪传火继;年代如此悠久,而且流动性大、流动范围广泛;民族关系如此复杂;生命状态如此活跃;进取精神(或者叫进攻性)如此旺盛,吸收、消化能力特强,在国内其他地区是不多见的。这就衍生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文化组合上,它属于混合型的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与整合。它既不排斥其他区域、其他民族的异质文化,又善于从其他不同文化中吸收对自己有用的养分,不断充实自己,增加同外部抗衡的竞争能力;二是带来顽强的生命力、鲜明的适应性,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地域的封闭性、观念的保守性、行为的滞后性。

    当今国际社会提倡一种“合金文化”。美国学者马克斯•拉纳认为,美国拥有复数人种及各自带来的文化,它所具有的是一种“合金文化”。日本虽然是单一的民族,但它善于从外国积极引进文化和各种制度,也形成了一个具有“合金文化”素质的国家。一般认为,日本经济迅速起飞的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日本人对于与本国不同的文化,不是看作异端,没有排斥与偏见,而是善于以外国先进文化与思想为师,认真进行移植和引进。还有拉丁美洲文化,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合金文化”。

    当年,殖民者踏上拉美大地,是要寻找黄金,掠夺财富,要把他们的基督教文明强加于原住民,这样便发生了两大文明的撞击与融合,实现了新航路的开辟,进而出现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这一结果,哥伦布们当时是未曾想到的,但历史常常在这种“无意识”和偶然性中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几百年来,印第安原住民文化,西班牙、葡萄牙宗主国文化,黑非洲文化,欧洲移民文化,经过拉美这座大熔炉的冶炼、整合,吸收了各种区域文化、种族文化的优长,摒除了狭隘的偏见,最后融合成一种新的多成分的异质文化。拉美文学正是这种多民族文化融合、杂交的产物,它为拉美作家群体创作出既能充分体现个性又具有世界性的作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诚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而“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古代东北地区多个民族,生活空间广阔,而地处边陲,远离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条件又比较严酷;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流动不定,却又相对隔绝、闭塞;世世代代的狩猎、游牧,强化了力量与勇气的拼搏,形成了民风剽悍,性格粗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自然环境、生活空间、生产方式是铸造人文品格与民族气质的大熔炉。这诸多因素使东北文化风格劲健,民风古朴质实,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耐受力和鲜明的保守性。

    我们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但是,承认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作用,因为它处于文化生态最基础的层次。人类的物质选择与文化建构,一般地说,都要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地理环境、区位所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社会发展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环境受制于生态环境与地理条件。而且,越是在古代,越是地域闭塞、生产力欠发达地区,这种情况越是明显。常见的现象是,一个民族距其原始阶段越近,其文化胎痕中往往越多地留存着生态环境、地理条件的因子。

    加之,持续的兵荒马乱,社会动荡,特别是较长时段处于外国殖民统治的残酷处境,更使文化典籍、艺术作品、建筑成果等观念与物质形态文化,遭受严重的毁弃与掠夺,阻断了正常状态下的文化积累,造成这一地区的人文积淀相对稀薄。而单调、简陋、贫乏的精神生活后面,又反转来过多地依赖于物质因素与环境条件。

    正是由于受到上述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东北地域文化中,传统人文积淀相对薄弱,一方面,各个民族勤劳勇敢、积健为雄,具备健康、活泼的质素;另一方面,又展现出原始、粗野、封闭、保守的文化形态,两方面相生相长,一并存在。而在古代上层统治阶层中,野蛮凶残,好勇斗狠,则表现得十分突出。历史上,早期的辽、金、元、清的铁骑,在逐鹿中原进程中,对于华夏文明、中原地区经济的破坏与践踏,就是明证;当然,后来随着汉化程度的加深,逐步得到了纠正。而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暴力冲击,又有效地促进了腐朽、衰落的固有文明的瓦解。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野蛮人才能使一个在垂死的文明中挣扎的世界年轻起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至于那种封闭、保守因子的负面影响,在现今重要的历史转型期,仍然时有表现,诸如视野闭塞,思想守旧,求稳怕乱,满足现状等,或隐或显地形成改革开放中的一种惰性,一种阻力。

