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素心幽寄-致李东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东红来电话,咨询一个问题:“有些朝代本来是轰轰烈烈的,像辽朝、西夏,怎么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原因何在?”

    由于问题比较复杂,特以函件答复如下:

    东红:

    你好!

    电话中说到辽与西夏“兴勃亡忽”的问题,其实,这两个朝代历时都比较长,辽朝建立于916年,灭亡于1125年,历十二帝,二百零九年,如果算上西辽的九十年,时间就更长了;西夏建国于1038年,极盛时期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新疆部分地区,先与北宋、辽鼎峙,后与南宋、金并存,1227年亡于蒙古,长达一百九十年。

    它们之所以留给人们的印象比较淡漠,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记述的,基本原因,或者说核心问题,是没有足够的文化留存。要说政治建树、疆域开拓,军事争伐,不见得比其他朝代差;而且,西夏还留下了那么多帝王陵寝,可谓辉煌夺目。但是,由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很薄弱,文化方面没有骄人的成果,所以,就觉得什么也没有留存下来,给人以“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感觉。

    反过来,你看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总共不过五十几年,可是,人们却觉得无尽无休,热闹非凡,就因为当时斗争激烈,矛盾复杂,英雄、奸雄辈出,各色人等应有尽有,共同斗智斗勇,闹得沸反盈天。可见,一个朝代给予人们的印象是否深刻,未必和这个朝代的历时长短成正比例;往往同当时事件的密集程度、有没有震撼人心的人物角色有直接关系。

    而文明的发达与薄弱,特别是文化积淀的形成,又和这个国家、民族的语言文字直接联系着。西夏语是一种死语言,亡国后再没有流传、使用;文字在西夏王朝的官私文书和民间交往中曾经广泛应用,留下了许多文化典籍,包括官私文书、法律典籍、买卖契约,还有文学、历史著作,以及崖画、碑刻、岩画等,但是,未能很好地保存下来,散失得非常严重。历经数百年,随着党项族的被融合而逐渐消亡,这样一来,西夏的文字最后也成了死文字。其文学作品创造性不鲜明,主要是模仿汉族的,没有反映出党项民族本身的特色。在那里,科举制度实行了八十多年,主要是适应西夏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统制,除了推行政治、军事,在文化上没有更多的建树。而在元人修史时,西夏又被排斥在正史之外;加之,大批珍贵文献又未能很好地保存。一直到了清代乾、嘉以后,一些学者才开始撰述西夏志,有的未能完成,有的完成了未能刊刻传世。清代中期有一部《西夏纪事本末》,这是开创性的学术成果,但到了1825年才刊布于世。这也是令人淡漠、遗忘的一个因素。

    辽朝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奴隶制色彩的封建国家,契丹贵族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斗争特别激烈,兄弟相残,父子交恶,母子争斗,夫妻血拼,逆臣弑君,特别是宫闱里的血腥惨案,一幕幕、一桩桩贯穿于辽朝的始终,至今犹彰彰在人耳目。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有一个发现,每次中原王朝打败草原部落,都恰恰是这个草原部落处于衰落或严重内讧的时期。辽朝和西夏的覆亡,都充分证实了这一论断。

    王充闾

    2003年5月3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