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艺文说荟-且从脚注认山君——张善子《十二金钗图》絮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吴兴文先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一文(载《万象》第七卷第四期),以丰赡的资料、透彻的分析,对于张善子《十二金钗图》及其题识作了翔实的记述,捧读一过,受益匪浅。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自从《十二金钗图》这一艺术杰作在20世纪20年代面世以来,即引起了许多学人和艺术界人士的关注,题识者有之,赠诗者有之,谢玉岑、高阳、谢家孝等多位学人都曾著文论及其事,特别是研究张大千生平与艺术的专家包立民先生,论述得更为充分。包先生在《张大千艺术圈》一书中,引述台湾学者高阳的说法,认为张善子一生至少画过三套《十二金钗图》,它们分别完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和1930年、1935年。每一套的寓意都不尽相同。

    最早的一套,作画具体时间难定,约在1923至1926年。包先生分析,这一套是用来讽刺军阀的。画面上有大千先生的老师、著名书画家曾农髯的题识(标点为笔者所加,下同):

    善子其善以画讽世者欤!或写群虎争食,喻当头贤者;或写犬而蒙以虎皮,喻贤者中之又贤者。嗟乎张生,何讽世之深耶!

    曾农髯(王按:吴文中误作曾髯农),名熙,字子缉,湖南衡阳人。张大千于1919年同时拜曾农髯和清道人李梅庵为师,时年二十一岁。

    第二套《十二金钗图》作于1930年(庚午年)初夏,有曾农髯的题记为证:

    虎痴写十二金钗图,老髯曰:“今日金钗之流,其害非一人之性命也,盖甚于虎矣。噫!”庚午四月七十髯叟题。

    包先生认为,曾氏是说:“金钗之流”为害过于吃人的老虎。“金钗之流”影射上海之苛政者。苛政猛于虎也。

    按照吴文提供的线索,张善子的签名本也正是这套画幅,每一幅图上都有画家本人的题识。但是,这里面出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据与张氏昆仲同为“寒之友画会”成员的谢玉岑在其《读画绝句》一诗的小注中讲:“善子新画虎十帧,拈《会真记》语题之,可谓新颖。”这里提到了《会真记》,与吴文中所谈画题吻合。吴文中不仅列出画题,并且一一录出十二幅画上的题识,可说是确凿无疑。但,为什么谢玉岑却说只有十幅呢?是一时笔误,误“十二”为“十”呢,还是他当时未睹全璧?——他说“新画虎十帧”,也许是善子正在陆续画着,工程尚未告竣。

    二是,据吴先生考证,这套《十二金钗图》完成于1928年,这个签名本原是1930年5月的再版本,曾氏题记是题在这个再版本上的。(当年冬天,他便因病去世了,享年七十岁。)这就说明,张善子在1928年还画过《十二金钗图》。

    查张大千年谱,1928年春,善子、大千与马骀、俞剑华、黄宾虹诸人在国内组织“烂漫社”,刊行《烂漫画集》,5月,张氏兄弟又与郎静山等倡建“黄社”。冬天才前往汉城,去国东游。看来,吴先生断定这一年张善子曾有《十二金钗图》之作,是完全可能的。

    这里需要商榷的,是关于《十二金钗图》第一图《蓦然见五百年风流孽冤》的题识的断句。下面是吴文所录题识原文:

    无聊南郭,索读西厢。慨沧桑之离奇,学曼倩之戏谑。陆慎言之金屋,号看胭脂。始皇帝之灵园,贡来玉刻。七日体变公牛哀,搏杀骨肉之亲,一旦成形,封使君驱食宣城之众。人兽何分庄谐,杂引本我,如来卅二变相,图他僧儒十二金钗。藉实甫之艳词,为山君脚注,抑有识者谓我非乎!

    窃以为应作如下离断,是否确当,愿就教于吴先生。

    无聊南郭,索读西厢。慨沧桑之离奇,学曼倩之戏谑。陆慎言之金屋,号看(?)胭脂;始皇帝之灵园,贡来玉刻。七日体变,公牛哀搏杀骨肉之亲;一旦成形,封使君驱食宣城之众。人兽何分,庄谐杂引。本我如来,卅二变相;图他僧儒,十二金钗。藉实甫之艳词,为山君(此处疑漏一“之”字)脚注。抑有识者谓我非乎!

    张善子不仅精于绘事,而且博极群书,腹笥丰厚。题识中多处引用文史典故,而且,都与老虎有关。“陆慎言”与“胭脂”,典出宋·陶谷《清异录》:妒妇朱氏女嫁给陆慎言为妻,慎言为尉氏宰,朱氏参政,吏民称之为“胭脂虎”。“始皇帝”与“玉刻”,典出晋·王嘉《拾遗记》:秦始皇二年,画工雕刻两只白玉虎,其毛栩栩如生,未点两目睛。始皇使人夜往点之,天明,虎遂飞去。“公牛哀”,人名。《淮南子》载:公牛哀病七日,化为虎,其兄入视,虎搏杀之,故曰“搏杀骨肉之亲”。“封使君”见《太平御览》:封邵为汉宣城郡守,一日忽化为虎,食郡民。民呼曰:“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封使君”与“山君”,皆为猛虎的代称。

    确认第三套《十二金钗图》为1935年(岁在乙亥)作品,显然是根据画家自己的题识判定的。曾农髯已于五年前去世,善子便自己作了题记。篇幅较前套第一图题识稍简,文字略有出入:

    无聊南郭,索读西厢。慨世局之沧桑,学曼倩之善谑。公牛哀七日而变,封使君一旦成形。人兽何分,庄谐杂引。本如来卅二变相,图僧儒十二金钗。藉实甫之艳词,为山君之注脚。抑有识者谓我非乎!乙亥秋,蜀中张善子写并题。

    就“藉实甫之艳词”一语,可知此画每幅仍缀有西厢佳句。从当年在琉璃厂做工的周殿侯的回忆中也可得到参证:“这套《十二金钗图》,六尺长,二尺宽,十二幅大屏,每幅都有题诗。单看诗文中艳词,读者一定要想很快地看到这一美人,可是,露出真面目后却吓死人。”

    综上所述,看来,这一传世艺术杰作,至少应该有四套,就中还不包括那套1930年再版的作品(签名本)。

    张善子,名正兰,一名泽,号虎痴,出生于1882年,四川内江人,为国画大师张大千的胞兄。善子行二,大千行八,兄弟年龄相差十七岁。张善子是一位全能的画家,尤以画虎著称于世。代表作除《十二金钗图》外,尚有作于抗战时期的《怒吼吧!中国》。画家在一幅长两丈、宽一丈二尺的白布上,画了二十八只猛虎,奔腾咆哮着扑向一轮落日,用以象征中国二十八个行省、全体民众同仇敌忾,一致抗击日寇。1940年,张善子因患痢疾,于重庆医院病逝,终年五十九岁。生前,他对于胞弟大千极尽关怀、训导,大千终生感佩不忘,曾深情地说:“我之所以绘画艺术有所成就,是要感谢二兄的教导的。”尽管他们在艺术理念、艺术追求方面不尽相同,但兄弟二人始终相亲相重,共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六年前,收到包立民君寄赠的《张大千艺术圈》随笔集,我在读过关于《十二金钗图》的记述后,深深叹服张善子的画艺与学识,曾在书眉上题了一首七绝,抒写当时的感想:

    虎痴妙艺久知闻,展卷遐思日又曛。身后丹青谁可匹?且从脚注认山君。

    (2005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