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秋窗漫笔-亲密无间——杂说之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密切,常常用“亲密无间”、“水乳交融”之类的词语。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美好境界。

    “亲密无间”,亦曰“亲昵亡(无)间”,它的出处源自《汉书•萧望之传》:“萧望之历位将相,藉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无)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诬陷)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西汉时的名臣萧望之,曾给太子刘奭当了八年师傅,后来太子继位,是为汉元帝,赐爵关内侯,君臣二人可谓亲密无间。但是,“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司马光语),一当弘恭、石显、郑朋等谗邪之辈施展邪说诡计,交相构陷,他就迷昏了,最终的结果,是萧望之饮鸩自尽。可见,即令是关系密切到“无间”的程度,最后连条命也没有保住。

    在封建时代,“伴君如伴虎”,那种血火交迸、命运无常的特殊形态且不去说他;我们来研判一番普通人群的常态关系。《庄子•外物》篇中有一句十分警策的话:“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勃谿,就是纷争、吵闹。整个意思是,生活中应该留有空间以容其私。室内如果没有一点空隙,私人生活空间非常狭小,一点回旋余地也没有。这样下去,婆媳间就免不了要互相吵架、争斗。

    如果延伸一步,放大到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怎样呢?经验表明,如果两个人过分亲热、极度熟悉,一点点距离、一点点差异都没有了,也往往会出问题。频繁的接触,使一切话语、一切问候都成了多余,私人空间完全丧失,时刻都好像处于被人监视之下,即所谓“牢狱形态的文化”。个人自然不太舒服,时刻都觉得别扭;彼此之间,由于一切都成了公开的秘密,欢乐是共同的,忧患是共同的,一切都不再需要分享与担负。其结果是物极必反,因为一点透气的空隙也没有了,反而会造成生命的窒息,使亲情、友情随之而化作乌有,最后,必然导致疏离以至破裂。我曾听人讲过,一双伉俪,彼此个性不同,但婚后关系又过于紧密,妻子寸步不离,如影随形,事事关心,处处照应,时时监管,不给丈夫一点点预留空间,以致彼此都感到活得疲累,反而加重了心理负担;最后忍痛分手,双方都认为是一种解脱,一种释放。这个事例也许是个别的,缺乏普遍性—夫妻之间毕竟有异于常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生活需要必要的自由空间。

    古人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醇如醴”的说法。钱锺书先生的诗句“凋疏亲故添情重,落拓声名免谤增”,实为悟道之言。

    世故人情都是共通的,我们不妨再往外延伸一步,从审美的角度来观照。同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为自己和他人留下一种转圜的余地、弹性的空间相类似,我国传统艺术创作讲究“留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扁舟一叶,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江湖满地。“咫尺应须论万里”,予人以辽阔的想象空间。再者,西方美学有“距离产生美”之说。它的意思是说,审美意识的产生,源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对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易言之,就是人只有在心理上将自我的主体意识从自然中分离开来,或与审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审美才能形成。论者并以《诗经•蒹葭》为例予以说明—由于“伊人宛在水之湄”,渺远模糊,望而难即,因而产生一种距离美、模糊美。同样,唐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所以富有美的意境,也都与此有关。

    (2013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