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诉华先生:我是他的“铁杆粉丝”,逢画必看,一幅不漏。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内部讽刺画,大多刊发在《光明日报·东风》副刊上。《科学分工》——两个人吹笛子,一个人按眼儿,一个人吹;《误人青春——送给离题万里的发言》;《曹雪芹提抗议》;还有一幅是讽刺戒烟的,一个人把烟斗从楼上扔下去,立刻就后悔了,飞快地跑到楼下,又把烟斗接住了。“构思太巧妙了,亏您想得出来。”先生笑说,这是依据延安时期的一个真人实事,只不过为了增强效果,把山下改成了楼下。
此后,怀着对华老的敬重与关心,对于他的创作及其身体健康状况十分关注。今年六月份,听到华老撒手尘寰的噩耗,悲痛之余,酝酿写一篇悼念的文字。恰好这时接到友人王毅人先生的《华君武传》——由传主直接授权的第一部翔实记录这位著名漫画家、美术活动家的人生历程和艺术创作道路的传记,遂日夕捧读,聊寄哀思。毅人先生是一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也是一位学养深厚、兴趣广泛、文笔老到的散文作家。像华君武的漫画构思奇特、经常别出心裁而且富有民族特色一样,这部传记文风质朴,语言精练,写法上却很别致,有一些可说是开创性的尝试。
鉴于传主是一位艺术名家,以创作漫画为终身职守,因而,在整部传记中,作者始终抓住漫画这条主线。不是泛泛地写他的青少年生活,而是凸显其艺术成长之路的社会文化环境;作者写无锡、杭州、上海,都着眼于与漫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意在反映传主初识漫画、喜爱漫画并终身以之的奋斗历程。作者以艰苦的战争环境和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描述传主的艺术生涯、创作实践,及其同美术界人士的相濡以沫、友情交往。
由于这位漫画大家的艺术历程长、活动范围广,特别是他在美术界的特殊地位,传记作者在叙述他的生平及艺术实践中,几乎涉及国内所有的知名漫画家,其他如齐白石、吴作人、刘开渠、李可染、关山月、傅抱石、叶浅予、黄胄等美术界的泰斗,或师或友,亦师亦友,都有广泛的过从,结下了深厚情谊;传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信息,包括各种重要的艺术、学术活动,以及许许多多有趣的掌故、轶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部传记不仅是华君武个人的艺术创作史,实际上也是近百年来中国漫画界以至整个画坛的艺术发展史。
华君武先生一贯强调画品与人品的统一,他的整个一生都是把作画与立人结合在一起的。因而,传记作者在描写漫画家的成长过程中,采取双线并进、交相映衬的手法。一条线记述了画家技艺上发展进步的历程,另一条线反映了他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貌、胸襟怀抱、价值取向,二者交融互渗,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书中记述华先生的艺术发展史,大体上划分七个阶段,整个用漫画创作贯穿起来,每个阶段都突出一两方面重点,如杭州起步;上海启蒙;延安走上大众化、民族化之路;哈尔滨“投出匕首”;首都北京的“灯下春秋”与画苑群星荟萃、百花齐放;“文革”十年辍笔;新的历史时期在多种内容、形式方面飞跃发展。看似在叙述艺术实践,实际上每个段落中都贯穿着、展现着漫画家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通过作者提供的大量事实、细节、场面,漫画家的精神风貌、思想境界、品格修养,历历在目,一览无余。
在艺术手法上,这部传记有许多特点。
其一,为了表现画家个体的成长同我国的漫画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为了表现传主绘画技艺的提高与思想品德修养的增进紧密结合,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关节点,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漫画资源。作者从漫画家两千多幅作品中选取了二百多幅,穿插到全书的各个章节中去,借助漫画作品的画面解读与背景介绍,随时昭示着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与精神世界。这样,一个个富有思想内涵的感性画面所透出的信息与意向,就要比抽象的概念更有说服力、感染力,也更具广度和深度。同时,也使传记图文并茂,生动鲜活,赏心悦目。应该说,这种设计,这种手法,是很高明、很绝妙的。
其二,传记不仅具有内容翔实、素材准确、立论谨严的品格,而且,运用形象化、个性化的语言,刻画细节,描摹场景,富有文学色彩。华君武的谈话具有独特风格,幽默生动,令人忍俊不禁。写在传记里,令人有“亲聆謦欬”之感,而且,立刻就会同他的漫画人物的妙趣横生的话语联系起来。“在华君武看来,‘漫画家和动物学家观察动物不一样,他是以人的心情去推测动物的’。华君武曾在住的院子里观察一群猫的活动,它们围在一起,坐在那里,它们到底想干什么呢?他弄不明白。观察了好一阵子,他发现它们是在开会,因为他想到,他就是常以这种形式开会的。”传记中还记述了大量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华君武喜欢喝酒,喝多了有时行为失控。在延安时,有一次,冼星海要去城里指挥音乐会,可华君武拉住他,说什么也不让他走,还把他怀里揣的指挥棒拽出来,指挥冼星海唱歌。华君武记住了这次醉酒的教训,从此以后,喝酒格外……节制。”
其三,传记在谋篇布局、结构设计上也颇具匠心。作者以漫画家的创作历程为主线,展布全局,既做到井然有序,层次分明,又突出重点,关键部分铺张扬厉。开始如“江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接着是长河莽荡,源远流长,后面则是入海前的浩瀚无涯。当日漫画家在杭、沪云程发轫之时,无论是接触面还是艺术视野,范围还比较窄;后来到了解放区,伴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紧密为之服务的漫画创作,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影响在逐渐扩大;建国后漫画家任职于人民日报和全国美协,“如鱼得水”,艺术才华得以充分施展,漫画创作也呈现新的高潮,中间虽然遭遇“文革”厄运,出现了曲折,但“百川赴海”的大趋势是必然的,终于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漫画家的发展势头井喷般地一发而不可收。到此,作者改变了叙述策略,变原来的纵向延伸为横向铺排,拨出全书多半的篇幅,集中、全面地展现了传主艺术创作的辉煌,其势如“六龙蹈海,万马呼风”,局面无比壮观,令人动心动容。
