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素心幽寄-致林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在抒情散文《碗花糕》中,引用了《浮生六记》一书,错将作者清人沈复误为明人。后经著名学者、散文家林非先生指出,感与愧并。前人有“一物不知,学者之耻”的说法,吾辈常人固然不敢以此自矜,但像《浮生六记》作者这样并非僻典的事物,竟然出现“硬伤”,实在说不过去。因此,在感愧的同时,向林先生致信称谢。

    林先生钧鉴:

    承蒙指点,感愧何似。先生为学术界、文学界巨擘,对我一向关注、栽培,令我永生难忘。还望今后继续予以关怀,经常有以教我。

    举一隅当以三隅反。从这次失误中,我切实反思了自己治学粗疏的缺陷。接受这次教训,以后写作一定做到:

    (1)写文章,用成语、古词语,定要查清来龙去脉,防止望文生义。

    (2)读书遇到生疏的词语,务必弄懂,不可轻易放过。

    (3)挑毛病,指瑕疵,要反复斟酌,找出足够根据。

    (4)凡属引证,一定要查对原文,弄清上下关联,然后再用;不能轻引人家的东西,那样容易断章取义。

    关于这篇散文,我要学习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的做法,在改正的基础上,还要搞个附记或者写篇文章,公开承认纰误,把它公之于众。

    程先生在《程千帆选集》中收有《从唐温如〈题龙阳县春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一文(写于1980年)。当时引起了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对唐温如及其诗句的注意和喜爱。文章开篇写道:“唐温如这篇诗,是我读唐诗时偶然注意到的。他是属于《全唐诗》所谓所考之列的作家,但这首诗本身却证明,这位今天我们对其生平一无所知的诗人具有很独特的艺术构思。”

    正文后有一篇附记:“唐温如生活于元明之际,并非唐人,陈永正先生曾著文考辩,所考可信。”附记最后一段说:“因为不想掩饰自己读书不多,见闻鄙陋而造成的失误,没有对已发表过的文字再加修改,读者谅之。”

    据查,中山大学陈永正著文指出千帆先生之失误时才四十多岁,可说是青年学者,而程先生已是誉满天下的学术权威。但他遵循“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准则,当众承认自己的失误,还修书寄陈永正道:“读大著辨唐温如年代文,极佩卓识。”这是对学术的尊重,也是对后辈的鼓励。

    敬致

    谢忱

    充闾

    2003年4月29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