    三

    地域文化一个重要支派是民间传统文化,它是我们建设现代文明、发展先进文化的传统基因。放弃了这个必不可少的根基和精神血脉,就会导致民族文化独立性的丧失。许多专家学者、有识之士,都就这一问题撰文、讲演,大声疾呼。有的文章谈到,民间传统文化具有原生态性、一次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它是一方水土的独特产物,它的某一独特文化形态,通常只存在于某一独特地域和人群当中。这些特色决定了民间传统文化是一种处于相对弱势的、稀缺的、不可再生的文化形态,由此,也就决定了对它加以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当前,面对世界经济加速全球化的态势,面对强势的商业文化的猛烈冲击,许多国家都极端重视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早在上世纪60年代,法国就开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遗产总普查,大到教堂、宫殿、城池,小到玉坠、书册、汤匙,巨细无遗,全都登记造册。与此同时,日本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三项重点调查:民俗资料紧急调查、民俗文化分布调查、民谣紧急调查;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们又再次由政府专项拨款,进行无形文化财产登录,颁布专项法律法规,举办全国性的民俗艺能大会。比较起来,我们在这方面,重视程度还很不够,近年来虽然也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力度与影响面还是比较小的。

    民间传统文化,流布于社会、家庭,积淀在世俗观念之中。如果说,“四书五经”所表述的是人生应该怎样,那么,那些鲜活的民俗文化,则是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如何,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赤裸裸的原生态。鲁迅先生说过:“真实的革命者,自有独到的见解,例如乌略诺夫先生,他是将‘风俗’和‘习惯’都包括在‘文化’之内的,并且以为改革这些,很为困难。我想,但倘不将这些改革,则这革命等于无成,如沙上建塔,顷刻倒坏。”可见,良好的民间传统风俗习惯对于社会的整合、稳定,对于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古人极端重视那种承载着典章礼仪和道德规范的通俗的训诫性文字,像在民间广泛传播的《三字经》、《弟子规》、《名贤集》、《幼学琼林》等等。比起经典文献来,它们更容易直接走进民间,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

    就东北地域文化来说,最值得关注的是满族传统文化。其中尤有特色的,一是射猎文化。自从他们以建州女真为核心形成统一的民族之后,就一直坚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产手段和生活来源。而长期的采猎生产实践,又造就了他们长于骑射的本领。入山采参,行围猎兽,全都仰仗着高超的骑术,配备足够的器械,因而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善于骑射。据当时朝鲜学者写的《建州闻见录》记载:“女人之执鞭驰马,不异于男;十余岁儿童,亦能佩弓箭驰逐。少有暇日,则至相率畋猎为事,盖其习俗然也。”二是服饰文化。为了适应在森林、草原上骑射生活的需要,满族男子都穿戴紧袖窄瘦的缨帽箭衣,这与骑猎、征战紧相联系。直到皇太极当政时期,仍然强调保留满族当日的服饰,严厉斥责一些上层人士仿效汉人服饰的言行,用以维系八旗骑射长技。为了使这一传统长期保持下去,清军入关之后,曾以强制性极端政策,迫使汉人改着满人装束。乾隆帝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指出:“我朝官服制度,法守攸关,尤与骑射旧俗为便。”三是萨满文化。满族所信仰的萨满教的传承及祭礼,保留着古代原始宗教、艺术、道德观念、生产生活等多领域的民族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仍然有着活态的展现。

    三年前,我在沈阳市领导干部学习会上,曾专门谈了清前文化、满族文化问题。其中包括民间音乐、美术、舞蹈,民间工艺、节日庆典、服饰、饮食、体育游艺、居室和婚嫁、丧葬、祭祀等诸多方面。特别是满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体育游艺文化和居室文化,在现今发展地区旅游事业中,都极富开发价值。

    地域文化的传承、重塑、创新工作,是一项赓续历史、开辟新途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持续地抓下去。当前,要在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推动民间传统文化创新的基础上,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集中政府、专家、民众三方面的智慧,切实整合文化资源,把地方的文化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这是实现“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2003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