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艺文说荟-关于《文化神话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对于《文化神话学》的作者鲁刚先生,我是满怀敬意的。他的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实在令人钦佩。正是由于他学兼中外,融汇古今,才能完成这部堪称博大精深的学术著作。不要说写,今天我们读起来,也觉得有一种沧海茫茫,不知何处是岸的感觉。不禁联想到子贡对孔夫子的赞扬:“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面对这部大书,也有这种感觉。

    我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写得比较多,因而,更关注下述三个问题:

    一、神话是重要的、综合的文化现象,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其文化学价值具有特殊的魅力,特别是在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中,处于源头的地位。中国并非没有神话,可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神话却长期被看作异类。儒学传统崇尚史学,而对于超现实的神话不予重视。三代典籍中找不到“神话”这个词语,孔圣人就“不语怪力乱神”嘛!因此,在传统学术体系中,没有神话学的地位。近代随着西方神话学观念的引进,一些视野开阔的中国学人,开始重视这一学科。大概是在1902年吧,梁启超最先使用了“神话”这个词语,第二年,留日学者、历史学家蒋观云,又在自己的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神话”的概念。经过一大批学者筚路蓝缕,艰辛创辟,中国神话的价值、意义,才逐渐在新文化体系中、在主流话语中获得确认,进而占据了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源头的地位。

    我对于神话与历史的关系十分关注。前面说到,在崇尚史学的中国古代学术系统中,对于神话的观照必然笼罩在史学话语之下。它所应用的评判标准,就是真假。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极端:要么完全信以为真,认定神话都是历史,起码是象征性的历史;要么全盘否定,一概斥之为虚妄。由于中国神话传说过早地出现了历史化的倾向,使得神话变成了自己的对立物——历史传说,从而扼杀了神话的生命。近年来,有的学者就曾指出,中国未能形成神系清楚、体系完整的神话,并且绝大部分神话也未按原貌保存下来,其原因就是我国神话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神话历史化的倾向。而随着远古神话转化为上古帝王,诸神失去了玄奥的神话象征意义,弱化了对于彼岸理想的信仰功能,却强化了现实的道德教化功能。

    至于神话与文学的关系,鲁刚先生讲得很清楚:神话不等于文学,但文学思维与神话思维确实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且,神话在文化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应该承认,神话的文学化,对于神话本身产生一定的遮蔽作用,比如,希腊神话的文学虚构色彩的发达,就部分地掩盖了神话的历史性质;但从神话的发展史来看,结果却是双赢的。中国的神话不仅给予中国文学披上华美的衣冠、插上神奇的翅膀(比如《楚辞》、《庄子》),而且,焕发了神话固有的光彩,赋予它以新的生命活力。

    神话与文学历来有不解之缘。应该说,任何文学发展中的各种形态,都可以追溯出它的原初模式,并从中找出某种规律和启示,神话对于文学来说具有一种原型的意义。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分别作为各自民族传统的集体潜意识的原型,对中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着各自不同的影响。”我们只有直探本源,发掘有关原型意象的初始意蕴,关注其发展演变中的裂变和改造,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才能更好地探索人类的童年,从而对于文学、历史、宗教、哲学有深入的……理解。

    (2009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