其四,凡属有关传主的评价、判断和带有结论性的意见,都坚持用事实来说话,绝少空洞的议论和抽象的概括。比如,书中关于华君武“走的是一条大众化、民族化的道路”、“开创了新中国漫画史的新纪元”这样一些带有纲领性的结论,不是徒托空言,直接立论,而是从延安战争年代谈起,通过展布漫画家的艺术实践,运用大量极具说服力的典型事实,提供科学佐证。
披阅这部40万字的传记长卷,我们会随时感到,漫画家华君武可亲可敬的形象就闪现在我们眼前。他是名副其实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不仅创作成果辉煌,艺术精湛,构思巧妙,内涵深刻,画面简洁,风格独特,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漫画大家”,而且,以其优秀的品德、高尚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文艺界树立了榜样。作为新中国美术界的一位领军人物,他毕生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引领广大漫画家沿着“大众化、民族化”的艺术道路健康地向前发展。
他的作品尖锐、辛辣、深刻,而为人却平和、热情、富有风趣。他谦虚诚恳,光明磊落。整部传记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两个情节:一是力辞“大师”称号,痛斥沽名钓誉的不良风气;二是襟怀坦白,勇于认错,绝不讳疾忌医。这两个方面,对于当前补偏救弊,端正不良的社会风气,都有强烈的针对性和鲜明的现实意义。
1990年5月,华君武在杭州举办漫画创作60周年回顾展,开幕式上,一向谢绝各种应酬、深居简出的美术界泰斗、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代表全国美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以“漫画大师”许之。当时有位女记者要把这番话报道出去,华君武先生没有同意。
他说:
叶老过奖了。我不太同意大师的提法。因为大师一个国家只能有几个人,我也不够大师的条件。时下大师成风,阿猫、阿狗都可算大师,大师提滥了。我看不如用“漫画大家”的提法更恰当。
后来,还曾给一位称他为“幽默大师”的画家朋友寄信,说:
用了幽默大师就有点儿不幽默了。大师不是帽子,不是议价,不是奉承,大师是很少的,甚至现在还没有出现。可惜在我们社会上已经不值钱了,随便就可以给别人以大师美称。你是搞漫画的,应该对这种现象加以针砭。
表现得十分清醒,低调,客观。
华老在生命途程的最后30年里,除了画画,还经常做一件自认是十分重要的事,就是反复道歉。“文革”中他遭受过残酷的批斗,而在“左”风盛炽的年月,他也曾以漫画形式伤害过一些同志和朋友,像胡风、丁玲、艾青、萧乾等。30年间,有人统计过,他在各种场合至少公开道歉过30次。每次举办画展,老人都要结合创作实践进行反思,悔恨自己不该“皂白不分”,对那些被错误批判的同志“落井下石”。他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历史面前对自己做过的错事承担责任。对于文化名人是如此,对于普通民众也不例外。
2000年,他到山东参加一个展览,会后执意要去曲阜陈庄。原来,当年他曾在那里搞过“四清”。一位生产大队长因为多喝了一碗片儿汤被定性为“多吃多占”,受到了批判、撤职。这件事他始终记在心上,坚持要找到当事人当面道歉。在场的好多人都加以劝阻;有的说,这个大队长年龄比您还大,估计早已不在人世了。但华老表示,即便本人不在了,也要向他的后人道歉。最后,还是冒着大雨来到陈庄,幸好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还健在。当人们看到八十五高龄的大画家真诚地向老农民赔礼道歉的情景,无不为之感动。
于今,哲人其萎。我们真应该感谢毅人先生能在华老生前完成这部成功的力作,不仅记述了传主以其高山仰止的艺术成就为时代树起了一座丰碑,而且,生动地展现了这位伟大艺术家光彩照人的形象。
特别是,作为传记作家,毅人先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尤其值得称道。传记写作,本身就是述史。我国史学一向有重视史德、忠于史事、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毅人先生本着对历史、对社会、对后世负责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下笔时言必有据,郑重以出。从《后记》中得知,为了充分占有素材、掌握资料,他从2003年开始,只要有机会到北京,总要抽出时间到华老家和他叙谈,每次都在三个小时左右。他按照传记的大体设计,事先拟订了十几个专题,每一次交谈都围绕着一个专题进行,前后用了三年多时间,长谈了二十多次,光是采访记录就有六七本,还有十几盘录音带。同时,他又找到熟悉华老的大批知名画家进行采访。此外,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找书店、图书馆购置、搜集有关华老的书籍、刊物。鉴于华老已届九十高龄,担心有的记忆不准,毅人先生便通过查阅资料或访问知情人,逐一进行核实。
正是出于日久弥深的仰慕之情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毅人先生不仅在搜集素材方面能够出大力气,下苦功夫;而且,动笔时努力做到立论公允,评价客观,尽量剔除主观因素的干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没有因为传主在中国漫画史上具有崇高地位、为广大公众所无比热爱与景仰而有所曲护,“为尊者讳”。当然,华老本身也是这样做的。他反复提到自己过去所出现的过错、受到的批评,包括创作中出现的偏向,讲了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这在书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有感于传记作者情意之真与运笔之勤,即兴题七绝一首,为赞为颂:
史笔从容写画师,日间搜索夜间思。年华老去真情在,甘苦灯前一笑时。
(2010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