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艺文说荟-鸿爪留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很喜欢《流年》这个题目,觉得它涵盖性很强,令人思索很多问题。

    流年,代表了时间、岁月、历史、人生。它是一个随时随地都能感知,却又任谁也见不到、摸不着的奇异的东西。它过得很从容,你看时钟,总是那样嗒,嗒,嗒,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可是又特别匆促,没有一点声音、一丝影子,转眼间,几十年就过去了。翻看广仁同志《流年》里的诗文,最早的写于1956年,最晚的是1998年,这使我想起了苏东坡那句“四十三年如电抹”的词。真是如梭岁月,似水流年!

    一切事物都要在时间、岁月中发生,而一经发生,便会成为历史。发生什么,不发生什么,作为存在主体的人,起着关键作用。可是,一当它成为历史,成为人生的组成部分,便以一种客观存在的形式,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了。当然,在历史面前,人们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尽管谁也无力改变它,抹杀它,复制它;却可以对它加以阐释,加以回忆,加以总结。其间不乏血滴汗渍换得的宝贵经验,不乏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欢欣与苦恼,不乏艰辛背后的无尽甘甜,自然也会有诸多感慨、诸多体悟。无论就总体还是个体来讲,其价值都是很大的。

    苏东坡有这样几句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中这种“鸿爪留痕”般的印迹,不外乎思想与行为两大方面,或者表述为“心迹”与“业绩”。比如,某某人在这里做过一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后人为了纪念他,立下了一座碑;或者本人当时有感而发,记入日记,写成诗文,这些便都作为历史的见证,作为业绩与心迹被记载下来。古往今来,尽管这类文字数不在少,但是,与实际发生过的事件相比,可说是亿不存一,就是说绝大部分并没有记存下来。正是为此,人们对于有幸记存下来的东西,无论是他人的还是自己的都倍加珍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固然不能以“循环”二字来概括,但它确实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确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规律是后人对于历史发展道路以及导致某些现象与过程多次出现的内在因素、外部联系的描述与归纳。人类不能忘记自己的过去,过去是人们借以判断未来的立足点和依据。珍视这些历史的记录,就是珍视历史,珍视人生,珍惜人类以往的奋斗成果。

    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对于那些实际工作者的“鸿爪留痕”,我总是十分留意的,重视它的应有的教化作用和认知价值。我总觉得,它们尽管质朴无华,但都是植根于实际,总比那些徒托空言,“云山雾罩”,令人抓不着要领的泛论清谈,要好得多。而且,就作者来说,如果是早已熟悉的同志,读了它,自能提供一种追怀忆往的凭借;对于尚较陌生的同志,也可以像古人说的,通过“颂其诗”、“读其书”而“知其人”。

    广仁同志是我早就熟悉的一位老朋友。书如其人,读来倍感亲切。通观整部书稿,我觉得它有这样三个特点:

    一是无论为诗为文,都关注现实,贴近时代,紧密结合工作、生活的实际。一串串坚定、踏实的脚印,一阵阵艰辛劳作后的欢愉,一点点发自内心的认识与感悟,都及时而准确地以不同体裁、不同形式记录下来,一切都是自然流洒,有感而发,有所为而言,绝无哗众取宠、无病呻吟……之弊。

    二是论说文字说理透辟,力求反映规律性认识。我国古代著名文论《文心雕龙》中把“论”与“说”分开讲。二者都是要用自己的见解去说服人,而“论”着眼于发挥理论,偏重于学术;“说”着眼于打动人,相对地更讲求技巧。这在《流年》文集中也可以比较明显地区分开来。大体上,“论谈”属于前者;“杂文”属于后者。

    关于“论”的写法,前人的经验是:“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意思是,讨论问题不是光就自己想到的去立论,而是先搜集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意见进行全面研究,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把它提到理论的高度。这样,既可以避免看得简单、片面,又能达到说理深刻、透辟。从广仁同志的论文中,可以看出,他是注意到了这一点的。且不说那些专题论述了,即使是一些讲话、报告,他也往往广征博引,努力把问题展开,以增强说服力。

    关于“说”的写法,《文心雕龙》讲:要“敷述昭情,善入史体”、“喻巧而理至”。就是要善于运用富有文采的各种典型事例和生动的比喻,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流年》集里的杂文,有一些写得很活泼,很有趣,可是,有的文章却显得文采不足,或者说,“理至”而未能“喻巧”。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三是就诗歌而言,大都清新、凝练,富有真情实感。往往以短小的形式、大写意的手法,通过几笔勾勒,把美的意蕴熔铸在形象之中。作者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寻觅诗源,进而从生活到想象,再从想象升华为深刻的哲理。有些短诗在反映内在现实与自身体悟的同时,注重外在现实与群体需要,以普通人的心态表现与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把对时代、对社会的关注同个人的休戚融为一体。

    应该说,作为一位厅局级的主要领导干部,广仁同志的业余时间是很少的。但他能多年如一日,惜时如金,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运笔不辍,在成就事功的同时,执着地发展着自己的文学爱好,这是很可取的。当然,个中甘苦,只恐一言难尽,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反正是只要步入文学一途(即使是业余的也不例外),就别无他话可说,准备吃苦就是了。

    (1999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