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素心幽寄-致张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冰同志:

    您好!

    感谢各位的热情关注与艰苦努力。

    看过“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活动规划后,我有下述几点想法,提出来供参考。

    一、规划中提到要发挥“窗口”、“平台”作用,我表认同。我们这个中心最大的优势是在资料收集、整理方面,至于研究、评论,限于所在地域特别是评论队伍构成,并不占据优势,很难做出超越他人的更多业绩。所以,按照“扬长避短”原则,我认为,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料收集、整理方面。就档案工作本身来说,这既是本行,又是长项;而研究对象的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掌握在您们这里,这又是一个独特优势。我们要做那些别人做不了、只有我们能做的事。

    二、诸如开大型研讨会、搞征文大赛等需要很多投入(力量与资金)的活动,最好不要搞。辽大知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导、省美学学会会长王向峰先生编的那部书,耗资五万,费时一年,作者六七十人,几乎涵盖了全国评论界(实际上,是把几本现有的评论集作了汇编),您们再怎么弄,也难以达到这个水准。这里面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现在人心浮躁,热衷做学问的很少,而肯做的未必有那个水平;反过来,水平真正高的、有独到见解的又未必肯做。三五千块钱,在我们来说,尽了很大努力,可是,在那些走南闯北的评论家眼中,却微不足道,最后,肯定是真正够水平的稿子很少,只剩下我们自己搞“内循环”,因此,不会有太显著的效果。我这么说,看似泼冷水,实际上是过来人的真心实话与经验之谈。

    三、我倒觉得,与其投资费力组织评论,莫如多做一些集纳性、资料性的整理工作。

    记得当年《王充闾作品系列》出版后,开过一次全国性的研讨会,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到会。会上,全国著名出版家、原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建议:

    “由于这部作品文史哲兼备,内容丰富,旁征博引,有必要也有可能搞一部《王充闾著作索引》——从作品提到的各类事物中,整理出一本索引(提示篇章、页码,单独作为一本,附在七本作品后面)。一种办法是按笔画分类,这样可能杂乱一点;一种办法是按内容分类:人物(如庄子、李白、苏轼、赵匡胤、勃朗特三姊妹、萧红等)、地名(汴水、开封、贝加尔湖、京都等)、书籍报刊(如《诗经》、《福尔摩斯探案集》、《大公报》等)、诗词、引语、掌故、历史事件(如‘九一八’、‘一二•九’)等。”

    他从编辑家、出版家角度考虑,又补充说:“这一方面,可以增加学术气氛,另一方面也能吸引读者去看、去买;而且,作品本身具备了这种条件。”

    此次如能把这个索引弄出来,将来附在多卷本文集后面,厥功亦甚伟也。

    王充闾

    2011年8月11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