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复如下:
李磊:
你好!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你是从“表演性”的角度来解读的;其实,还可以从“是否文如其人”这个视角来剖析。
中国传统观念,强调文如其人,主张知人论世。孟子说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但是,这种观点在西方却遇到了挑战,许多人都认为,文,未必如其人,也不必如其人。他们还举出大量实例加以验证,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大思想家卢梭。
卢梭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地位高不可攀,但是,他的为人却是极差的——不讲道义,不知感恩。他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十岁时,父亲因被通缉逃亡不归,结果,他在华伦夫人家里生活了十四年。可以说,没有华伦夫人在生活上的照料和经济上的接济,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大思想家卢梭。华伦夫人堪称是卢梭的“守护神”与生命线。但是,正是这位把金钱和精力都奉献给卢梭的华伦夫人,晚年下场十分可怜,最后贫病交加,饿死在病榻上。她曾两次向卢梭求救,卢梭都置之不理。
在中国,由于有儒家的孔孟之道作指导,讲究“言必信,行必果”,心口如一,表里如一。大多数情况下,人与文是统一的。当然,也有例外,不然,怎么会有“文人无行”的说法呢?元稹是比较典型的一例。
王充闾
2013年1月13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